文学作品阅读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_第一部分 魅力之本源 1、魅力的魔力

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
社会心理
总共9章(已完结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 精彩片段:

第一部分 魅力之本源

献给史蒂文

1、魅力的魔力

米凯拉·德普林斯4岁的时候,看到了一张改变她一生的照片。那时,她以麦宾迪·班古拉的身份被送进了塞拉利昂的孤儿院;而她的父亲则在内战期间被杀害,母亲也饱受饥饿之苦最终去世。即使是在孤儿院里,这个小女孩儿也遭到了排挤,因为她叛逆的性格和白癜风在她黝黑的皮肤上留下的白色印记,而被冠上了“魔鬼之子”的称号。

一天,一本被丢弃的西方杂志被大风吹到了孤儿院的栅栏上,这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张来自西方国度的照片,那个世界对他们来说神秘而遥远。“那张照片上是一位女士,她穿着粉红色的蓬蓬裙,一只脚的脚尖作为支撑,侧坐在台子上看向远方,”德普林斯回忆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她的那身衣服仿佛焕发着光芒……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美、希望、爱和一切我从来不曾拥有的东西。”她想:“这就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这个小女孩儿为这张照片而深深着迷,她撕下了这本杂志的封面,并把它藏在了内衣里。每天晚上她都凝视着它然后进入自己的梦境。这位落落大方、面带微笑的芭蕾舞演员“象征着自由,代表着希望,也透出了对于生命的热爱……这张照片彻彻底底地拯救了我。”她说道。她从内心深处无限地渴望自己“可以成为另一个她”。

德普林斯是幸运的。在她看到这本杂志后不久,就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全家在新泽西州定居后,她将这张已经破烂不堪的照片给新妈妈看,然后就开始了她的芭蕾舞生涯。7岁的时候,她就可以踮起足尖跳舞了,2012年,在她17岁的时候,作为一名专业的芭蕾舞者加盟了哈莱姆舞蹈剧院。“我只是朝着我的梦想快速地前进着,”她说,“因为我非常坚定地想要成为杂志上的那个人。”

要知道,德普林斯的故事不只是一个暖人心脾的童话,这印证了一个常见又带着无穷力量的现象。同样的想象过程,让一个孤儿从一张照片上看到了理想自我并成就了芭蕾舞者的梦想,也会让一个国家加入到登月的竞争中,从而改变国情,建立起商业帝国雏形。它让加利福尼亚州变成黄金州,让巴黎成为光之城。电影与时尚开始兴起,旅游业和建筑业开始发展。阁楼营销和城市观光兴起,跑车和高跟鞋成为社会的流行,大学教育和总统大选开始植根。它唤起了宗教职业和科研发展,带来了自杀性恐怖主义,同样也开启了娱乐性行业之梦。它带来了欲望和对物质的追求。

这就是魅力(Glamour)。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即使是在美式英语中也保留了那个带着异域风情的“U”字母。当我们听到“魅力”时,我们会联想到有魅力的电影明星,身着设计考究的礼服,或者会联想到那些潇洒的男士驾驶着光彩照人的跑车。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将自己投射到他们所代表的世界中,在那里,我们想象着自己也是如此美丽、惹人爱慕、优雅、勇敢、多才多艺、充满希望、强大、富足或者平和。对于魅力,著名的时尚作家艾丽西亚·德雷克认为,它是“暗喻一种拒绝平庸的生活承诺”。这会让我们的日常体验发生改变,同时也会让我们觉得愿望的实现并非遥不可及。时装评论家罗宾·吉芙汉曾经在文章中对“魅力”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它让我们相信生活可以闪耀如星,从而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看两张表现魅力的图画。第一张,是里维埃拉棕榈泉酒店2008年的广告大片,这其中包含了很多人们普遍认为的魅力构成的元素。闪闪发光的黑色豪华轿车、白色缎面服装、珍珠项链,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世纪30年代的黑白电影,唤起我们对于“旧好莱坞魅力”的记忆。黄昏下的沙漠,闪光灯对准的模特,身着高档礼服,露出香肩,绾着优雅的高髻,笑容灿若繁星,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在灯光昏暗处穿着牛仔裤的摄影师,仿佛并非来自同一个世界的人。她是特别的——是关注的焦点,是奢华的体现,集万千宠爱,是名门贵族。即使她对着镜头微笑,她仍然是那么遥不可及;她高傲而富有修养,对那些充满渴望的照相机拉起了警戒线。她并没有看向我们,始终蒙着她那神秘的面纱,让我们为她营造一个影像的世界:用镜头把她转化成永恒的明星,在棕榈泉构建一个充满激情和赞誉的生命。

如果里维埃拉的场景所代表的是刻板印象中的“魅力”,那么托尼·弗里塞尔那张拍摄于1947年的照片,即在本章开头,我们呈现的那张轻盈的、身着网球服的年轻女子的照片,则让我们对“魅力”有了别样的定义,那些红地毯、豪华轿车或者缎袍都并非是“魅力”一成不变的要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安静的大漠图景。图片上的模特优雅地坐在弯曲的粉刷矮墙上,她并没有成为闪光灯下的焦点,而是远眺山丘,闲适悠然。里维埃拉的大明星,显得是那么泰然自若而自信;而这个网球女子,似乎显得有些孤独。我们追随她的目光所至,追随她裸露在阳光下的手臂,想象那份暖阳也照耀在自己身上。我们并不知道她身处何方,我们似乎也并不需要知道这一点。这种神秘感不断地让我们深陷于将自我投射于图片上的场景之中,根据我们自己的欲望填充我们所希望的细节。这张肖像不仅记录了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者某个时尚时刻,更唤起了一种永恒的理想。它体现着青春、美、健康、修养、富足、休闲,这张照片发表于《芭莎》的二月刊,让人们逃离一个没有尽头的夏天(没有汗水,没有晒伤也没有脱水)。这张照片,也加剧了读者对它所代表的生活之向往:并非名利和激情,而是宁静与安逸。这同样魅力四射。

尽管人们常常将这几个词画等号,但是魅力跟美、时尚、奢侈品、名人或者性感并不是一回事儿。它并不局限于时尚或电影,也不是内在的女人味儿。它并非一个审美标记的集合——某种风格,正如时尚和设计所常用的这个词。魅力,应该是一种非语言修辞的形式,它之所以动人并具有说服感,并不是通过文字来展现的,而是借助于图像、概念和图腾(即使是图像文字,你会记住的也是那些迷人的图像感知和情感共振的图像式记忆,而并非口头的描述)。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形象和渴望,魅力带给我们很多乐趣,甚至它还会加剧我们渴望的信念。它将会引导我们感受到生活中梦想的存在,并强化我们对这种梦想的追求。

虽然通常情况下,这种快感是短暂的,但这种感觉也可以激发改变生活的行为。从初出茅庐的记者将自己想象为《惊天大秘密》中的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到从《犯罪现场调查》()中获得灵感的法医科学学生。大量的年轻人一夜之间涌向这类职业,这些影视作品通过强调这些职业的重要性并淡化其乏味面,给它们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小说家李翊云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孩子,那时美国生活的魅力源自西方化的糖果包装纸,当然,这也是她收藏的一部分:“那些包装纸是些金黄色和白银条纹构成的透明玻璃纸,如果你透过这层玻璃纸来看,你就会看到一个镀金的世界,这比我们平常那平淡无奇的生活要美妙很多。”关于包装,她写道:“那是一个梦想的种子,最终成真:1996年,我离开中国,到美国读研,此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魅力是一种强大的说服力。然而,因为它依赖于图像和愿望的渠道,因而,它往往会被诟病为碎片化、无聊和肤浅。摄影师委婉地将魅力暗示为“软核色情”;室内设计杂志则认为魅力是那些具有光泽或奢华的物品;而很多自诩为“魅力瘾君子”的人则将魅力狭义化为时尚、化妆或发型。那些对这种现象持严肃态度的人往往会流于批判,他们将魅力谴责为诈骗手法的基础。“我们被那些所谓魅力带来的虚假景象迷惑了双眼,因为我们会去相信广告带来的虚假承诺。”英国牧师兼记者马丁·罗如此写道。然而,对于“魅力”而言,远远不是这些“痴迷”或者评论家笔下的印象。即使在其看似最轻浮的形式下,魅力塑造了我们最基本的选择,并照亮我们最深切的渴望。虽然常常会危机四伏,并且常常举棋不定,但是魅力的本质不是邪恶的。当我们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魅力是具有普遍性、复杂性的,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力量。

大卫·休谟认为“魅力”是一种奢侈品,“这是一个带着不确定意义的词”。近年来,文化研究学者试图去描述历史的魅力。然而,如果没有解决潜在的心理误解或充分发展一项魅力如何产生影响的确切理论,这种研究往往会落入碎片化的时尚和名人的编年史中。这种结果很讽刺,正如历史学家斯蒂芬·冈德尔大肆夸奖帕丽斯·希尔顿为“毫无争议的美艳”。希尔顿作为一位名人,她拥有很多:有钱、有名、上镜、性感、漂亮、时髦。但是,却很少有人会发现她的魅力。她与格蕾丝·凯利截然相反,常常成为人们解释什么是没有魅力的范例。

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困境,本书从开篇就对“魅力”进行了定义,使我们能够区分其与风格、名人或者名利的不同;建立起魅力与其相关现象,如吸引力、浪漫、壮观、优雅和性感等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将通过联系那些在不同受众和文化背景下对魅力的不同理解,整合出其中具有共识性的元素。

作品简介:

营造魅力,就是唤醒消费者的三种关键情感——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渴望,对神秘未知世界的向往。 1.探寻魅力的本源:尽管魅力所呈现的形式不同,它所揭露的始终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魅力挖掘了现存的不满情绪,展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事物。比如:

名人的魅力源自对倾慕、崇拜和成为重要人士的渴望;

时尚的魅力唤醒了我们对于改变生活状态、改变自我的欲望;

奢华的魅力不仅来自物质享受的诱惑,也来自我们渴望优雅地融入这个阶层的愿景。

2.解析魅力的构成元素

魅力有三个重要要素: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承诺以及神秘感。

对逃离和转型的向往是魅力的情感核心,让我们将自我投射到某种设定或身份认同中,以此来感知我们那些没有阐明的愿望。

神秘是魅力的感知品质。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没有神秘感,就没有魅力的存在。

3.还原魅力的进化历程

本书不仅梳理了魅力史上的大事件(从希腊英雄形象阿喀琉斯到苏格兰精灵,从17世纪后期的江户到18世纪的伦敦和巴黎,再到19世纪的纽约和芝加哥),还对具体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到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从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橱窗到风情无限的上海外滩),从而展现出魅力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

4.启发魅力的商业运用

在商业运用上,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指出魅力能够引发社会性嫉妒情绪,以此来促进商品销售。诉诸魅力的魔法,让商品成为“通往希望与理想的桥梁”,正如你着迷于无印良品的本子或宜家的家具,这种有形的、商业性的“桥梁”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作者: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

翻译:高洁

标签: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魅力史美学艺术社会学文化研究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最热门章节:
1致谢2第三部分 魅力的进化 8、魅力的运用3第三部分 魅力的进化 7、明日世界4第三部分 魅力的进化 6、从缪斯之火到上千盏华灯的闪耀5第二部分 魅力的构成元素 5、留下想象的空间6第二部分 魅力的构成元素 4、隐藏艺术的艺术7第二部分 魅力的构成元素 3、翱翔、改变和逃离的梦想8第一部分 魅力之本源 2、难以言喻的渴望9第一部分 魅力之本源 1、魅力的魔力
更多『社会心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