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李鸿章发迹史_第八章 两三句话搞定对着干的官员 第四十三节 开办洋务,助剿捻军

汪衍振
传记回忆
总共110章(已完结

李鸿章发迹史 精彩片段:

第八章 两三句话搞定对着干的官员

第四十三节 开办洋务,助剿捻军

李鸿章为防赫德借机刁难上海县,在唐国华等三人被释放的当天,便给朝廷上了《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和《唐国华赎罪片》。折、片内容与上章所述大体相同。

折子一共谈了三点就地购买铁厂的好处:一、设立铁厂能制造各种短炸炮和炸弹;二、到外洋去购买,不仅路远价重,能否使用也无把握;三、就地购买方便查验,添增部件自如。

折子之后,又附《唐国华赎罪片》,讲述的则是唐国华等人联手买铁厂的经过。

几天后,李鸿章将丁日昌督办的上海制造局、韩殿甲督办的枪械所全部并入铁厂;又经曾国藩同意,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枪械所也并入该厂。厂名经李鸿章建议,曾国藩同意,正式定名为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委江海关道丁日昌为江南制造总局督办,总兵衔韩殿甲为会办。容闳从美国回来后,韩殿甲被调赴军营,容闳继任会办。该局聘洋技师近百人,中国匠师三百余人,做工者竟达五千余人,除制造枪炮、水雷、弹药、机器外,还修、造轮船等,是当时大清国规模最大、占地最广、实力最强的军工制造企业。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五月,李鸿章的命运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再一次被改变。一直征剿捻军颇为得力的蒙古铁骑在山东曹州遭到伏击,马队三千无一幸存,统帅僧格林沁王爷战死。

随着蒙古铁骑的覆没,捻军随即在直隶、山东、河南一带蔓延开来,声势越来越大,几成太平天国第二。

捻军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北方重要的农民义军,百姓习惯称其为捻子。最初的首领是张乐行和龚得树,后推张乐行为首领,号称“大汉盟主”,张乐行自封大汉明命王,建立五旗军制,拥兵十万,声势浩大。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以僧格林沁为首的剿捻官军与捻军战于雉河集,捻军大败,张乐行被捕后被处死,捻军余部奔向别处。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天京被官军克复,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率部分太平军逃出天京,不久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部会在一处,推赖文光为首领,重整捻军旗号,并逐步易步为骑,很快又发展成拥有十万余骑的马队,与清军周旋,声势再度造得老大。

五月底,上授协办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驰赴山东督剿。圣旨同时下到苏州江苏巡抚衙门。

旨曰:“即着江苏巡抚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驰赴金陵,署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暂着刘郇膏署理。”

圣旨最后特别强调指出:“任大责重,李鸿章务须悉心经理,仍随时与曾国藩妥商。曾国藩军营调兵集饷各事宜,该抚并当妥为筹划,不得稍有迟误。”

李鸿章先把苏州的事安排了一下,把眷属从巡抚衙门里暂时迁出,又与署抚刘郇膏办了一下交接,便急忙赶到上海。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江南制造总局。红光满面的丁日昌率容闳等一应人众在码头恭候着他。

到了制造局的辕门外落轿,李鸿章顾不得歇息,便让丁日昌、容闳等人陪着先到各机房走了走,又到成品房看了看造出的机器、枪炮的质量。在成品房里,李鸿章用手抚摸着一门开花大炮,对丁日昌深情地说道:“丁道啊,本部堂离开后,制造局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你都要咬牙办下去,万不能停工。这是我大清图强必走之路,万万不可半途而废呀!”

作品简介:

从政40年,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一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

李鸿章似乎拥有一种对时局和人心的预判能力,无论对手设下多么阴险而密不透风的陷阱,他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在复杂险恶的政局中,他总能准确嗅出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人物,并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成为自己的保护人。

本书为您全面揭开大清第一权臣李鸿章,40年稳如泰山的为官之道。读完本书,您将深谙李鸿章“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的谋略与细节。

作者:汪衍振

标签:汪衍振李鸿章发迹史清朝历史官场曾国藩

李鸿章发迹史》最热门章节:
1第十二章 五十二岁成百官之首! 第七十节 李鸿章官至极品2第十二章 五十二岁成百官之首! 第六十九节 同治皇帝驾崩,慈禧太后揽权3第十二章 五十二岁成百官之首! 第六十八节 李鸿章主张抛弃新疆引发争议4第十二章 五十二岁成百官之首! 第六十七节 家族受封5第十二章 五十二岁成百官之首! 第六十六节 不主张与日本开战6第十二章 五十二岁成百官之首! 第六十五节 李鸿章强烈反对重修圆明园7第十一章 恭亲王点拨李鸿章 第六十四节 日本毁约内幕8第十一章 恭亲王点拨李鸿章 第六十三节 曾国藩去世,李鸿章升官9第十一章 恭亲王点拨李鸿章 第六十二节 内部消息10第十一章 恭亲王点拨李鸿章 第六十一节 提倡留学引发争议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