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为了报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_访谈 采访 日野启三 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

残雪
随笔杂谈
总共11章(已完结

为了报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 精彩片段:

访谈

采访 日野启三 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

1990.6.17 日本东京银座 廖金球 译

东京的六月和我国的南方同样的闷热。一九九〇年,我就在这样一个六月天从成田机场下了飞机。河出书房新社的总编小池先生和好友近藤直子已经等在出口处了。小池是四十多岁的精干的中年男子,开一辆有六个座位的车。从机场到新宿的饭店开了一个多小时。

这是河出书房新社安排的对谈,日野启三先生是日本国内公认的写新小说的最好的作家(芥川奖的评委)。请来的口语翻译也是日本顶尖级的高桥女士。六十多岁的日野先生看上去十分年轻,清瘦、笃定,脸色比较苍白,腰板笔直。一直到对谈结束后,我才知道日野先生患了肾癌,他为了不耽误对谈,一直等我从中国来,第二天早上他就要去医院割掉一只肾。

从那以后,我一直把日野先生当成我的精神导师。而他,我每在日本出一本书,他都要写一篇评论在他做特邀编委的《读卖新闻》上登出。那些评论极为精辟、中肯。

小说中的现实

问:热烈欢迎残雪女士光临。我拜读了残雪女士的小说,是中篇《苍老的浮云》及另外几篇短篇小说。您的经历及其他,也从译者近藤直子女士的介绍中知道一些大致的情况。然而,我想残雪女士对我的情况及日本的小说不太了解吧。所以我想首先从我的情况谈起,通过我的谈话,是能够接近残雪女士的小说的。

我出生于一九二九年,五岁前在东京,从那以后到十六岁,在朝鲜生活。十六岁时,当时的京城(现在的汉城)战争结束,大约三个月时间,日本的殖民地权力崩溃,从而我经历了一种任何保护自己的东西都没有的状态。然后被塞进货车运回到日本。在东京时,本应出来学习,但那时的东京全烧光了,什么也没有,连吃的东西也没有。看着现在的东京,也许想象不到吧。我和我的同辈人,纵令谁也不帮助谁,但从要依靠自己一个人生存下去这一点出发,开始考虑问题。

我是在当学生时开始写文艺评论的。当时的日本也有许多左翼运动,因为自己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觉得一定要改变那种状态,但是,投身在那种运动中也有矛盾。因此,二十岁的我想出来的是“虚点”这一看法。不论是站在革命运动和不干革命这两种“实”的哪一都会碰到矛盾。那么自己站在哪一边生活为好呢?那便是看作为“实”和“实”之间的“虚”点。我是从数学的“虚数”想到这一词的。英语将虚数说成imaginary number。因此,虚点是imaginary point。决不是乌有空洞的东西。是想象力或者创造力的故乡。

其后,我为了生活在报社工作。一九六四年作为特派员去了越南战场,然而,在西贡我又一次体验了十六岁时经历过的凄惨状况。因而再次思考了这是不是现实这一问题。还思考了所谓非现实的问题。回国以后开始写小说,大约是三十七八岁的时候最初的小说书名是《对方》。从那之后一直写小说。我不写那种很多人称为“现实”的东西。我认为大家都说是“现实”的东西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在小说中,自己才想写真正的东西。但是,去年偶然地得到残雪女士的《苍老的浮云》,读了最初的五行,便感到“明白了”。即认为作者是一个懂得真正现实的人。小说中的时代、地点都没确定,也并不是那种能够归纳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是离奇的小说。但我一点儿也不认为异常。

答:我的情况与日野先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也是到了三十岁以后才开始写小说。许多人说我的小说看不懂、离奇。但我自已不那样认为。我的小说中使用的语言,是我三十年来一直反复说过的语言。只是人们没注意到罢了其中成为小说的,仅仅是表现了那时为止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

问:您曾经写过诗吗?

答:曾经试过,但失败了。

问:是突然写小说吗?

作品简介:

在同一个世纪的开始和结束,在东方和西方,两位具有类似艺术风格的作家卡夫卡和残雪的相遇,是一件极其有趣,甚至可以说是激动人心的事情。

本书作者残雪的作品是一种哲学,一种用细腻的女性直觉写出来的高深哲学。对她的阐释是中国当代回避不了的一个历史任务。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女作家。日本河出书房新社、春秋文艺出版社、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霍特出版社、意大利理论出版社等十余家知名出版社出版过残雪的作品。

作者:残雪

标签: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访谈录散文

为了报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最热门章节:
1访谈 采访 近藤直子 日本著名评论家、翻译家2访谈 采访 唐朝晖 记者3访谈 采访 林舟 文学评论家4访谈 采访 胡辛 作家5访谈 采访 林丹娅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6访谈 采访 施叔青 香港作家7访谈 采访 亚洲周刊8访谈 采访 彭国梁 《创作》主编9访谈 采访 近藤直子 日本著名评论家、翻译家10访谈 采访 万彬彬 圣・奥勒佛大学当代比较文学系教授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