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新闻的骚动_我们的失败与伟大——为阿兰·德波顿新书《新闻的骚动》而写

阿兰·德波顿
随笔杂谈
总共10章(已完结

新闻的骚动 精彩片段:

我们的失败与伟大——为阿兰·德波顿新书《新闻的骚动》而写

文/邱兵

1989年春节后,我开始在《中国青年报》实习。大学三年级的实习,差不多应该视作每一个新闻系学生职业生涯的开端。

那个时候,北京的街道还没有那么多的人和车,没有鸟巢、水立方和华尔道夫酒店,但是因为干冷的天气和玻璃瓶的酸奶,这里的冬天比上海更让我们喜欢。

当然我并没有钱住旅馆和招待所,我住在北京大学我老乡的宿舍里,哪一个床空我就睡哪一个床,那个冬天我闻到过来自陕西、河北、广东、四川、云南的各种味道,偶尔我需要将两根醒宝香烟插在鼻孔里用嘴呼吸才能入睡。

每一天去单位上班的路程都是非常漫长的。我需要从中关村坐332路公交车去白石桥,然后坐地铁到东直门,出来后换107路坐到海运仓胡同。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中我永远哼着同样的一首歌,那是台湾的民谣歌手马兆骏唱的歌,叫《我要的不多》,它翻来覆去就唱,你一定要告诉我,这个世界孤单的,不只我一个。

另一个孤单的身影每天也从北大出来坐332路公交车。

他叫老肖,和我一样21岁,但是长着41岁的脸,宜昌人,他学的是经济,在一家中央大报实习。我们每天早晨一起在校门口买酸奶,在白石桥车站分手。

他第一次和我讲话是在公交车上,这家伙像地下党一样凑过来说:“海子死了你知道吗?”我那时不知道海子是谁,没敢接茬。这家伙继续神秘地说:“从山海关到龙家营的铁轨上,啪,一分为二。”

老肖说:“得空我得去一趟山海关,我要搞清楚海子看到些什么、想些什么。我素材收集了不少,不出五年,中国第一思想记者就姓肖了。”

再大的牛皮也掩盖不了思想记者老肖比我更没钱。我有时会买两个肉包子吃,但他从来不买,说早晨吃不下,但是有一天我请他吃了一个,我觉得他只花了一点五秒就吃完了。

3月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成为新闻人老肖的终结。

那个周末老肖来宿舍找我,问我可不可以第二天陪他去一趟延庆县。

老肖的父亲患了重病,过来北京求医,结果几家医院都不收,理由是治无可治。20多年后回想起来,大概是肠癌转移到了肝部。束手无策的老肖从他老乡那里拿到了一个神医的地址,说神医救过不少无药可救的人。

作品简介: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用他的生花妙笔与透彻观察,引导我们产生适当的观点,使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导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讶异,或者恐怖至极。

作者:阿兰·德波顿

翻译:丁维

标签:阿兰·德波顿工作颂歌英国随笔新闻传播传播学

新闻的骚动》最热门章节:
1图片鸣谢2Ⅷ 结语3Ⅶ 消费新闻4Ⅵ 灾难新闻5Ⅴ 名人新闻6Ⅳ 经济新闻7Ⅲ 国际新闻8Ⅱ 政治新闻9Ⅰ 前言10我们的失败与伟大——为阿兰·德波顿新书《新闻的骚动》而写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