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生命的品质_第三辑 为教育把脉 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

周国平
随笔杂谈
总共103章(已完结

生命的品质 精彩片段:

第三辑 为教育把脉

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

我收到一个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来信,她叫王卉媛,在信中详细叙述了她抵制应试教育并获成功的经历。大致情况是,在父母顺其自然的教育态度和自己兴趣至上的学习态度支配下,从小学到中学,她似乎一直不用功,也没有上任何课外班。但是,她喜欢看“闲书”,包括简本英文小说,高中时迷上了相对论、哲学等,兴之所至,还看动漫,看电视的科学类节目,写作,画画。她的课内成绩长期平平,但奇迹般地后来居上,最后轻松地考入了北大中文系。

我在我的公开邮箱中发现了这封信,读得津津有味。今年一月,我出版《宝贝,宝贝》一书,书中叙述了我在女儿的教育上的做法,也是把快乐和兴趣放在第一位,鼓励她看“闲书”、想问题,不上任何课外班,结果很好,即使在应试上也名列前茅。我的女儿毕竟刚升初中,王卉媛已经度过应试教育中最艰难的中学阶段,她的案例是更有说服力的,证明了在应试体制下,个人——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家长、教师——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与应试体制相抗争,并且做到在这个体制中也不成为输家。

我相信,类似的案例一定还有不少,只是这一个碰巧让我知道了。我还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对应试体制的祸害有切肤之痛,另一方面又怕抗争会使自己遭到淘汰,只好痛苦地被它拖着走。对于他们,王卉媛的案例尤其具有激励的作用,能够在抗争这一边增加一个砝码。因此,在征得她的同意之后,我把她的信和我的回信发表在了我的博客上。

反响非常热烈,许多人表示赞赏和受到鼓舞,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网友们围绕这个案例展开了讨论。被质疑得最多的一点是:王卉媛考上了北大,你为她叫好,你岂不仍是在用应试的结果衡量教育的成败?是否可以认为,她的方法不是应试的,而最终的评价指标仍是应试的?对于这个质疑,好些网友替我做了回答,他们指出:这个故事的主题与北大无关,作为一次突破应试教育的阶段性成功,北大只是做了一次检测的量具,这个故事真正的主题是有关教育,有关人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即使没有考进北大,只要她保持喜欢、兴趣、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在任何一所大学,都将使她收获到更多,也必将为她今后的人生带来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些话都说得非常好。

我真不认为考上北大有什么了不起。我在给王卉媛的回信中说:“北大现在也沾染了这个时代的许多毛病,你仍要独立思考。”遵循应试轨道考进名校的人多的是,她的特别之处在于,从不以名校为目标,考上北大因此仿佛只是一个意外收获,是坚持自我素质教育的一个副产品。她在应试上的成功不是证明应试正确,而是证明对付应试可以有别的方式。我一向认为,在学生阶段,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是看是否拥有了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喜欢学习,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这就是好的智力素质,这样的学生不管是否考进名校,将来都会有出息。

事实上,王卉媛考上北大多少带有偶然性,她自己也为她运气太好感到不安。有网友指出,她的这种方式充满风险,完全有可能在应试上失败,所以家长们哪敢冒这个险。我们的确不能低估应试体制的威力,与这个体制抗争的人未必都像王卉媛那样幸运,一定会有人在考场上折戟。应试体制实际上把所有学生和家长逼入了一个赌局,一边是应试教育,另一边是素质教育,看你把赌注下在哪一边。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把赌注完全押在了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想成为赢家。在我看来,这样做的风险其实更大,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精光。相反,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整个人生中长久发生作用。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

其实,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也不会太困难。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王卉媛对语文和英语的死板教学方法十分抵触,但因为喜欢读文学作品和英文小说,结果课内成绩也能轻松地保持优秀。她如此谈自己的体会:“应试考查的是素质中的冰山一角,拥有整座冰山的孩子当然不会害怕有人来试探他的边沿。”有网友认为此言涉嫌为应试教育辩护,我理解她的真正意思是,即使应试只考查露出水面的东西,你仍应该让自己拥有整座冰山,而不只是一块浮冰。针对某些网友谴责她能上北大是应试上的不公平,对她的自我素质教育却毫无所感,一位网友说得好:“这是很悲哀的,简直就像放着金子不拿,却和别人争夺分配石头的公平。”

还有的网友认为,王卉媛只是一个特例,她有天分,爱学习,所以能实施素质教育,绝大多数孩子不肯主动学习,就必须实施严格的应试教育。我们的确看到,现在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似乎占多数,然而,正如王卉媛所指出的: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学得那么痛苦,就是因为在应试体制下被残忍地剥夺了“喜欢”的能力。学习不快乐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怎么能反过来把它当作应试教育的理由呢。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越应试就越不爱学,越不爱学就越强化应试,走进了死胡同。人都要追求快乐的,现在许多孩子之所以沉湎于玩电脑游戏、网聊、追星、八卦,就是因为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只能用低级快乐来替代了。人的天赋当然有差别,但是,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正确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尽其天赋生长得最好,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天赋的差异绝非实施应试教育的借口。

王卉媛在给我的信中一再为自己的幸运表示不安,觉得这对于许多挣扎在应试体制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我回信劝慰她说:“不公平是体制造成的。在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灾难中——今天的教育正是这样的一场灾难——有大量遇难者,只有少数幸存者,这是没有办法的。难道所有人都遇难才公平吗?当然不,为了战胜灾难,为了灾后重建,幸存者越多越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会成为幸存者,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应试体制的弊端有目共睹,业已引起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但积重难返,改革之路艰难而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是无能为力的。把主要力气花在素质教育上,向应试教育争自由,能争到多少是多少,在应试体制面前保护孩子,能保护一个是一个,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种责任。在一切战争中,保存和发展有生力量是一个基本原则,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战中也是如此。可以确信,抗争者的队伍壮大了,两种教育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发生变化,应试体制要不变也难了。现在它既然已经失人心,那么,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它也失天下吧。

2010.8

作品简介: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的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品质。

作者:周国平

标签:周国平生命的品质杂文随笔哲学

生命的品质》最热门章节:
1第二辑 爱智之旅 哲学家与钱财2第二辑 爱智之旅 一无所需最像神3第二辑 爱智之旅 做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4第二辑 爱智之旅 谁是真正的爱国者5第二辑 爱智之旅 宇宙公民6第二辑 爱智之旅 多听少说7第二辑 爱智之旅 性格就是命运8第二辑 爱智之旅 认识你自己9第二辑 爱智之旅 与自己谈话的能力10第二辑 爱智之旅 做自己的朋友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