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三剑楼随笔_梁羽生卷 一、凌未风·易兰珠·牛虻

梁羽生
随笔杂谈
总共28章(已完结

三剑楼随笔 精彩片段:

梁羽生卷

缘起

三剑楼随笔:

自梁羽生先生的《龙虎斗京华》、《草莽龙蛇传》、《七剑下天山》;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百剑堂主的《风虎云龙传》等武侠小说在本港各报连载后,大受读者欢迎,成为武侠小说中一个新的流派。现在我们约得这三位作者给《大公报》用另一种笔法撰写散文随笔,日内刊出,敬请读者们注意。

——编者

一九五六年十月廿二日,香港《大公报》

一、凌未风·易兰珠·牛虻

1956.10.25

约半月前,我收到一封署名“柳青”的读者的来信,他是某中学的学生,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买书,《七剑下天山》的单行本,是在书店里看完的。他很热心,看完之后,写信来给我提了许多意见。

我很欢喜像他这样的读者。我读中学的时候,也常常到书店“揩油”,好多部名著都是这样站着看完的。他怕我笑他,其实,正正相反,我还把他引为同调呢!《七剑》第三集出版时,我一定会送一本给他的。

当然,我更感谢他的意见。他看出凌未风(《七剑》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牛虻的化身,因此很为担心,怕凌未风也会像牛虻一样,以英勇的牺牲而结束。他提出了许多理由,认为凌未风不应该死,并希望我预先告诉他凌未风的结局。

我很欢喜《牛虻》这本书,这本书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处女作,也是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写的是上一世纪意大利爱国志士的活动,刻划出了一个非常刚强的英雄形像。

那时我正写完《草莽龙蛇传》,在计划着写第三部武侠小说,《牛虻》的“侠气”深深感动了我,一个思想突然涌现:为什么不写一部“中国的牛虻”呢?

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利用或模拟某一名著的情节和结构,在其他创作中是常有的事,号称“俄罗斯诗歌之父”的普希金,许多作品就是模拟拜伦和莎士比亚的,以中国的作家为例,曹禺的《雷雨》深受希腊悲剧的影响,那是尽人皆知的事;剧作家袁俊(即张骏祥)的《万世师表》中的主角林桐,更是模拟“Good-by Mr.Chips”(也是译作《万世师表》)中Chips的形像而写出来的,他的另一部剧作“山城的故事”,开首的情节,也和女作家迦茵·奥斯登的《傲慢与偏见》相类,同是写一个“王老五”到一个小地方后,怎样受少女们的包围的。

在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上,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能单纯的“移植”,中外的国情不同,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利用它们的某些情节时,还是要经过自己的“创造”,否则就要变成“非驴非马”了。

作品简介:

《三剑楼随笔》由查良镛(金庸)、陈文统(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合著。在本书所收的七十余篇随笔中,或谈文史掌故、名人逸事,或评琴棋书画、诗词联谜,或论神话武侠、剧影歌舞,总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而篇篇自成格局,每多神来之笔,此书曾被喻为“新武侠派的历史见证”。

四十年前,香港《大公报》的三位青年编辑查良镛(金庸)、陈文统(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文坛三剑客。

1956年10月,他们突发奇想:在《大公报》副刊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每人每日一篇,以展现三剑客交会互放的光芒,他们潇洒,隽永的散文彩笔,为三剑楼增辉添色,给新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仅隔一日,金庸就首先为这系列写了第一篇随笔。随后在间有跳期的情形下,梁羽生、金庸和百剑堂主三人以不定循环次序,每日一题不限范围地分开刊载的形式各抒己见,直到一九五七年一月三十曰方无疾而终。专栏持续三个多月,共得文八十四篇(每篇之后,均有作者手书签名;篇数中未计入最后一篇由百剑堂主写的结语),每人各写二十八篇。

以《三剑楼随笔》为名的单行本,在一九五七年五月由由香港的文宗出版社出版。与副刊有差异的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标题偶有改动;百剑堂主删去自认已失去价值的一篇;若干读者来函收为附录;各篇之末改手书签名为“百”、“羽”、“庸”字样等。其后,还有流通极为有限的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八年推出的影印本,和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的版本,但里面都未加出版说明,也未交代百剑堂主是谁。

作者:梁羽生

标签:梁羽生三剑楼随笔散文武侠香港

三剑楼随笔》最热门章节:
1梁羽生卷 二十八、《剩挥热泪哭萧红》2梁羽生卷 二十七、一部嘲讽武侠小说的小说3梁羽生卷 二十六、读苏联的小说4梁羽生卷 二十五、杀父娶母情意综5梁羽生卷 二十四、数学与逻辑6梁羽生卷 二十三、世界最长的史诗7梁羽生卷 二十二、水仙花的故事8梁羽生卷 二十一、爱之神的神话9梁羽生卷 二十、谈棋手的实力——敬答何鲁荫先生10梁羽生卷 十九、永留佳话在棋坛——谈何顺安“历史性的一局棋”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