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面纱与革命_译者序 没有侦探的推理小说,死囚在牢中推理

莉比·菲舍尔·赫尔曼
外国小说
总共53章(已完结

面纱与革命 精彩片段:

译者序 没有侦探的推理小说,死囚在牢中推理

莉比·赫尔曼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这一部悬疑推理小说的写法不仅与全世界其他推理小说不同,而且也突破了她自己独创的套路:

深夜,怀孕少妇梦中惊醒被抓,罪名是捅死了自己丈夫,尸体却在几个街区之外,原告是丈夫的母亲和妹妹;当夜入狱即被判处死刑,既无法官也无律师,也不允许给外界打电话,更不能外出调查取证,认不认罪结果都一样,抗议上诉丝毫无效;刑场就在牢房外的院子里,处决囚犯的枪声也声声入耳!刑讯逼供、大病一场之后,全凭推理,找出了真凶,准确推断出证据藏匿之所……

不说读过,您听说过这样的推理小说吗?

本书译校完毕,译者脑海中一下子跳出三句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人生若只如初见”!但这个“滋味”,绝不是“离愁”!我相信,凡是有一定人生经历的读者,多多少少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革命浪潮中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独特的波斯风情及古老的辉煌建筑、旖旎的湖光山色,可触可感的市井风俗画,都会让读者心驰神往;而那细腻传神的心理活动,催人泪下的人性光辉,更会给读者以深刻的体验、持久的回味与多方面的思考!

此外,恭请读者诸君注意下列几点:

1、书末《作者注》讲明了本书的缘起,后附“参考资料”,以供有兴趣的读者研究;珍妮特·塔瓦科利的《伊朗革命的前世今生》真实记录和探讨伊朗革命的根源,本书之素材及灵感来源于该书,两书对照而读,相得益彰。

2、本故事纯属虚构,但是综合了不少人真实的生活经历;

3、书中人物口中的言论,并不代表作者观点,更不代表译者的观点;

4、译者力求真实、客观地传达本书的环境与人物形象,书中的思想倾向并不代表译者的观点。

5、书中引文部分,无论是波斯诗人之诗句,还是《独立宣言》中之句子,皆为本书译者所译。

感谢作者耐心细致地为译者释疑解惑;感谢旅欧作家尹强儒先生对译者的鼓励与支持。

本书与《谋杀鉴赏》《谜案鉴赏》《加倍偿还》一样,依然是悬疑不断,而爱情的描写更加真切,包裹着波斯历史与文化的氛围,更加惊险曲折跌宕多姿;依然都是几个译者通力合作的结晶,其中既有国家级新闻单位的编辑、北外双料学士、留英硕士,也有在国内国外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此前出版过翻译小说;一样地追求准确生动传神,一样地讲究声音节奏之美。若有读者发现不妥之处,责任在我,因为初稿既是我开篇定下调子,最终也由我拉通修改润色、统稿定稿;如果译文能给读者诸君带来美感享受、功劳在于集体;不妥之处,责任在我个人,还望不吝赐教,以便我及时修正,不胜感激之至!

我深信,只要您开始读第一章,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因为悬念重重,波澜不断,描写生动,直击心扉!

作品简介:

美国姑娘安娜,邂逅来美留学的伊朗青年努里;尽管双方的宗教与风俗差异极其巨大,他俩依然坠入爱河。安娜与父母一直不大融洽,非常向往跟努里回伊朗定居,向往获得努里一家的热情接纳。

他俩于1978年结婚,大规模抗议国王的活动也同时兴起,不久巴列维国王被推翻,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宗教领袖霍梅尼成为国家最高权威——于是,安娜的世界突然颠倒,生活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她必须重新学会生存,她所熟悉的生活规则全都变了。

随意抓捕、酷刑拷打成了常态;女人必须戴面纱。安娜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自由地离开这个国家了。随着整个国家越来越狂热,安娜彻底绝望,没人能够相信,就算是自己的丈夫也不能相信……

作者:莉比·菲舍尔·赫尔曼

翻译:汪德均毛竞张超斌杜妍

标签:莉比·菲舍尔·赫尔曼面纱与革命美国女权伊朗

面纱与革命》最热门章节:
1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2作者注3第五十章4第四十九章5第四十八章6第四十七章7第四十六章8第四十五章9第四十四章10第四十三章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