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寄居者_第一章

严歌苓
当代小说
总共17章(已完结

寄居者 精彩片段:

第一章

我很卑劣,爱情很高尚,

因而我通过卑劣实现高尚。

那天我一接到你的电话,就知道他已经不在了。我听说他病了一年多,病中常常吃中国菜,听二胡曲,过犹太礼拜,念叨我的名字。其实我和他之间,并不是人们定义的那种关系。人嘛,总想在一个了不起的人身上找到七情六欲的事。

好吧,随你们的便,把“情妇”这个字眼用来做我的名分吧。我和他都老到发窘的地步,没有这名分已经够受。你的书我读过几本,所以我知道,不管我说什么,都不会照实出现在你书里。干你们这行的,非得添枝加叶,对此真是拿你们没办法。

首先要告诉你一个上海,就是一船一船的犹太难民卸货一样倾泻在码头上,失修的水泥港口顿时黑了一大片的那个上海。一船接一船的犹太佬靠上了上海的岸。偌大的地球,上海是唯一让他们靠的岸。场面相当壮阔,不难想象这个以迁移和放逐著名的民族的每一次大迁移:2世纪,犹太种族全体从耶路撒冷被逐出,地图被抹杀,首都被更名。13世纪到15世纪从英格兰、西班牙和西西里被赶尽杀绝。一船接一船靠岸的犹太佬们站在甲板上,趴在栏杆上,陌生的上海扑面而来。你不难想象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两百多万他们的同胞被逐出俄国国境,带着跟他们一模一样的憔悴和疲惫,向全世界各个角落四散。

有时候,在上海靠岸的远洋轮“哗啦”一声打开底舱,里面装得紧紧实实——一个巨大的人饼。那就是从集中营直接上的“货”。这样的船一靠岸,日本兵便会戴着防毒面具,用刺刀拨拉开上海本地犹太人的迎接队伍,冲进底舱,把杀虱子、跳蚤以及种种已知未知微生物的药粉慷慨扬撒。刹那间,一片黑的人饼就成了一片雪白。

这和我的祖父在19世纪末的美国得到的待遇相似:一船船梳辫子的中国男人被消防水龙头当街冲洗,冲得大醉般东倒西歪。毒猛的水柱把他们从站着冲成蹲着,然后跪下,最后全趴成一片。

告诉你的这个上海,有百分之八是白种人。这个上海的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勉强把有英国国籍的塞法迪犹太阔佬看作人,犹太阔佬又把俄国流亡的犹太人勉强当人看,而所有这些人再把有钱的中国人勉强当人看,把没钱的中国人完全不当人。再来看看中国人,中国人在这里是指上海人。上海人把江北佬、安徽佬,所有外地佬勉强当人看,而把巡捕房的锡克人当“红头阿三”,把欧洲来的犹太难民当“犹太瘪三”。假如中国有个说法是“三教九流”,那么上海是“九教二十七流”。

真正的上海人,民族大义比较马虎,却都是和平主义者。“八一三”一仗打到11月,日本人开进来了,真正的上海人便说:这下好了,打也打进来了,就不会再打了,让西洋人来,总不见得不让东洋人来。到了1938年大批犹太瘪三来的时候,上海人夸谁家小姑娘漂亮不说她漂亮,会说:这个妹妹像煞个小东洋!

你大概知道,我当时是复旦大学二年级学生,修财会专业。学校内迁重庆的时候,我留在了上海,打算回到我的出生地美国旧金山去继续学业。

告诉你们的这个上海有个最大特征,就是气味。气味可不怎么样。成千上万辆马桶车走出纵横交错的里弄,走过大街小巷,在路面上留下一滴滴浓稠的黄色液体。马桶车向裴伦路的粪码头汇集,如同好东西一样给仔细装上船,顺着臭墨汁一样的苏州河走去。河边挤满乌篷船,所有没钱住陆地的人都在甲板上晃悠悠地吃、住、生、死,在水里晃悠悠地洗刷、饮用、排泄。

什么都不能打扰上海人过他们的上海日子,包括一舱一舱被杀菌药粉撒白了的犹太瘪三。那个时候我怎么会知道,就在我咬牙切齿骂我年轻的继母“典型的上海小女人”时,一艘远洋轮的底舱打开了,其中一个叫彼得·寇恩的年轻人成了我这个故事的起点。

年轻的彼得二十五岁,看上去更年轻一点,因为瘦弱,好像谁都能伤害他似的,也因为两只忧伤的六神无主的眼睛,任何时候都在等你现成的主意。发现他其实蛮有主意,是一年多以后的事。那时他的上海经历及难民的崭新身份使他脱胎换骨。那个时代一夜间得到新身份的人太多了。有了崭新身份,不该脱胎换骨地去叛变、出卖或者反抗、牺牲吗?

1937年夏天到初冬,日本人兵临城下,中国军人们要与阵地存没与共,突然有了的勇士新身份使他们脱胎换骨,把死看成了另一回事。那时候我和同学们往阵地上送装着糖果和香烟的慰问袋,也是在新人格的支配下,把枪炮流血看成了另一回事。正是同一群士兵在撤离南京时疯了似的穿着短裤穿行严寒,扒下老百姓的长衫马褂,往自己挂着勇士伤痕的躯体上套。这时他们的新身份是败兵、逃兵。

作品简介:

一部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 《乱世佳人》!

在严歌苓的诸多著作中,《寄居者》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书中有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在血淋淋的战争年代里,没有人能逃脱寄居的命运。大上海,小世界——爱情与信仰,忠诚与背叛,对自我的追寻与迷失,都在其中。这部小说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而成功的尝试。这就是一部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 《乱世佳人》。

严歌苓创作《寄居者》的灵感源于柏林墙 ,“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依我看,刻意去找戏剧性和刻意避开戏剧性一样,都没有必要。1993年,我和我先生去柏林旅游时,参观了从东柏林穿越柏林墙,逃亡西柏林的故事。许许多多人的故事都写在柏林墙的一个展览馆。有一个故事简直就像一篇小说,说的是一位小伙子跟一个姑娘在东柏林订了婚,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爱着他的未婚妻,在几年后还无法忘怀她。一次,他在欧洲见到一位姑娘,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带到东柏林,偷了她的护照,让他的未婚妻假冒那个欧洲女孩,用欧洲女孩的护照过了关口。”在小说里,严歌苓把主人公变成了一个中国女孩。

《寄居者》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上海,会让人忍不住将严歌苓与善于描写上海的张爱玲进行比较,然而“我怎么可能和张爱玲像呢?她的上海也不是我的上海。我的上海比较脏、臭,比较像地狱,特别是在我写的那个时期。”

为了创作《寄居者》,严歌苓读了十多本有关那个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作品,还专门从老一代人那里了解细节,比如什么牌子的香水,什么裁缝店,什么舞厅,什么牌子的风衣大衣等等。严歌苓说:“做史料研究是小说家的日常工作。我总是在为下一部作品或者可能写的作品查资料,做采访。一部这样的小说需要的准备时间往往是几年。”

《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玫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玫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那时赶上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去美国,玫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玫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这部作品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

作者:严歌苓

标签:严歌苓寄居者当代文学女性

寄居者》最热门章节:
1尾声2第十六章3第十五章4第十四章5第十三章6第十二章7第十一章8第十章9第九章10第八章
更多『当代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