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茅盾传_第一章地灵人杰

钟桂松
当代小说
总共36章(已完结

茅盾传 精彩片段:

第一章地灵人杰

茅盾,1896年7月4日诞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姓沈的家庭里。取名德鸿,字雁冰,小名燕昌。“茅盾”是他写作《蚀》三部曲时用的笔名,也是他120多个笔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有国际知名度的笔名。

一颗种子降落在地上的时候,因土地肥瘦的缘故,往往影响以后的生长和果实的成熟。所幸的是,茅盾降生在一个有文化底蕴、物产丰富、较早具有开放意识的地方。这个地方,人杰地灵!茅盾自己也颇自豪:“我的故乡向来是一个鱼米之乡。”

乌镇,地方不大。但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铸成了它那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茅盾出生时,乌镇为两省(江苏、浙江)三府(湖州、苏州、嘉兴)

七县(乌程、归安、石门、桐乡、秀水、吴江、震泽)的错壤之地。所以当地方志上讲它是“镇虽一隅,实三郡六邑之屏藩也。”乌镇又是杭州到苏州的水路中间,距上海嘉兴也不过是半天的路程。因此,这个水乡小镇,却常能得大都市的风气之先。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开放的风气,较早地在乌镇萌发,规模也日渐大起来,到上世纪初,这个小镇,已经颇具规模,全镇东西长7华里,南北也有7华里。一条市河(其大名叫车溪)由南而来,穿镇而过,浩浩荡荡北去。河东叫青镇;河西称乌镇。茅盾家在青镇,但习惯上统称乌镇。当时在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杭嘉湖平原,水乡小镇的繁荣,都是靠附近农村来支撑的。所以乌镇的“乡脚”特别远,十里之内,赶集进镇都到乌镇。而附近乡里,又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水稻和蚕桑成了乌镇农村里的主要支柱产业。这些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镇里,又换回农村必需的日用品,从而活跃了镇上的经济。千百年来,年年岁岁,岁岁朝朝,慢慢使乌镇这个小镇,变成有文化有历史的水乡古镇,成为江浙交界的一个重镇。

悠悠岁月,涤去尘埃,留下的是丰厚的文化积淀;历史的进步和开放,也使茅盾祖辈和先贤十分崇尚知识和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镇上,除了穿镇而过的市河外,还有两条名字很典雅的河,绕镇而过,一条叫澜溪塘,一条叫紫云塘,与镇内的市河一水相连。镇内小河纵横婉蜒曲折,临河而起的水阁木楼,绰影幢幢,河面不大,小桥轻卧,垂柳依依。浓郁的水乡风味,在乌镇发挥到极致。后来茅盾走遍大半个中国,对水乡这种独特的风韵,无限依恋,他曾说:“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生涯,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驾乱飞’,也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特殊的地理条件,温和而又四季分明的气候,吸引了不少文入学士,尤其是宋南渡以后,一大批来自中原的皇亲国戚和饱学之士,来江浙一带择地落户,加速这一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何况乌镇这个地方,早在梁朝,就有昭明太子在乌镇苦读成大器的记载。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陈与义(简斋)

在绍兴五年出任湖州知府时,特地在乌镇芙蓉浦上筑室读书,并取名“南轩”。

两年后,他又到乌镇,并与乌镇叶天经、高僧大、圆洪智三人过从甚密。因此,陈与义在《简斋集》中有不少诗作是与天经、智老赠与之作。后人为了纪念陈与义等三人的友谊和文学上的贡献,特地在“南轩”旁修筑了“三友亭”。在乌镇先贤中,一个叫严辰的人是咸丰九年(1859年)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因为文章中用了“女中尧舜”四个字,触怒慈禧太后,严辰便辞归故里。回乌镇办学堂,修桥铺路,行善济贫,修县志。严辰这种传统的儒家风范,在乌镇为人传颂和仰慕。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之间,乾隆开“四库全书”馆,乌镇一个叫鲍廷博的藏书家,专门进献孤本藏书,深得清朝政府嘉许。后世刊印的“知不足斋丛书”就是这位茅盾故里先贤所奉献。

这些故里先贤,可以说在国内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也给小镇添了不少文化色彩。因此,小小水乡古镇,也很时髦地定八景之类的东西,如曾定:

古山云树,双塔凌云,文石流觞,双溪皓月。自然,这些都是文化人的雅事。

也正因为文化经济的发达,镇上也添了不少私家园林,据不完全统计,有50多处。有唐代的丞相裴休府、宋代安定郡王赵伯府、秦申王桧园、太师何恭敏铸宅、安抚王彦宅、尚书顾岩宅、节度丁胜宅、诗人丁南宅、沈知丞宅、沈左藏宅、六杉园、尚书莫泽宅、东皋园、张抡宅;元代的员外颜旒宅;明代的竹深处、横山堂、桂月轩、春晖楼、宝岘楼、听风楼、少司寇沈应龙宅、真君子第、参议王隆德宅、琪园、灵水居;清代的师俭堂、高节寒香圃、宝敕楼、副宪徐世峰宅、蠡勺园、宜园、半亩园、给谏陆秉枢宅、同知张廷杰宅、肖家花园、孝廉李日曦宅、翰林第、颐园、庸园;及近现代,又有适园、梅花馆、柯亭别墅,以及丁家花园等。这一大堆园林,在历史沧桑中,毁兴更替,留下的,却是丰厚的文化底蕴。

自然,丰厚的文化氛围,也留下不少带有儒家风骨和爱国风范的故事和传说。

镇上有一棵唐代银杏,留下一个悲壮的故事。唐代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步安禄山后尘,举兵叛乱称霸,结果把富庶的江浙一带搞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朝廷派乌赞将军带兵讨伐,一路杀来,打得叛军鼠窜,打到乌镇时,叛将李琦突然要求休战求和。不料,当夜李琦乘风高月黑,偷袭乌赞将军营寨,乌赞将军披衣迎战,跨上他那南征北战的战马青龙驹,追到市河边,突然青龙驹长啸一声,跌进李琦设置的陷饼,并被李琦乱箭射死。

后来,援兵赶到,杀退李琦,重葬乌将军和战马青龙驹,这棵银杏,就是从乌赞将军坟上长出来的。为纪念乌将军和那战马青龙驹,这个地方也就叫作乌青镇,后来一直传下来。自然,这是一个悲壮的传说。还有一个勤奋好学的故事,也在乌镇流传着。梁朝昭明太子少年时,曾随师沈约在乌镇苦读,小小年纪,便通知古今,终日诵书不辍,在文学上终有成就。后人为纪念这位勤学的太子,特在乌镇辟读书馆,并立牌坊:“梁昭明太子和沈尚书读书处”,至今仍在。

作品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诞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姓沈的家庭里。取名德鸿,字雁冰,小名燕昌。茅盾是他写作《蚀》三部曲时用的笔名,也是他120多个笔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有国际知名度的笔名。

一颗种子降落在地上的时候,因土地肥瘦的缘故,往往影响以后的生长和果实的成熟。所幸的是,茅盾降生在一个有文化底蕴、物产丰富、较早具有开放意识的地方。这个地方,人杰地灵!茅盾自己也颇自豪:我的故乡向来是一个鱼米之乡。

作者:钟桂松

标签:茅盾传钟桂松

茅盾传》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三十五章 最后的奉献3第三十四章 回忆录巨著的诞生4第三十三章 春天又来了5第三十二章 在文革浩劫中6第三十一章 和平的文化使者7第三十章 政治运动中的困惑8第二十九章 文化部长9第二十八章 迎接新的曙光10第二十七章 访问苏联
更多『当代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