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_清 满族的兴起、清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
中国历史
总共152章(已完结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精彩片段: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统治者建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都盛京(今沈阳)。明崇祯九年(1636)其子皇太极(即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覆亡,清军入关,迁都北京,经过长期战争,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鼎盛。乾隆以后,内外矛盾激化,反清起义频繁。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了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武装入侵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晚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帝国主义横行,战乱不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政府日益衰落腐败。但中国社会也生长起新的经济和新的阶级,西方的科学文化得到了传播。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危亡,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直至宣统三年(1911)发生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翌年清帝被迫逊位。

从顺治元年(1644)清朝入关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对全国统治二百六十八年。入关以前有两个皇帝,即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崇德);入关以后有十个皇帝,年号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满族的兴起、清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

后金政权的建立

满族的先世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关系密切。满族的祖先肃慎,曾向周武王朝贡。后肃慎改称挹娄、勿吉、靺鞨。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靺鞨曾建立渤海国,受唐朝册封。10世纪后,靺鞨改称为女真。曾建立金朝,灭辽伐宋。明朝女真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满族出自建州女真,它的直系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北岸,后来逐渐向南迁移。明朝政府设立了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史称建州三卫)。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即是明成祖任命的建州卫都指挥使。

《满文老档》中关于满族起源的传说称:布库里山麓有布勒和里湖,有三仙女浴于湖中,第三位仙女佛古伦吞食神鹊衔来的朱果,孕而生子,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这个神话明确记载在清朝的官书中,反映了东方原始民族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和崇尚鸟类图腾的习俗。布库里雍顺是满族传说中公认的始祖,布库里山旧说即长白山,但据《满文老档》所载,此山应在黑龙江以东,原江东六十四屯的东南,而那里正是满族直系祖先居住的地方。

南迁后的女真族经济发展很快,从渔猎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其时,建州女真分为苏克素浒、浑河、完颜、哲陈、栋鄂等部,居住在抚顺以东直至鸭绿江边;海西女真分为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等部,居住在开原东北至松花江流域;此外还有长白部的纳殷、珠舍里、鸭绿以及东海部的窝集、库尔喀、虎尔哈等。各部分散,不相统属,互争雄长,明朝政府对它们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经过五年战争,统一了建州各部。他在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对明朝十分恭顺,接受其所授官号,并多次亲自赴北京朝贡。此后,努尔哈赤又击败海西女真的哈达(1601)、辉发(1607)、乌拉(1613)、叶赫(1619)等四部,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在战争过程中,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八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它把分散的女真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和战争。努尔哈赤使子侄们分别担任各旗的旗主。又发展经济,促进贸易,订立行政和法制规条,选拔人才,创制文字,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号“大金”。

叶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叶赫先世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后来灭掉扈伦那拉部,改姓那拉氏。明朝时,叶赫部长期称雄于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为了满族的统治权长期争斗。明万历末年,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其后人在清朝多有显达。清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明珠、穆占均系叶赫那拉之后,最著名的为慈禧太后。

后金的建立威胁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明军十余万人分兵四路征伐后金。后金以六万兵力于萨尔浒击破明军;明天启元年(1621),后金乘胜攻取沈阳,五年,迁都于此,后又席卷辽西大片地区。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后金军攻打宁远,遭到袁承焕率领的明军的坚强阻击,后金军战败。努尔哈赤夺取全辽的计划受挫,这年八月因病去世。

满族社会状况

16世纪,辽东的女真族大体上处在奴隶社会晚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努尔哈赤统一事业的进展,以建州女真为主的东北各族,融合和重新组织,逐步形成了新的满族共同体。满族已有较先进的农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粮食产量丰富。17世纪初,各地遍布使用奴隶耕作的农庄(托克索)。后金政权直接控制的屯田,则带有一定封建生产方式的因素。满族又以采集和畜牧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如采参、养蜂、捞珠、捕鱼、狩猎、牧马。手工业也较发达,能制造武器和生产用具,有矿冶、纺织、煮盐、陶瓷、造船、铸币等。满族居住在明朝统治的辽沈地区附近,和汉人经常接触,通过朝贡和马市,与明朝进行频繁的贸易。

早期满族社会基本上有三部分人组成:⑴八旗的旗主、长官、将领,这是满族的上层统治者,占有许多“托克索”和奴隶。⑵阿哈,即奴隶,大多是战争中获得的俘虏和一部分破产沦落的民户。⑶珠申,即自由民,大多是原来建州女真的民户和主动归附的其他部族,被编为八旗战士,占有少量土地和奴婢。

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影响,其社会迅速向封建制过渡。后金天命六年实行“计丁授田”,将辽沈地区许多闲废的土地分配给满族士兵。后来,又参照满族原来的“托克索”和汉族在辽沈地区的民屯,实行“编庄”。许多汉族农民受编为壮丁,每庄壮丁十三人,牛七头,土地一百晌,其中八十晌的收获归壮丁自有,二十晌交公,这是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的重要标志。壮丁实际上是农奴,有自己微薄的经济,但受国家和农奴主的剥削和控制,仍无人身自由。

作品简介: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的内容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由26位研究中国各断代史的权威专家学者合力撰写,时限起自传说时期,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本反映了中国自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基本事实和主要脉络,系统全面,且知识准确,文字严谨,表述精当,充分反映了名家学者的治学风范,许多文字弥足珍贵。

作者:邓广铭 田余庆 戴逸

标签:邓广铭田余庆戴逸中国通史历史文化人文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最热门章节:
1中华民国 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中华民国 中华民族团结抗战3中华民国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4中华民国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5中华民国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混战6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创立7清 清朝的历史地位8清 清朝的思想文化9清 清朝的覆亡10清 清统治危机的加深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