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三章 从曾氏门生到封疆大吏

官场上的两种类型

程学启拒绝归附李鸿章,让李鸿章始料未及,为之错愕。但他终究是个聪明人,略一想就明白了。

恐怕程学启的心里,做梦都想跳槽到淮军这边来。他本是淮上人氏,待在湘军那里,又处处不如意。李鸿章这边却全都是淮上子弟,是程学启最渴望的地方。但问题是,曾氏兄弟本来就疑忌他程学启,如果这时候他急切要走,恐怕激怒曾氏兄弟,偏偏不放他走,谅他程学启也无计可施。

所以,程学启不想转隶淮军是假的,真实的目的,是希望李鸿章替他把事办利落了。

想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李鸿章又苦思冥想,给曾国荃写了封信,尽量淡化程学启转隶的意义与价值,并再次表态,自己永远是曾老九的先锋官。

曾老九见信,被李鸿章的文笔打动,遂答应放程学启走。程学启欢天喜地,拉着队伍来到安庆,从此投奔了李鸿章。

1862年3月4日,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之下,检阅了淮军。这一天,标志着淮军正式成立。

检阅过后,曾夫子发布了一道诡异的命令:命李鸿章所部淮军,开赴镇江,与冯子材会合。

为什么要开赴镇江呢?

摆到桌面上的理由,是从安庆到上海,距离遥远,而且中间还隔着太平军控制的大片区域,所以淮军只能绕路而行。另外,太平军为了解南京之围,一边攻打上海,一边不时敲打守在镇江的冯子材。小老弟冯子材一夜数惊,招架不住,频频向安庆求救。所以曾国藩考虑:要不上海再说吧,还是先援救镇江吧。

介于摆到桌面上与没摆到桌面上之间的理由,是往援镇江比往援上海更有利于整体战局,可以锁死南京城的外围,更易于攻下南京城。毕竟,只要攻下南京城,太平军失其首脑,基本上来说就没咒念了。

没有摆到桌面上的理由,是为了等曾国荃醒过神来,放弃屯兵南京城下的短视做法,赶紧回来接收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曾国藩的心中,排第一位的永远是他亲爱的弟弟,李鸿章排得也不靠后,但肯定是排在曾国荃的后面。所以曾国藩心目中淮军的建制,是以曾国荃为帅,以李鸿章为副手。

曾老师的命令,李鸿章能够拒绝吗?

他能。

这时候的李鸿章才把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告诉曾国藩:上海那边,急切等待着淮军的到达,为此,沪上乡绅父老准备凑足十八万两银子的巨款,雇用火轮船来接淮军,穿越由太平军控制的长江水域,将淮军运往上海。

直到李鸿章说出这件事,曾国藩才知道,他心爱的弟子都瞒着他干了些什么!

李鸿章有可能是已经收服了上海来使钱鼎铭,也可能没有。但无论有没有,钱鼎铭都在做着一件有利于李鸿章的事情。唯恐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军队不能如愿抵达上海,钱鼎铭不知何时已经悄然溜回了上海,开始谋划这件事。

当钱鼎铭回到沪上之时,苏松太道吴煦收到曾国藩的书信,信上称:若尊处能办火轮夹板等船前来迎接,则水路行走较速;若无船来接,则须由陆路穿过贼中,循和州、天(长)、六(合)而达于扬、镇。

要知道,此时淮军总计是六千五百人,以当时的航运能力,这么多人走水路,根本是不现实的。就算是能够找到数目足够的船只,也凑不足数目如此庞大的运费。所以曾国藩虽然要求对方最好能走水路,但实际上淮军最终的目的地,只能是扬州和镇江,终究是不会脱离他老人家的手掌心。

事实上,曾国藩所料丝毫也没错。苏松太道吴煦,最初是考虑雇用洋人的火轮船,将淮军接到上海。但是通商大臣薛焕否决了这个议案,理由是这个议案太花钱了,弄不来那么多钱,还是算了吧。

薛焕虽然是通商大臣,但此时新任巡抚未到,他仍然兼着江苏巡抚的职务。听了他的话,吴煦也动摇了。

这时候,却跳出个顾文彬。细说这个顾文彬,也不是横空跳出来的,最早把林则徐的弟子冯桂芬推出来策划乞兵的,就是这个顾文彬。此人是当时有名的诗人、画家,也曾在朝廷刑部任职。推究起来他是上海城中最有眼光的人,知道必须要快一点儿把淮军接过来。所以他再三游说吴煦,最终逼得吴煦不得不去找薛焕,当面摊牌。

薛焕道:已经说过不行,你怎么又提这事?

吴煦道:老薛啊,你就别固执了,就算你替我想想好了。你现在没有了守土的职责,当然是一身轻松。我老吴可惨了,倘若太平军攻入上海,第一个死的,可就是我啊。所以一定要快点儿把淮军接过来。

薛焕道:甭想了,不可能的事儿。

吴煦:必须这样做,不这样不行。

薛焕:我看过你们的预算,要把淮军接过来,要花十八万两银子。我来问你,哪去弄这么大的一笔钱?

吴煦:这事由顾文彬来解决。

薛焕:顾文彬?那个诗人?画家?六扇门的捕头?你不是开玩笑吧?

吴煦:生死攸关,谁敢在这时候开玩笑?

薛焕:顾文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钱?

吴煦:他也没钱,不过他去找洋人贷款。

薛焕听后,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应允。

事情到了这一步,往后还有一个诡异的变局。在这里,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是苏松太道吴煦坚持快点儿把淮军接过来,而通商大臣薛焕反对。后来李鸿章到了上海,薛焕却和李鸿章处得极好,他家里有两个女儿,一口气全都嫁给了李鸿章大哥李瀚章的两个儿子。反倒是坚持迎请李鸿章的吴煦,成了李鸿章的敌人,惨遭李鸿章修理打击。

何以会有这种变局呢?

这是因为,薛焕与吴煦,两人在智商和情商上存在着一段无可弥补的差距。薛焕其人,智商高情商也高,起初不答应用洋火轮接淮军入沪,是因为他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只要需要他承担责任,就甭指望他能答应。除非不需要他承担责任,这种情况下他才肯做顺水人情。李鸿章入沪之后,薛焕立即发现,李鸿章各方面的才能都在他之上,早晚必然飞黄腾达,所以立即在第一时间冲过去,和李鸿章站在一起,并分享胜利果实。

薛焕是一个精明的官员,而吴煦却是最典型的笨官。这种官员,工作都是他来做,麻烦都是他来承担,最后还不讨上司欢心,惨遭修理。究其原因,是因为如吴煦这种人,缺乏对外部世界的观察能力,分不清孰高孰低。如吴煦,明明是他把李鸿章接过来的,却硬是看不出李鸿章的过人之处,反而在小事上给李鸿章添堵,结果惹火了李鸿章,遭到了李鸿章不客气的修理。

精明的薛焕与憨头憨脑的吴煦,是官场上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任何人只要稍微加以留心,保准会在你的周围,发现这两种人。

吴煦与李鸿章之间的纠斗,是以后的事情。眼前的事情是,曾夫子发现李鸿章为了逃脱他的手掌心,竟然以既成事实的方式强迫他就范,盛怒之下,曾国藩发火了,他回到屋子里,把门一关,不再搭理李鸿章。

权谋高手李鸿章:从刀笔小吏到第一重臣》_第三章_从曾氏门生到封疆大吏_官场上的两种类型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权谋高手李鸿章:从刀笔小吏到第一重臣第三章_从曾氏门生到封疆大吏_官场上的两种类型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