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12-17岁

助人不一定为乐

又到3月5日了。这些年,学习雷锋日都没什么大动静。和一些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又轰轰烈烈被拉下神坛的事物不同,雷锋精神似乎在近年静悄悄地淡出人们生活了。不过这个词儿挂在嘴边还是蛮亲切的,所以我在本文中将它拉出来用一用吧:我坚决相信,我老爸是一个有侠义之心的人,是一个具有雷锋精神的人;因为他一直能通过帮助别人获得快乐,这似乎是爸爸与生俱来的天赋。

在魏公村住的时候,每个周末,爸爸都换上蓝色的工装服,拎起满满一红塑料桶清水,带上抹布、扫帚和簸箕,把楼道里从上到下仔细打扫一遍,弄得楼道里干干净净的,走进来都闻得见清新的水味儿。冬天扫雪、铲雪,爸爸永远是头一个,而且扫得特别细心。后来搬去和奶奶同住,他老习惯不改。助邻为乐的帅小伙子谁都喜欢,哪个邻居见了爸爸,都会眉开眼笑地打招呼。

不只是打扫公共卫生,就跟小学生作文里写的一样,爸爸热心肠的小段子“如同雨后的春笋”“如同天上的繁星”,哈哈,总之太多太多了。给楼下的大爷大娘换灯泡、提重物;挺身而出制住来楼里闹事的二流子;在外面为人带路;把房子空出来借给20年没见面的来北京治病的老同学长住……大概爸爸也面善,某次我们俩去公园玩儿,还遇到过一个不认识的叔叔,把自己的女儿一把塞到爸爸怀里,说了一句“这位同志帮我看一下我闺女”,然后就脚不沾地地冲进了旁边的男厕所……现在想起来,这个叔叔胆子也忒大了,简直是个愣头青,不过还好他遇到的是我爸爸。

其实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路上遇见老人摔倒我们可能第一想到的是报警而不是搀扶;这种情况下,我不确定热心肠还算不算道德标配。唯一能确定的是,人人都希望自己有我爸爸这样的邻居,一个笑容开朗善良,让你感到安全、温暖的热心人。

都说教育小朋友言教不如身教,由于爸爸的带头作用,我从小就在助人为乐之道上冲得很猛:小时候拽着程刚帮拉板车的叔叔推车,结果推得还不如人家跑得快;组织一堆小朋友去居委会大扫除,搞得人家屋里“水漫金山”;冬天学习赖宁积极灭火,最后因为扑灭了环卫工人烧落叶的火堆而遭遇驱逐……

虽然助人为乐的对象天马行空,通常是遇见谁帮谁;帮忙的方式也不一定靠谱,但当我一门心思地试图关心别人时,能感到周围对我善意的感激,这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体验——理所当然地,做像爸爸那样的热心人,就是我的行为模式。

可是上初中以后,有些事情一点点变味儿了。比如说,义务劳动的时候没几个人干活,干活的同学还会受嘲笑、受孤立;比如说,把书借给眼睛里闪着央求光芒的同学之后,对方就再也不理人了,书也很难再要回来;再比如说,我为了扶那些被风吹倒的自行车,赶上打预备铃,值日生就从远处冲过来抓住我强迫我签字,而真正迟到的同学则在我们身后幸灾乐祸地吹着哨子,一边说着“傻×”一边大摇大摆地进了教学楼。

当时学校里的风气就是这样。我那颗像日系漫画主人公一样洋溢着热血的少女心,屡屡遭受打击。如果你问我:关怀他人的动机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或许是为了找点儿存在感,或许是为了看到别人得到帮助时开心的样子;但肯定不是为了被人当傻子,那就没劲了,我又不是受虐狂。

十几岁的孩子是容易偏激的,我不肯再浪费自己的时间给别人瞎帮忙。

不久之后,爸爸遭遇了工作上的“滑铁卢”,妈妈也饱受裁员下岗的威胁。虽然他们强撑着,试图把家布置一新来改善生活、振奋精神,但还是很快落到时代后面。周围的亲朋好友们,生活质量突然就上了几个台阶,爸爸妈妈费了一个夏天的时间刷好的新墙壁、打造的新家具,和其他人家相比,显得那么落伍,就像没有钱的存折一样黯淡。不知道是不是小女孩的敏感,我总觉得外人对我们的态度比以前冷淡疏离了。

失去了工作,从前热情洋溢的爸爸,变得非常宅,很多人际关系都被他刻意断掉。但打扫楼道和扫雪,他却从来没有错过。其实院子里会请清洁工人定期进楼道拖地,冬天雪后也有人组织扫雪,并不一定非得爸爸来做这些事。为什么他连熟人都不愿意见,却一直坚持义务劳动呢?打扫卫生的时候不是更容易被楼里的邻居碰见吗?我不太明白。

17岁那年的冬天,我坐在桌子前百无聊赖地复习着功课,突然听见外面有“唰唰”的声音,随即就看见窗户根儿底下,爸爸裹着厚厚的军大衣,露出小脑袋,正在勤奋地扫雪。我推开窗户,招呼他戴帽子。爸爸仰起头,我看见他脸被冻得红扑扑的,但显得还挺高兴,他笑着说:“不用,闺女,一点儿也不冷,我热着呢。”说完就继续劳动去了。我头往外探去,看见家门口的小路上白茫茫的,只有爸爸一个人在劳动,想到没人陪他一起,而且爸爸扫了雪也没人感谢他,心里就觉得挺不是滋味的,有点儿难受。我又喊他,问要不要跟他一起扫。爸爸赶紧大声说:“不用,闺女,不用,好好复习功课!”

爸爸扫了一个来钟头才回家。他进了家门我急忙迎过去,接过他脱下的大衣,凉冰冰沉甸甸的。爸爸哈着气,脸被风吹得绛红,身上冒着热气。我抱怨他:“爸爸你以后别扫雪了,就你一个人,多累啊!干吗非得你来扫啊?”爸爸兴致挺高,乐呵呵笑道:“哎,也有其他人,像××阿姨、YY伯伯,都经常跟我一起扫的,就是今天没来。”看我有点儿不以为然,爸爸又笑了,跟我说:“没事,孩子,这雪扫了之后,你奶奶就能散步了,还有其他爷爷奶奶。爸爸出门也方便。院子里组织扫雪的人一时半会儿不往咱们楼门口来,我把雪扫了,谁出门也方便,又锻炼了身体,好得很。”

我应着爸爸,心里也知道他只是给我一个理由而已。不过算了,他高兴就好了。

时间一年年地过去,转眼又过了15年。爸爸从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变成了老大爷,同龄人也都退休了,再也不用为自己没有工作而惭愧了。但可爱的爸爸还是有点儿宅、有点儿害羞,也还是依然如故地为全楼打扫楼道、铲平路面上的雪和薄冰、扛着梯子去帮邻居够落在屋檐上的衣服……

这么多年了,我逐渐明白:对爸爸来说,义务劳动、关心他人,只是他良知的渠道中的一段路程而已;细水长流,直达永恒,不仅无须回报,而且连理由都不需要。即使有理由,那也是他随口解释给别人听听的。助人不一定为乐,除非我们真的能把助人本身当成“快乐之本”,去收获属于自己的圆满。老爸,闺女虽然做不到像您这样,却读懂您了,对吗?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和老爸30年》_12-17岁_助人不一定为乐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和老爸30年12-17岁_助人不一定为乐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