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四章 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中国明清两朝均定都于北京不是没有缘由,此地向南可居高临下,俯瞰中原,向北可依据燕山山脉,防御漠北的游牧民族。后者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大患,所以在城防设计上,北京历来都更偏重于向北的防御,相比之下,东南方向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是其防御链中最薄弱的软腹部。

这是冷兵器时代大陆战略思维的必然结果。历朝历代的皇帝,包括康熙、雍正、乾隆这样的雄主,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中华帝国最强大、最凶恶的敌人,竟然不是来自北方大漠,而是来自东南海上!

其实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国防中的这一重大缺陷已经暴露无遗,道咸年间的君臣们也不是不知道,但知道是一回事,有能力纠正又是另外一回事。事实上,它和清帝国在兵力部署、军事体制、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根本性积弊一样,要在短期内予以改善,其困难程度都超出想象。就比如,你们觉得定都北京不适于防卫,难道迁都?可是北京仅仅作为清帝国的都城就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零零碎碎尽在于兹,哪里是说迁就可以迁的!

既然一时改变不了,大家便唯有面对现实。现实情况是谁若取得了大沽和天津,谁就可以随时兵临北京城下——从天津至北京,沿途几乎没有任何地理屏护。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你才会懂得英法联军将向通州进军的消息,在心理上将可能对咸丰君臣造成多大的冲击。

巡幸木兰

在紧急奏报中,桂良认为事到如今,只有答应英法两国的条件,才能阻止英法联军开往京城,为此恳求给予他谈判中的便宜行事之权。

咸丰对于决战的信心本就不足,桂良的奏报让他更加心慌意乱。他忙指示桂良继续和英法谈判,尽力使和谈不致骤然决裂,但对于桂良的请求,他却没有给予允准。

不允准,是还寄望于奇迹发生,但其实就连咸丰自己都知道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他又另外任命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授权二人到通州重开谈判。载、穆临走前,咸丰面授机宜,他将英法提出的条件分成三类:第一类可以答应;第二类用于讨价还价,让载、穆可许则许,不必请旨;第三类属“万难允许之条”,载、穆如果正好碰上,须一面发报,一面通知僧格林沁督兵作战。

9月9日是英法联军声称要向通州进军的日子。咸丰宣布自己将御驾亲征,直抵通州,他在上谕说:“朕看完奏报(即桂良的紧急奏报)真是愤怒极了!朕为了使京城附近的百姓免受荼毒,不得已才勉强同意抚局,不料该夷(英法联军)屡次肆意要挟,如今逼得我们不决战都不行了。”

看样子,似乎咸丰已经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决心。可是紧接着他又下发了一件僧格林沁送来的密折,令王公大臣们阅看后迅速定议,而就是皇帝对这份密折的态度,暴露出了他真实的内心。

僧格林沁的密折是请咸丰“巡幸木兰”,也就是到远离京城的热河去打猎!

明眼人都能看出,打猎是假,让皇帝早点找个安全的地方猫着才是真。这时通州于京城的关系,犹如大沽炮台于天津,而僧王虽表示将在通州“奋力截击”英法联军,但显然也已不像战争刚开始那样信心十足,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应该是怕身后的皇帝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与其这样,倒不如让皇帝暂避锋芒,以免所部与敌人交战时瞻前顾后、束手束脚。

臣是臣的想法,君却应该有君所持有的立场。试想一下,如果咸丰真的已打算破釜沉舟,又何必画蛇添足似的把密折拿出来?他完全可以像过去对待僧格林沁的“泣血折”那样,“留中不发”,锁到自己的抽屉里去啊!

大家由此都窥破了皇帝的心思,即他既不甘于“抚”,但又不敢战,他不是在战与抚之间犹豫,就是在战与逃之间摇摆不定。所谓御驾亲征,不过是“巡幸木兰”的矫饰之辞,就算是前几天发出的那些慷慨激昂的朱谕,如今也只有用优柔寡断、色厉内荏来加以解释了。

看完密折,除端华、肃顺等少数几个皇帝近臣兼主和派极力赞同,请求明示百官和准备前往热河的御轿御车外,其余王公大臣大多表示反对,他们希望咸丰能即日由圆明园回宫,以安人心,当然他们也同时反对咸丰亲征通州。

就在群臣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之际,侍郎毕道远忽然说道:“从古国君守社稷,断无远出之理!”

众人心里都明白,却不敢当着皇帝的面直接揭开的一层薄纱就这样被捅破了。咸丰让王公大臣们讨论原本也不过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但毕道远此言一出,逼着他不得不敞开天窗说亮话:“尔等所言固然有理,然而假使夷匪(英法联军)入城,将置朕于何地?”

包括毕道远在内,全都哑巴了。他们多为文臣,引经据典是拿手好劝,可是又有几个人敢说出“有我在,绝不让一个夷匪入城”之类的豪言呢?

咸丰又问团防大臣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有什么准备,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再问:“京城兵力及布局足以坚守否?”群臣中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

咸丰的提问无疑是给端华等人撑了腰,他们立即将了反对者一军:“(京城)既已毫无可守,如何请车驾还宫?”

见此情景,原来并不支持咸丰“巡幸木兰”的吏部尚书陈孚恩也附议道:“宜为皇上筹一条路才是。”言下之意,我们既守不住京师,又保不了皇上,难道真让皇上坐在京城里等死?

反对者确实想不出什么能够挽救大局的良策,众人除了一个劲地叹息,就是低着头默默地流眼泪。

咸丰以为已经镇住了大臣,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大臣们居然又卷土重来——大学士贾桢领衔启奏,把反对咸丰亲征和“巡幸木兰”的理由全都明明白白地总结了一遍。

晚清帝国风云3·火烧圆明园》_第四章_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_巡幸木兰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晚清帝国风云3·火烧圆明园第四章_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_巡幸木兰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