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五章 俘获君心的智慧

为皇上服务,让皇上满意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使之无人能敌之外,和珅还利用一切机会,做好一些乾隆皇帝临时差遣的兼职工作并尽量使之尽善尽美。他知道,这是自己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六项基本条件。能够典型体现出和珅做兼职工作也做得尽善尽美的是下面的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编纂《四库全书》。

和珅能够时刻为乾隆皇帝着想,抓住时机替乾隆皇帝换取好的名声。这对于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乾隆皇帝来说,无异于一剂最贴心的良方。

乾隆皇帝一生抱负极大,不只是想留得当世的盛名,还希望能够万世不朽。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乾隆皇帝觉得自己的德行足以广被天下,功绩也是百代无双,就想在“立言”上也做出一番成绩。他不仅要超过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大业,而且要超过以前的历代君王编出的“功德”(如宋朝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明代的《永乐大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乾隆皇帝借此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四库全书》。这样,便由《永乐大典》的辑佚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书,它收录书籍总计3470种,79016卷,36078册,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一部。它收录的书中,除了皇室原有藏书外,还遍征海内各大藏书名家的珍本、善本。这套书从1773年起,至1782年初步完成,共经历了10年。

这期间,《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裁几易其人。能够负责《四库全书》修纂的必须是众望所归的饱学之士。因为《四库全书》馆总裁绝不仅是虚挂其名的事,要切实地能够对书籍的入选与否、版本的择定等一系列事务做出决定。

起初,《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裁由大学士于敏中任总裁;于敏中病故后由和珅妻子的爷爷英廉接任;1780年又由和珅任总裁。

和珅的学问自然不能胜任这么重大的职责,不过,他为人机智、精明。而且他知道,乾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极其重视,被他当作生平中的一桩大事。正是因为如此,和珅办起事来理所当然地投入了十二万分的小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更何况,他还有学富五车的纪晓岚充任总纂官在一旁协助呢。然而,和珅在担任正总裁后,编书之余,多次上书建议乾隆皇帝严加查缴书籍,对有问题的书籍一律加以销毁。即使是编入《四库全书》的书中,很多也做了删削或修改,去掉了几乎所有违逆的词句。可以说,《四库全书》的编纂充分贯彻了“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了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库全书》本的各种图书,都是经过一番清洗后的洁本。《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的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也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还有些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就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所以,修纂《四库全书》究竟功过如何,今人看来实在是不好判断。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四库全书》确实为乾隆皇帝的业绩中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一直到今天,还被人经常使用。而这一笔中也确实包含了和珅付出的辛劳。

和珅一生中除了充当《四库全书》总裁外,还负责监督、修订了很多图书,如《开国方略》、《日下旧闻考》、清《三通》、《热河志》、《石经》、《大清一统志》等,为乾隆皇帝在立言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第二件事情是主持禅位归政大典。

乾隆六十年(1795年),85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发布上谕,准备在第二年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颙琰。

在中国历史上,把皇帝之位传给儿子,乾隆皇帝不是最早的一个。谁是头一个?唐高祖李渊。李渊是在什么情况下把皇位让给自己儿子坐的?是在李渊的三个儿子起了内讧,二儿子李世民杀掉了李渊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就是说李世民唐太宗把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弟弟全给杀了。唐高祖一看,您是爷,皇上您当,我不当了,您当皇上吧,我可当不了。中国历史上,把皇位主动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人,唐高祖李渊是头一号。

还有一个就是唐玄宗,他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唐肃宗。那就更被动了,那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的儿子自己没有经过唐玄宗的批准而擅自登基的,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儿子已经不让唐玄宗当皇帝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号把皇帝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人。

还有一个就是北宋的宋徽宗。那是在金灭北宋之前,宋徽宗眼看北宋的江山保不住了,又害怕自己死在东京城中,于是在金灭北宋的大军出发以后,急急忙忙地把皇帝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结果既没有能够保住北宋的江山,也没有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号把皇帝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人。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唐以来的禅让其实都是被迫的。主动禅让皇帝的位置给自己儿子的皇帝,乾隆皇帝其实是头一号。因此,大清朝的禅让典礼就无据可依了。如何把禅位归政大典办得隆重,以显示乾隆帝的仁君风范,着实让和珅伤透了脑筋。一直到了大年三十他才把大典的礼仪制定好,交与乾隆皇帝圣裁。其中,最让乾隆皇帝满意的是和珅提议的“千叟宴”。

叟,是老头的意思。千,是虚数,很多的意思。宴,宴会的意思。千叟宴最早开始于康熙时期。所谓“千叟宴”,就是召集官员、缙绅中70岁以上的高寿老翁在皇宫中举行酒宴,与皇帝同乐。

千叟宴创始于康熙皇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六十寿诞,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天下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康熙帝年届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

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第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为了纪念继位50周年,75岁的乾隆皇帝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当然,这次千叟宴不是和珅主办的,与和珅无关。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已是一个85岁的老人,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禅位刚三天的乾隆太上皇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此时,乾隆太上皇已是86岁的老人,60岁的老人与他已有26岁的年龄差距,因此规定,参宴老人的年龄由60岁改为70岁以上。这一次宴会成了历史上千叟宴的绝唱。

说实话,前面我们讲到的这几次千叟宴的效果,都不是太好,为什么呢?您说,大冬天的,皇上从全国各地请来好几千个老头在这儿吃饭。炒菜,上一盘菜,没10分钟凉了,冬天的北京,没有暖气,在外头,在大街上,广场上,您想想,能吃好吗?虽然说没有吃好,但是皇帝的心意到了。因此,千叟宴这种形式便继续流传下来了。

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皇帝第一次举行千叟宴时,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被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上联中,花甲重开是两个甲子,两个甲子是120年;“三七”是21年,加起来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70年,再加1年,正好也是141岁。此对堪称绝对。

千叟宴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乾隆太上皇的最后一次千叟宴就是这次大清朝的禅位归政大典。一共有全国各地的5000多位70岁以上的老者参加。这里的问题在于,乾隆太上皇举办千叟宴,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可以达到提倡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目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第二,可以表明乾隆皇帝的功德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首肯;第三,可以表明在乾隆皇帝统治的60年中,四海升平,百姓都得以长寿。这叫一举三得。

但是,正月时节,北京城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偌大的一个宫殿中,空空荡荡,如何取暖是一个大问题。和珅别出心裁,调来了1550多只火锅,举行火锅宴。这一设想,实在妙不可言,不但可以保证殿内的温度,而且火锅下面燃烧的木炭、沸腾的浓汤都会更好地烘托出喜庆气氛。

正月初四,千叟宴如期按照和珅的安排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宴会声势浩大,果然不同凡响。单凭这一壮观的景象,和珅的名字便足以载入史册了。

挺棒的吧,多暖和啊,多红红火火啊,这才叫禅让大典。咱都知道,北京人爱吃火锅,全国哪个地方的人不爱吃火锅?为什么爱吃?怎么流传出来?那是乾隆太上皇的禅位大典,全国所有的高寿老者都领略到了乾隆太上皇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照顾,全国所有的高寿老者都知道这一点。所以,乾隆太上皇的恩德,从全国所有的高寿老者那里传到了全国各地。

和珅的这一安排,为和珅赢得了天下盛誉,令乾隆太上皇大为满意。然而,这次千叟宴结束后,乾隆帝又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掌控了3年朝政,直至驾崩。随后,嘉庆皇帝即位。于是,这次宴会便成了乾隆王朝的结束。

和珅·二号人物》_第五章_俘获君心的智慧_为皇上服务,让皇上满意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和珅·二号人物第五章_俘获君心的智慧_为皇上服务,让皇上满意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