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六章 成熟的政治家

让对手不战而退

当中国方面接到英国人的信时,也几乎是在乔治·马嘎尔尼使团出发的时候。乔治·马嘎尔尼来中国的那年,乾隆皇帝已经80岁了——中国的官员都认为英国人是给乾隆皇帝贺寿来了。1793年6月19日,在出发9个月之后,英国人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海面。他们在澳门停泊数日后北上,并于1793年8月5日(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廿三日),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但让英国人不快的是,刚一上岸,他们的队伍便被中国官员不由分说地插上几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无论在旗上还是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员都把“礼物”改成“贡物”。在天朝,送给皇帝的礼品从来都叫作“贡”。乔治·马嘎尔尼并不认为自己是临时的贡使,他是作为英国首任常驻大使派往中国的。但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接受这种区分,和对其他国家的使团一样,他们对英国人采用的是同样的措辞和礼仪。

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后,乔治·马嘎尔尼一行七百余人受到了清政府的热情接待。可在接待的过程中,大清王朝的钦差大臣徵瑞和直隶总督梁肯堂对英国人的行为十分震惊。要知道,这精美的晚宴不是总督而是皇上恩赐的,这些英国人不问问就吃,胃口极好。中国人本以为他们也会像中国人那样在菜上来时跪倒在地。钦差大臣徵瑞和直隶总督梁肯堂随后在给热河的奏折中悄悄地提了一笔:贡使向上免冠叩首。这后两字“叩首”是表示磕头的固定说法。但不拜倒怎么“叩首”呢?这两名大文豪把西方式的脱帽和中国式的头捣地两种不同概念糅合成一种含混不清的表达方式,从而创造出一个表示虔诚的隐喻来说明马嘎尔尼是恭恭敬敬的。

身为理藩尚书、全权负责接待事务的和珅,敏锐地感觉到了奏折中关于“叩首”中存在的问题,立即提笔写信给钦差大臣和直隶总督,要求进一步说明情况。他在信中写:向闻西洋人国俗不知叩首之礼。而该督等折内声叙未能明晰,遂指为叩首,亦未可定。和珅还进一步说明,如果马嘎尔尼真先磕了头,事情也就完了;假如他只是低头,那就应该告诉他,他应该遵守一切朝贡者甚至藩属国国王觐见皇帝时都应遵守的礼仪。和珅要求马嘎尔尼及其所有随从在将来面见乾隆皇帝的时候要按照中方的礼仪行跪拜大礼。

1793年8月9日,乔治·马嘎尔尼一行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在礼仪上发生争执。乔治·马嘎尔尼依然认为,自己是代表大英帝国前来的“钦使”,不同意行这么重的礼节。中国政府中的多位官员同英使交涉都无功而返,就连和珅亲自出面说服教育也是无济于事。乾隆皇帝震怒异常,立即发布圣旨。圣旨中说道:

此次英吉利国使臣到京,原欲照乾隆十八年之例,令其瞻仰景胜,观看伎剧。并因其航海来朝,道路较远,欲比上次更加恩视。今该使臣到热河后,迁延装病观望,许多不知礼节。昨令军机大臣传见来使,该正使托病不到,止令副使前来,并呈出一纸,语涉无知。当经和珅面加驳斥,词严义正,深得大臣之体。现令演习仪节,尚在托病迁延。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京中伎剧,亦不预备,俟照例筵宴,万寿节过后,即令该使臣等回京。伊等到京后……王大人应照行在军机大臣传见之礼,按次正坐。使臣进见时,亦不必起立,止须预备几凳,令其旁坐。所有该国贡物业经装好安设,自可毋庸移动。其发去应赏该国王物件即于是日陈设午门外。令其下人并差人送至伊等寓所。求进贡件已谕知徵瑞不必收接代奏。俟其在寓所收拾一二日,妥为照料,赍发起身。该使臣等仍令徵瑞伴送至山东交代接替,亦不必令在京伺候回銮接驾。朕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恩待,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此驾驭外藩之道宜然。将此谕令知之,钦此!

1793年9月2日,乔治·马嘎尔尼一行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途中参观了长城。1793年9月13日,乔治·马嘎尔尼使团一行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

这一次,英使见了和珅之后,在和珅的建议下,采取了折中的主意,在农历八月初十乾隆皇帝万寿节庆典之前,先举行非正式会见。这时,英国公使可以按照英国礼节,行单膝跪拜礼,但等到乾隆皇帝万寿节庆典之际,他们必须按中国规矩,三拜九叩。为此和珅专门制定了一份详细缜密的礼仪程序表呈递给乾隆皇帝御览。

臣和珅谨奏:窃照英吉利国贡使到时,是日寅刻,丽正门内陈设卤簿等大驾,王公、大臣、九卿等俱穿蟒袍褂齐集。其应行入座之王公大臣等,各带本人座褥至澹泊敬诚殿铺设毕,仍退出,卯初,请皇帝御龙袍褂升宝座,御前大臣蒙古额附,侍卫仍照例在殿内内翼侍立,乾清门行走,蒙古王公、侍卫亦照例在殿外分两翼,侍卫内大臣带领豹尾枪长靶刀,侍卫亦分两班站立,其随从三五大臣、九卿、讲官照例于院内站班,臣和珅同礼部堂官率钦天监副索德超,带领英吉利国正副使等恭逢表文,由避暑山庄宫门右边门进呈殿前阶下,向上跪捧恭递。御前大臣福长安恭接,转呈御览,臣等即令该贡使此向上行三跪九叩头号礼,毕。其应入座,王公大臣以次入座,带领该贡使于西边二排三米,领其叩头入座,俟令侍卫照例赐茶,毕。各于本座站立,恭候皇上出殿、升舆。臣等将该贡使领出,于清音阁外边伺候,所有初次应行例尝该国王及贡使各物,预先设于清音阁前院内,候皇上传旨毕,臣等带领贡使,再行瞻觐。颁尝后,令其向上行谢恩礼毕,再令随班入座,谨奏。

从和珅的奏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气势汹汹的英使面前,最大可能地保障了大清帝国的尊严,也让乾隆皇帝感到高兴。乾隆皇帝又立即发布了新的圣旨。圣旨中说道:

昨因英吉利国使臣不请礼节,是以拟于万寿节后即令回京……今该使臣等经军机大臣传谕训诫,颇知悔惧。本日正副使前来,先行谒见军机大臣,礼节极为恭顺。伊等航海远来,因初到天朝,未谙体制,不得不稍加裁抑。今既诚心效顺,一遭天朝法度,自应仍加恩视。

很快,接见仪式就按照和珅设计的那样,于1793年9月14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日)顺利结束了。有关这次庆典,中国史书记载:“上御万树园大幄次,英吉利国正使马嘎尔尼,副使贡斯当等入觐。并同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贝勒贝子额驸台吉,暨缅甸国使臣等赐宴,赏赉有差。”后面还附有一首御制诗,纪念英国人的“臣服”。诗是这样开头的:“博都雅昔修职贡,英吉利今效尽诚。”

觐见后,乾隆皇帝命大臣陪英国使团参观行宫。英国人看到园内的楼里都放着西洋的玩具、挂钟和地球仪,感到十分扫兴,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的礼品顿时黯然失色。陪同马嘎尔尼游览的官员还告诉他,比起圆明园内西洋珍宝馆收藏的东西,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英国人一阵尴尬的沉默,中国居然到处是英国人引以为荣的礼品物件。

随之而来的谈判过程中,更显示出了和珅的机智和巧言善变。英国使节在觐见乾隆皇帝之后,就向乾隆皇帝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

第二,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第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

第四,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第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

第六,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关于情报工作,他们提出: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乾隆皇帝对此不屑一顾,觉得对英使已经仁至义尽,就派和珅去打发他们回去。1793年9月21日,乔治·马嘎尔尼一行回到北京。

此时,和珅得到报告说英国人因远涉重洋,水土不服,已经病了三人。下面这段文字是浙江巡抚长麟(爱新觉罗氏,字牧庵,满洲正蓝旗人)报告英国人患病的原文:

臣渡洋至停泊夷船之定海县。据夷官回称:“我们前蒙贡使代奏仰沐大皇帝恩典准令先行回国,实愿及早开行;唯因病人尚未痊愈,恳恩准令暂缓数日。”臣验明病夷尚有二十余名,现在医治未痊属实。臣若催行迫促,不唯该夷等妄生疑惧。臣当即传谕该夷,尔等不服水土,既然恳求圣恩要在浙江医治,大皇帝矜恤尔等至优极渥自蒙恩准。并遵旨传谕该夷,以尔国贡使奏称尚有夷官一名吗庚哆嘶欲在浙江置买茶叶,顺带回国,已蒙大皇帝恩准,并蒙格外加恩免其赴关纳税。宣谕之际,众夷人同声感颂欢忭之情动于词色。

觉得时机已到的和珅便以此为借口,企图和蔼地打发乔治·马嘎尔尼一行回国。乔治·马嘎尔尼一行来华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当然不能轻易回国,他说了几句表示谢意的话之后,就拿出了原本早已拟好、现在又经过修改的条约,共有如下的六条:

第一,准许英人在舟山、宁波、天津三处贸易;

第二,准许英人在北京设立一个货栈,以便买卖货物;

第三,在舟山附近给英人一个小岛,以供他们停泊船只,存放货物;

第四,在广州附近也设立这样一个小岛;

第五,免除或减少英国由澳门贩入中国货物的关税;

第六,中国海关公布税则,以便英国商人照章纳税。

和珅接过乔治·马嘎尔尼的文书后,不卑不亢地说:“足下不是想在我中国国土中建立一个国中之国吧?”乔治·马嘎尔尼连忙说:“不是,如果贵国有不同意见,我们还可以商量。”和珅接着说:“贵国要求使用中国的土地又不许我们设防,这样的事怎么可以拿来商量呢?”一句话说得乔治·马嘎尔尼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了。和珅见气氛有些僵化,便立刻命人拿来乾隆皇帝赐予英使的礼物一件向马嘎尔尼说其妙处,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礼物,再加上和珅的巧舌如簧,把乔治·马嘎尔尼乐得不知所以,早把刚才的不愉快忘记了,将条约的事搁到一边,暂且不提。

和珅等离开英国公使驻地后,马上把他们的要求呈报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这些要求一概拒绝,并且回复了乔治三世一封信。原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赐予筵宴,叠加赏赍,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朝定制,想尔国王亦所知悉。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若必似来京当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饰,天朝亦不肯强人以所难。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准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若云尔国王为照料买卖起见,则尔国人在澳门贸易非止一日,原无不加以恩视。即如从前博尔都噶尔亚(葡萄牙),意达哩亚(意大利)等国屡次遣使来朝,亦曾以照料贸易为请。天朝鉴其悃忱,优加体恤。凡遇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价值银两者,俱饬令该管总督由官库内先行动支帑项代为清还,并将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尔国亦闻知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京,为此越例断不可行之请,况留人在京,距澳门贸易处所几及万里,伊亦何能照料耶?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天朝富有四海,唯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尔国王唯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贯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特此敕谕。

和珅领会了乾隆皇帝的意思,对英使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客气,1793年10月7日,和珅召见了乔治·马嘎尔尼。向其宣读了乾隆皇帝的圣旨:

原船当在宁海停待调治患病之人。并查出从前该国夷人曾在浙江贸易,现已密行骁谕铺户严行禁止。该贡使等经赴浙江乘坐原船回国,较为简便,较之赴粤可省过半路程。松筠务须会同长麟,妥协办理,勿任借词稍有逗留。夷人等欲在宁波置买货物一节,唯当禀遵约束,按例置买茶叶丝斤。长麟查出从前乾隆二十一年该国夷商曾至宁波贸易拖欠铺户银1·5万余两未偿,已密谕铺户等以前事为鉴,毋庸与之交易,借可杜勾引之弊。此事向未闻之,长麟所查甚为周细。若该贡使等向松筠恳请置买物件,当谕以尔等夷船现在宁波停泊,已准就近酌买茶叶丝斤,其沿途经过地方不得再行买物,致违天朝体制。浙江人郭姓从前曾经勾结夷商,今已病故,伊子郭极观已经严行管住。著即派要员伴送由别路进京备询,不必全带刑具。

乔治·马嘎尔尼还在做垂死挣扎,再次草拟曾向和珅宣布过的照会。全文如下:

大不列颠国王请求中国皇帝陛下积极考虑他的特使提出的要求。国王指示特使恳请皇帝陛下恩准:第一,英国商人在舟山或宁波港,以及在天津,像在广州一样经商;他们必须服从中国的法律和习俗,并安分守规矩。第二,英国商人有权按俄国人从前在中国通商之例在北京设立一所货栈,以便出售商品。第三,英国商人可以在舟山附近拥有一个小岛或一小块空地,以保存他们未能卖掉的商品;在那里他们将尽可能与中国人分开以避免任何争端或纠纷;英国人不要求设立任何像澳门那样的防御工事,也不要求派驻军队,而只是一块对他们自身及其财产安全可靠的地方。第四,同样,他们希望在广州附近获准拥有一块同样性质、用于同一目的的地方;或至少被允许在需要时可常年住在广州;另外,在广州和澳门居住期间,他们应有骑马、从事他们喜爱的体育运动和为健康进行锻炼的自由;他们将注意在得到准许后将不打扰中国人的生活。第五,对航行在广州和澳门之间或在珠江上航行的英国商人不必征收任何关税或捐税至少不要比1782年前征收的税更高。第六,对英国商品或船只不征收任何关税或捐税,除非皇帝签署的文件有所规定,这时应给英国商人副本,让他们明确知道他们必须支付什么税项,以避免向他们征收得过多。本使节希望得到和珅阁老对此作的书面答复,以使英国国王满意。

和珅把乾隆皇帝回复英国的国书交给他,示意他马上率团回国,马嘎尔尼无奈只好带领着庞大的使团回英国向女王复命去了。

1793年10月7日,懊丧之余的乔治·马嘎尔尼一行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北京前往广州。因为,他们的舰队在那里已经等待多时了。乾隆皇帝为了让英国人见识一下天朝的地大物博,特安排马嘎尔尼一行人由陆路返回广州。但临走之前,乾隆皇帝有点不放心,于是他下了一道密诏给沿途接待的官员:“英咭利夷性狡诈,此时未遂所欲,或至寻衅滋事,固宜先事防范。但该国远隔重洋,即使妄滋事端,尚在二三年之后。况该贡使等目观天朝法制森严,营伍整肃,亦断不敢遽萌他意。此时唯当于各海口留心督饬,严密巡防。”

乔治·马嘎尔尼一行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在游历了东部中国之后,11月9日,乔治·马嘎尔尼一行抵达杭州。12月9日,乔治·马嘎尔尼一行抵达广州,他们终于见到了等待已久的狮子号与印度斯坦号,战舰鸣十九响礼炮,迎接他们的归来。随后,乔治·马嘎尔尼一行离开广州,两广总督在广州送行。乔治·马嘎尔尼一行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后,于1794年3月17日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对乔治·马嘎尔尼来说,这实在是一次极其失败的出使。但他在南下的过程中,却发现清政府的贪污腐败已是病入膏肓。比如乾隆皇帝批准给使团的招待费,当时算是一个骇人的巨款(每天五千两白银),但大多数已被经手的官员克扣下来中饱私囊。

在这次旅行中,他对中国人从满腔的热情转到极端的蔑视。回到英国以后,他同乔治·斯当东爵士一起,用充分的时间来冷静地考虑他的来华回忆录《纪实》的写作。这本《纪实》直至1908年才发表,而且还是部分内容。在《纪实》中,乔治·马嘎尔尼对中国做出了评价和预言,他毫不留情地戳穿了“康乾盛世”的神话,看出“康乾盛世”背面的败亡之兆。

他们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优越。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的帝国……它翻来覆去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人们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他们给妇女裹脚,残杀婴儿。他们胆怯、肮脏而且残酷,所以无可避免地,最终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但是这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是,它将永远不能修复。从而,亚洲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将受到扰乱……各国的冒险家都将来到中国,企图利用中国人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们之间将展开无情的斗争。在这种对抗中,富的愈富,穷的愈穷。英国靠着它的创业精神已成为世界上航海、贸易和政治的第一强国。从这样的急剧变革中,它将获得最大的利益,并将加强它的霸权地位。

非常不幸的是,不足半个世纪后的1840年,乔治·马嘎尔尼的预言就被证实了。

虽然和珅与马嘎尔尼之间的几次会面都不算愉快,马嘎尔尼在其回忆录中仍数次称赞和珅,称和珅为“中国首相”,称赞其是“成熟的政治家”。

和珅·二号人物》_第六章_成熟的政治家_让对手不战而退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和珅·二号人物第六章_成熟的政治家_让对手不战而退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