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六十七章 最后的防线

现在,建康面临的形势与四十八年前完全一样。只是,历史翻了个个。四十八年前,当萧衍义军兵临城下,逼近台城时,南齐的最后一位帝王萧宝卷只能龟缩在东宫内,等待历史的最后判决。现在,老迈的武帝萧衍就像当年被他推翻的萧宝卷一样,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着同一个剧目。

侯景将京郊采石场和冶铁厂的苦工们全部编入自己的军队,并发给他们军饷。侯景对这些被释放的苦工们说:“同样是人,为什么那些王公贵族们穿金戴银,而你们却只能像畜牲一样在这地洞里爬着?王公贵族们既不劳作,也不耕种,却住着亭台楼阁,而你们却像狗一样窝在这些低矮的茅棚里,这是为什么?现在,你们跟着我侯景打进城去,立功受勋的,都将成为将相王侯。”那些苦工们全都激动地说:“愿为大王效力!”“大王万岁!”

侯景骑上一头大马,由他的前导举着侯字大旗绕城一周。侯景对他的亲信王伟说:“我这人一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打猎,你知道什么叫搂草打兔子吗?本来我只想在东魏做个丞相,现在却有人逼着我来做南梁皇帝,不想当都不行。”王伟说:“将军捡到的不是兔子,而是一只肥羊。”

王伟制作了无数传单,让士兵将这些传单用箭射到台城内。那些传单上说,长期以来,南梁王朝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京城内到处亭台楼阁,皆是皇室们骄奢淫逸的所在。皇亲国戚们哪一个不是妻妾成群,儿女上百,包括那些僧人尼姑,也一个个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们既不耕耘,也不纺织,却娇妻美妾,穿金戴银。他们的钱哪儿来的,还不是对穷苦百姓的无穷盘剥?侯将军前来,并不为倾覆国家,而是为推翻昏政,诛杀奸佞。一个月前侯将军自寿阳发兵,只有八千人马,现在侯将军拥用八万精兵。当年曹操、曹丕都望之兴叹的长江天险,侯将军不费一兵一卒,居然顺利渡过。所有这些,如果不是上天安排,人心所向,侯将军又怎能一一攻克?

侯景的传单刚刚散发,就有官兵将领率军投降。侯景让这些投降的官兵一率平升三级,并发给银票,许诺台城破后,将重重奖赏。

宣传攻势谁不会?萧纲让人用箭向城外射出赏格:有砍下侯景首级者,侯景现在所有的爵位全部赏赐给立功者。

二十五日,据守石头城的守将向侯景投降,二十六日,侯景开始向台城发动猛烈攻势。侯景让人制作数百木马木驴,装上火油,火攻台城。老将羊侃站在城头指挥灭火,打退侯景一次次进攻。侯景攻城不下,不得不暂时退兵,作长期围城的打算。侯景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这么耗着吧,看谁能耗掉谁。”

侯景继续玩他的宣传攻势,历数武帝的昏庸及奸臣朱异玩弄权术、上瞒下欺的事实。朝廷官员意识到南梁败局已定,纷纷指责朱异先是引侯景诈降,继又隐瞒侯景叛变事实,导致今日侯景大军南下,建康危在旦夕。大臣们要求朝廷诛杀朱异,以解民恨。朱异既羞又怕,似乎良心发现,要求给他一千精兵,他冲出城外,与侯景拼个你死我活。萧纲竟然同意了。老将羊侃说,侯景将几座城门死死包围,现在出击极为不利。出击者少,不足以与敌军抗衡,出击者众,万一战场失利,城门狭窄,吊桥太小,反而退守不及。朱异请战决心坚定,萧纲体谅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决定成全他,于是命他率领一千余人出城。果然不出羊侃所料,朱异的一千官兵不等与侯景交手,就立即溃不成军。败退的士兵们拥塞在吊桥上,吊桥断裂,士兵被挤进护城河里淹死无数,羊侃的儿子羊斌被侯景生擒。

儿子被俘,羊侃仍每日带着官兵在城上构筑工事。大雨倾盆,刚筑的工事很快就被大水冲塌,羊侃继续筑土夯城,连太子萧纲也加入到运土的行列。王室成员不敢懈怠,也都尽相加入。当侯景大军逼近时,城上流石如雨点般砸向侯景的军队。侯景对羊侃又气又恨,命人将羊侃的儿子羊斌押到城下,对城上的羊侃高喊:“羊将军,你的公子已做了侯将军的俘虏,侯将军即将将他斩首,你还在替萧衍老儿负隅顽抗吗?”

羊侃说:“为了国家,我羊侃牺牲全家也在所不惜。你要杀他,尽可自便。”

羊侃的士兵对羊斌用尽了折磨,羊斌苦不堪言,苦苦呼喊“父亲救我!”羊侃忍住眼泪,手搭弓箭,嗖的一声,那箭正射在羊斌的心脏,羊斌立即倒地身亡。侯景的士兵吓得面如土色,赶紧退回本营向侯景禀报。

萧纲召集内阁会议,商量退兵对策。羊侃说,大批官兵前往淮南围剿侯景巢穴寿阳,目前城中兵力空虚,必须赶紧与萧纶大部以及各勤王取得联系,让他们火速领兵南下,解台城之危。然而侯景的两万人马将台城围得水泄不通,与四方勤王的联系完全断绝。有人建议,可用风筝将信放飞出城外,风筝上写明,如有人捡到此风筝,通知各勤王,日后凭此风筝可获得重赏。

太子萧纲命人在一天之内制作风筝上百只,风筝上绑上信件,向天空放飞而去。侯景突然看到天空满是风筝飘飞,不知萧衍又施什么伎俩。风筝落到建康郊外,也落到侯景的军营。侯景知道,万一萧衍的四方勤王领兵扑来,他将处在既不能攻城,又不能退却的境地,加之粮草将尽,不利长期围困台城。侯景让一部分人马继续围困台城,而将他的大部队退守到钟山一侧,又命他的士兵抢夺附近百姓的粮食,补充部队给养。侯景的军队吃饱喝足,突然转向进攻建康三城之一的东城府,东城府很快陷落。自此,建康三城,就只剩下台城这一座孤岛了。

东城府守将江子一孤身逃出,又设法潜进台城,在武帝面前长跪不起,痛哭失声,遭到武帝的斥责。武帝说:“身为大将,却弃城而逃,你有何面目见我?”

尚书左仆射谢举说:“江子一是战到最后一刻才孤身一人逃出来的,如果陛下的四方勤王都能像江子一一样战到最后一刻,建康想必也不会落到这种境地。”

武帝无言,朝廷上下全都无言。

江子一请求太子萧纲拨给他一千人马,他要杀出城去,与侯景决一死战。萧纲批准了他。江子一正要出城,他的兄弟江子四说:“国家危难,我兄弟怎能苟且偷生,要死,我兄弟死在一起吧。”于是兄弟俩带着这一千人马突入侯景大营,左冲右杀,杀死侯景数百将士,终因寡不敌众,兄弟二人双双战死。武帝急火攻心,再次病倒。城中谣言四起,纷纷传言武帝已经驾崩。城中居民不知真假,更加人心惶惶。直到第三天,武帝在太子萧纲的搀扶下在城墙上走了一圈,建康居民才知道,武帝并没有驾崩。但是,人们要问,那个弱不禁风、老迈昏庸的武帝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其实,那些风筝还是发挥了作用,此前带兵攻打寿阳侯景的萧纶,倒是在得到建康陷落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就带着他的二万人马回撤南下。这一次,这位当年有名的嬉皮士王爷动作还算够快。然而他的命运不济,在渡过长江时,却遇到狂风巨浪,战船倾覆,士兵淹死无数。活着的士兵觉得,这是一个恶兆,南梁的天下,怕真的要完了。士气首先就衰落了。萧纶的人马刚登上南岸,却又遇大雾迷漫,大部队走错了路,绕行二十多里。这才进驻到钟山脚下,却又突降大雪。刚刚驻足未稳,就遭遇早有准备的侯景叛军的迎头伏击。萧纶指挥将士匆忙迎敌,很快就溃不成军。当下损失一万多人马,其子萧大春、萧大成等都作了侯景的俘虏。萧纶带着残兵败将进入附近的天保寺。侯景让人在天保寺放了一把火,萧纶不得不带着几个亲随趁乱再逃,竟再无消息。侯景打扫战场,收获大量辎重武器。而将擒获的萧大春等人押到台城脚下,向城内喊话:“你们的邵陵王萧纶已被我们打死了,现在皇孙都作了俘虏,萧衍老儿的末日到了!”台城内一片惊慌。现在,对于武帝父子来说,那唯一的希望就是柳仲礼的四方联军了。

柳仲礼手里现握有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如果能心聚一力,用以对付侯景叛军仍然游刃有余。柳仲礼计划先夺回被侯景占据的石头城,并以石头城作为指挥中心,再向东南推进,解救建康和台城。柳钟礼派他手下大将、韦睿的儿子韦粲趁着天黑迅速占领通往石头城的青塘镇。这些富二代富三代们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父辈们的英勇,父辈们的坚韧在他们身上早就荡然无存。韦粲畏葸不前,柳仲礼要以军法从之。韦粲只好说:“军令如此,我哪能不从。”勉强带着二千人马上阵。

偏偏韦粲同样运气不好,夜里遇到大雾,能见度不足两丈,好不容易在天亮前摸到青塘,就遭遇伏兵的攻击。原来侯景早就预计到柳仲礼要夺回石头城,就亲自带着两千人在青塘附近作了埋伏。不等韦粲逼近青塘,侯景带人猛然出现在韦粲面前,措手不及的韦粲只得带着他的士兵拼死抵抗。

天亮后,正在吃早饭的柳仲礼听到韦粲在青塘被围,立即放下饭碗,披甲握矛,率领一千骑兵前往救助。双方在青塘展开一场残死拼杀,柳仲礼与侯景正面相遇,几个回合,侯景差一点被柳钟礼一枪刺中。侯景的大将支伯仁从背后一刀砍来,柳仲礼肩部受伤,跌下马来,幸被他的大将拼死救出,杀出重围。

柳仲礼带着剩余的人马回到大桁的大本营。想着父亲此前曾告诫他的“生在乱世,当好自为之”的庭训,再也不敢出兵迎战侯景。

而远在河南的湘东王萧绎听说建康告急后,也曾带着十万担粮食顺着长江一路而下。但在采石附近,当萧绎听说台城陷落,父亲和哥哥乃至一朝文武皆都做了侯景的俘虏后,立即掉转船头往他的分封地而去。他当然更不会知道,四方勤王的人马其实都已经集结在建康的附近。这些人马,合起来总计有二十万余。这二十万人马如果同心协力,对付侯景的不足两万叛军,实在是轻而易举。然而,这二十万军队,就这样静静的驻扎在建康周围,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王朝在这个冬天的霏霏冷雨中悄然毁灭。

十一月初一,困守台城的萧纲忽然听到从不远的东宫传来鼓乐钟声。他攀上城头向东宫遥望,只见那边正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却不知是什么内容。终于打听到,原来萧正德在侯景的导演下,正在举行一场登基大典。萧正德在向外界发布的即位诏书中说说:“近二十年来,萧衍年迈昏庸,沉迷佛教。朝廷内奸臣当道,太子萧纲不问政事,整个江南民不聊生。现在,台城即将陷落,在侯景大将军的支持下,我自行登基,国号正平,即日起实行大赦。”萧正德并依照前例,分封诸王,他的长子萧见理被封为皇太子,其他子女各有封赐,一切都弄得煞有介事,就像一场十分正规的戏剧。

昔日的东宫成了贼窝,成了萧正德逍遥狂妄的所在。萧纲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便立即命人潜入东宫后殿,要一把火烧了东宫,烧死萧正德这个狗娘养的东西。不一刻,东宫那边果然大火燃起,火借着风势,很快将东宫后殿化为灰烬。萧正德并没有被烧死,而藏在东宫后殿的上万册图片典籍及无数珍宝均在大火中化作灰烬。

萧正德不服这口气,放火谁还不会,于是也命人潜入台城。东宫的大火刚刚熄灭,台城的祝融又呈威风,萧纲少不得又慌忙命人运水扑救。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台城的上林馆、太府寺等建筑从此消失于大火之中。

侯景继续围城,准备打持久战,台城的粮食原本储存有限,现在一下子涌进十万居民,粮食供给开始告急,而四方勤王的军队却了无消息。就在台城的人们陷入绝望之际,从敌营中传来一个好消息,原来当初采石守将陈昕被俘后,被关押在同泰寺,而驻守同泰寺的的正是原先从南梁出逃到北魏的部将范桃棒。范桃棒知道陈昕是昔日被称为一代战神的陈庆之的儿子,对陈昕的被俘十分同情。陈昕便趁机做范桃棒的工作,让他趁着这时归顺南梁,为朝廷建立功勋。范桃棒的家人均在台城,本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经不住陈昕的策反,就答应先杀掉侯景亲信王伟等人,带领三千人归顺南梁,到时请官兵打开城门,放他的三千人马进城归附。

在范桃棒的帮助下,陈昕顺利逃出敌营,潜入台城。陈昕带来的消息,似乎给困守台城的武帝带来一线生的希望。如果范桃棒真能从内部反戈一击,既可动摇侯景的军心,又能为四方勤王军队的救援赢得时间,应当支持。但太子萧纲却持不同意见,认为范桃棒在这时候投降,并不可信。万一这又是侯景奸计,打开的城门只怕就难以关闭了。武帝动怒,喝斥太子说:“优柔寡断,必将贻误战机。”太子安慰父亲说:“依靠范桃棒归降改变局面把握不大,等四方勤王的二十万军队一举扑来,不怕侯景不自行退兵。”

武帝冷笑一声说:“精良的军队不经战斗,就能夺得战争的胜利,颓萎之军哪怕有千军万马,也难以抵抗敌国的追兵。”一朝文武都相互发愣,都在咀嚼武帝这句耐人寻味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个范桃棒是铁了心要归降朝廷。消息已经走漏,范桃棒心急如焚,便又差人送信说,如果朝廷担心我的三千人马会趁机攻城,我只带三五随从进城可否?萧纲见范桃棒言语如此恳切,对范桃棒更加怀疑。左也是疑,右也是疑,范桃棒可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错误地作出了归降的决定。消息走漏,他只有死这一条出路了。直到死,他也不能明白,为什么朝廷不能认可他的忠心。

直到次年三月,台城仍在侯景叛军的围困之下。当初侯景打进建康后,建康民众纷纷逃入台城,台城一下子拥有民众十余万人,城中粮食稀少,蔬菜完全断绝,无论政府军还是叛军,都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而偏偏这时,又传来大将羊侃病死的消息。听说羊侃已死,侯景向他的谋士王伟说:“现在,台城内的萧衍老儿不是无菜,而是无酱(将)。你就看我怎样慢慢地整死萧衍老儿吧。”

三月末,侯景忽然派他的使者于子悦来到城下喊话,要求和平谈判撤军问题。太子萧纲连忙去报告武帝,武帝说:“签城下之盟,真正是奇耻大辱。”

太子说:“台城被侯景围困已久,城外的四方联军却相互观望,按兵不动,现在就只有和谈这一条路了。”

武帝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朕说过了,这是你自己的事,是谈是战,你自己定吧。”

萧纲派出的谈判代表很快就回来报告说,侯景要求割让江西四州,他即可退回寿阳。萧纲答应了侯景,同意割让江西四州。但侯景又提出,要太子的儿子宣城王萧大器亲自护送他们西渡长江。萧纲犹豫了,说:“国家到了这个份上,割让四州尚可接受。但他要求宣城王萧大器当作人质护送他离开建康,大器毕竟是皇上的孙子,这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

大臣们都不发表意见,太子萧纲看了看他父亲。武帝半躺在椅子上,微闭着双眼,似有无限的倦意。萧纲只得忍痛让他的儿子萧大器当作人质,护送侯景西渡长江。对于南梁王朝来说,退走叛军,解城下之危才是眼下最最要紧的事情。

然而萧大器被当作人质送出城后,侯景却一点也没有退走的意思。过了很多天,侯景再次提出,因驻扎在寿阳的南梁将领萧正表投降东魏,寿阳被东魏占据。他已失去最后根据地,要求武帝再把广陵和谯州二地供他驻扎人马。萧纲向父亲请求,却见父亲的腮边滚下几行老泪。萧纲仿佛能猜出父亲内心的伤痛。侯景献出十三州土地就像梦一样破碎了,而南梁的州郡却不得不一块一块的被割让给侯景。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梦啊!

南梁王朝割让大片土地,原以为侯景即可退兵,没想到侯景仍无退兵的迹象。萧纲派出使者与侯景谈判,侯景又说:“你的人马切断我退回谯州的道路,我从哪里退兵?”萧纲立刻又命令驻守白下的永安侯萧会理让出道路,容侯景军队敞开通行。萧会理是萧恢的儿子,武帝的侄儿。萧会理坚决不肯撤出白下,并向朝廷声言,朝廷粮草储存在白下,白下一旦丢失,台城将彻底失去粮草供应。萧纲命人前往白下,并吩咐说:“如果萧会理不肯撤出白下,就取他的人头来见我。”萧会理只得忍痛退避,然而侯景的军队路过白下就再也不肯离开,白下的粮食仓库均被侯景占据一空。

梁武帝》_第六十七章_最后的防线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梁武帝第六十七章_最后的防线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