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四章

第二节

这时,他们从楼上望下去,楼下街道两侧的禁卫军,背向街心,面对店铺居户,用手里的硃漆木梃,一根接着一根地连按起来,好像筑起两道临时的人墙,把挤着、挨着的人群都圈到墙外,空出中间大段地方,以便銮驾在这里通过。

卤簿大队的前驱是六匹大白象,它们一律络着金笼头,披了各色彩缯色绫、缨络流苏,并排地走在队伍前面开路。驭象人各自坐在象颈上—张小小的木莲花坐椅上。他们走在拥有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五人的大卤簿队的前列,负有调节这个行列前进速度的重大使命,因而左顾右盼,十分自豪。

他们原来都是小人物,骑在大象身上特别显得他们的渺小,但在这个行列中,在两旁观众的眼睛里,忽然都变成了大人物。跟在他们后面的是太常卿、光禄卿、太仆卿、开封尹等官儿,他们面前都有一块朱藤衔牌,表明他们的官衔、身分,同时他们穿着绯色和青色的朝服也表明了他们不太高的品级。他们虽有资格参加这个行列,却够不到侍从官家、紧随玉辂的地位。他们原来也都是一寺之长,一府之长,一署之长,平日在老百姓和属吏面前好像是吹足了气的气泡,唯恐自己的体积不够膨胀。现在,在这个场合中,他们以特别灵敏的嗅觉,嗅出不宜把自己扩大而应该尽量缩小,于是他们一个个低头缩颈,矮挫身躯,猴在马上,把所占的空间面积压缩到最小限度,免得在这个大行列中显得不恰当地突出。

跟着的是一队队的步兵,然后是侍卫亲军马军司所属军官们所组成的铁骑大队,称为“甲骑具装”。这支特别挑选出来的骑兵是禁军中的精华,仪仗队的中坚。他们一律手执兵刃,跨下骏马,应着铜鼓和金钲的节奏,踏出一阵阵齐整匀称的马蹄声,在观众们的欢呼,喝彩声中,操纵自如地缓步而进。

这个队伍的最后—人是临时派来指挥卤簿的姚友仲。他头戴朱提兜鍪,身披光明细鳞金铠,外面罩件绿袍,显得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兼着卤簿使的刘锜,如果不在假期中,这原应是他的差使。

这支甲骑具装正是刘锜来到马军司当差后,化了不少心血,把它整顿得面目一新的。现在刘锜娘子看到赵隆不满意地摇摇头,猜中他的心思,就洒脱地说了一句:

“他们都是‘立仗之马’,”,她指指窗下的铁骑,“枉自食了三品之料,派到正经用场时,却不会嘶叫一声。伯伯你道这话是与不是?”

这个典故用得恰到好处,赵隆不由得痛赞一声:

“贤侄媳把他们比喻得绝妙,可不都是些立仗之马。愚叔要为侄媳浮一大白了。”

说着,自己端起酒碗来,就鲸吞了一大碗。这时,他已有七八分酒意,忽然瞥眼看见姚友仲也在队伍里,就大声嚷道:

“鹏飞也在这里,鹏飞也在这里。鹏飞也是一条汉子,当年在部队中何等意气,不想今天厮混在这些绣腿花拳的小厮们中间,胡闹些什么?”

“鹏飞今天是顶了他的缺,”刘锜娘子指着丈夫格格地笑起来,“他今天要不是陪伯伯出来喝酒,少不得也要做一匹立仗之马。”

“他呀,他刘信叔,”赵隆又大声嚷起来,“却是一匹超群轶伦,目空冀北的千里马。咱西军把他培养出来,可不是到御前来摆样的。”蓦然之间,他想起昨天刘子羽撞顶他的话,隔宿的积忿和十年的往事,连同眼前的种种拂意事,化成一股郁勃之气,兜上心来。他愤愤不平地用筷子敲着窗沿说:“贤侄呀!你这副气概,你这身铜筋铁骨,可要善刀而藏,用得其所才好。”

这时下面的銮驾,已经冉冉行近,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只有赵隆喝得醉了,只顾按自己的思路往下说,“俺这副老骨头,早就卖给官家,”他的声音嘶哑了,完全不像他平日的说话,“火山肯上,海眼肯填,把这个闺女嫁出去了,还有什么牵肠挂肚的事?只是这场战争呀,真叫俺放心不下,死了也不瞑目。说什么大丈夫死也要死在战场上……好不冠冕,却不知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爹,”亸娘轻轻地把爹推了一把:“且看看底下。”

“俺噇得醉了,只顾自己说话,傻丫头,你在一旁怎不早提醒爹一句?”这时,他可是真正地十分醉了,俯伏在窗沿上,只说朝底下看,转眼之间,就发出呼呼的鼾声。刘锜娘子轻轻推推也没有反应,知道他真的睡熟了,就取一件轻裘披在他身上。

下面的旗队走过了,车队走过了,然后是御龙直的士兵们擎着二百对红纱帖金灯笼,执事内监们擎着十二对琉璃玉柱掌扇灯,然后是官家的亲信内监擎着他个人的日用品金提炉、玉柄拂尘、玉唾壶等缓缓地成对经过。

这时弦乐大作,六十名衣锦腰玉的驾士们推着一辆玉辂缓缓行来。在玉辂的真珠帘内,人们可以隐约看到穿着天子法服的官家本人,他正转过身体去和侍立在玉辂之内,御座之侧的皇子们说些什么,从表情和说话的姿态中可以看出他正处在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情中。

紧靠玉辂,用着同样速度缓缓走着的八名卫士,四个一班轮番地高擎一面大旗,在杏黄的绫底上,用黑丝线绣出“天下太平”四个大字。这劲秀瘦逸的字体,分明出自宸翰。法驾临幸到哪里,它也跟到哪里,可以说这面大旗已成为官家个人的认旗。这几年来,官家对这四个字似乎发生了特别的癖好。他爱听、爱说、爱写这四个字,无论在朝廷颁发的典谟文诰中,无论在他召对臣下时的煌煌天语中。无论在百官颂扬圣明的奏章中,都少不了它。甚至据说在建州锯开的一段木心子里也清楚地印刻着这四个宇的木纹,如果传闻属实,而不是出于人为的加工的话,那真可以说是天意人心、鼓桴相应了。

如果官家的耳目仅仅限于他接触得到的见闻中,他原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在这条考语上的。可惜在他安然躺着的四个大字底下,却翻腾出一座不平静的大海,它迟早要把这艘天下太平的画鹢掀翻在惊风骇浪中。官家虽然天纵睿智、绝顶聪明,却不可能张开耳目,于深处去听听、看看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什么。

这时,忽然在街道两侧的观众之间进发出一阵抑制的欢笑声。他们看到老态龙钟的太师蔡京坐在特旨恩准的小舆内,领枢密院事、新任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童贯骑了一匹白马紧紧相随。有人出声地叫道:“公相”、“母相”。这两个称呼已经这样普遍,老百姓看到他俩联袂出来时就免不掉有这样的联想。还有人进一步发挥道:“公的乘轿,母的骑马,未免是颠倒阴阳了。”“何止骑马乘轿?公的安居朝端,母的还要领兵出去打仗呢!”周围的观众听了这些肆无忌惮的议论都禁不住大笑起来。连得执梃拿棍、维持秩序的禁卫军们听了,也没法抑制住自己的笑容。

蔡、童两个过去,接着是炙手可热的王黼和蔡攸,然后是郑居中、白时中。这两个中而不中,庸而又庸,早已落到伴食宰相的地步,他们却不在意,走在行列中,悠然自得。然后又是一对阉过的显宦,开府仪同三司梁师成和李彦,然后是向有浪子之称,最近跃升为尚书右丞的李邦彦和尚书左丞张邦昌,然后是蔡太师门下的哼哈两将,礼部尚书余深和兵部尚书薛昂,然后是艮岳大总管朱勔和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东京人对高俅特别熟悉,称他为高球,并把他看成为权贵集团的代表人物,这倒过于抬举他了,无论从身分、地位、官职以及祸国殃民的能量来说,他都够不上成为他们的代表。

这一群都是朝廷的心膂股肱、宰执重臣,他们紧跟在亲王,郡王,驸马都尉后面,亦步亦趋。他们是伐辽战争的首创发明人、具体执行人或者是热心的赞助者。在刚才举行的大典中,他们陪侍官家,担任重要的配角,并且尽量表现出在那种场合中所必须的虔诚、忠恳的表情。不过说句实话,他们之间没有哪个认真关心这场行将爆发的战争,仔细地为它妥筹必胜之策,反之,因为从昨夜斋宿以来,一点荤腥没有进口,再加上今天大半天的繁文缛节,要他们不断地跪起爬倒,把他们弄得精疲力尽,引起无限腹诽。现在他们急于要想摆脱官家,从这个大队伍中分散回家去,饱餐一顿,充分休息一回。先解决了生理上的饥渴,然后各人分头去干各人最关心和最喜欢的事情。

公相、鲁国公、太师蔡京并不像他的调侃者想象的那样“安居朝端”。在朝廷中,他的地位是极不巩固的,他的心情也是非常不安的,他是伐辽战争的创始者,但是这个发明权和主持权现在已被转移到太宰王黼和儿子蔡攸手中去了。不但如此,连得他的宰相的地位也被优礼致仕掉,他现在只是一个过时的公相。不管他的涵养功夫多么高明,事情涉及到利害攸关,决不能契然置之。他朝思夕想卷土重来之计。刚才行大礼时,已经甩个令子暗示哼哈两将,约他两个晚上进府来密叙。不管怎样,这两颗算盘子,总还可以拔在自己算盘上的罢!

但他显然是个过时人物了,形势的发展比他估计的还要严重得多。

余深早已从表面上的父党转变为事实上的子党。公相的许多机密都被他双手捧给蔡攸,当作进身见信之礼,儿子反过来把它们当作矢石放在弩机上发射,用来攻击父亲。这就是在一场父子交锋中父亲一方面节节败退的主要原因。现在公相不是泛泛地约他到相府去赏灯,这里分明又有一笔人情可送,怕只怕薛肇明走到他的前头去。他俩有二十年相知之雅,他深知薛肇明是个极端派,不论向哪个方向走,他总喜欢抢在别人前头。

可是这次薛昂却是落后了。尽管他多次向蔡攸暗送秋波,可是截至此时,人家还没有要收容他的明白表示。细细推敲其中的原因,绝非他本人之过,完全要怪自己的老婆不争气。一想到她,他就不禁火冒三丈。

原来有一天,公相举行私宴,他老婆在相府的内眷中间,大出其丑。她竟然像个大傻瓜似地,口口声声称呼那些在象池中演习朝仪的大白象为“大鼻驴”,象驴不辨,其愚莫及,从此落下了话柄,受尽蔡攸兄弟的奚落。他们甚至当面称他为“大鼻叔”,称他老婆为“大鼻婶”。这可真正冤枉了他,其实他薛肇明的鼻官虽然号称特别灵敏,他的鼻子决不比蔡氏兄弟大多少。受到奚落,还是小事,他倒也有唾面自干的雅量,无如人家因为瞧不起他老婆,连带也看轻了他,竟然把他摒除在子党的大门以外,这就关系到他一生的出处大节。此刻他又看到六匹大象前导,不禁触景生情,在心里咒骂这个娼妇,这个“无心之慧”的晦气星,叫他丢尽颜面,分明已犯七出之条,非得把她休了,才出得他胸中一口无穷之气。

李邦彦和张邦昌都是刚升擢不久的大僚,初度尝到执政的甜头,心里飘飘然。他们受到蔡氏父子双重的恩惠,既看到儿子目前的炙手可热,也考虑到老子尚有一定的势力,一时不便也不急于要完全摆脱他。只要有人出价,哪管来的是老子或儿子,一律都是他们的再生爹娘、衣食父母,一概受到他们的顶礼膜拜。不过他们也懂得善价而沽,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二人,一个做到卖国首相,另一个竟然爬到傀儡皇帝,证明他们都能恪遵信条,坚守不渝,不愧为这个集团的后起之秀、杰出人才。

高俅的脸上火辣辣的,真像被人掴了耳光。“刘锜呀刘锜,你是从哪里钻出来的小野杂种?”几天来他的头脑中一直无法摆脱这个苦恼的想法,“俺高某一向对你不薄,礼貌有加。不想你思将仇报,反而在官家面前烧了一把野火,夺了俺的阁子,这阁子俺花了钱早已预订的,怎可为你所夺?这一箭之仇,权且寄下,将来好歹要给你颜色看看,到那时,休说俺高某睚眦必报,容不得人。”

将来的帐,有机会再算,现实的好处,却断断不可放过手。他虽然热栽了个小小筋斗,老交情还是有的。他把自己侄儿的一分脚色手本悄悄地塞给王黼,要求在前线转运司机关里谋个美差。同时又邀请王黼去参加他在十八夜晚举行的“饯灯”盛会,王黼犹豫一会,接受了手本,却拒绝赴宴,暗示这个逐鹿大有人在的肥缺不能那么贱卖。

王黼已经听说高俅的阁子被夺之事,仕途中人,感觉灵敏,现在还说不定会给他带来什么后果。但毕竟他们是一个班底的把兄弟,有唇亡齿寒的关系,姑且接受了他的手本,看看风色再说。

但是此刻王黼最关心的事情是在想着他的宠姬田令人手制的“新法鹌鹑羹”是否已经炖到烂熟的程度,它是今晚招待金朝使节筵席中的一道主菜。这道某的火候是否到家,配料是否整齐,咸淡是否适中,都要涉及朝廷的荣辱,真是非可小同的事情。用一场隆重的告庙大典,或者用一道宠姬手制的名肴来代替必须在一场真刀真枪的血战中才能够获取的政治上的好处,这是宣和君臣得意的外交手段。

蔡攸是目前红得发紫的官儿,今夜要随伴官家去宣德门赏灯,然后随入禁中侍宴。这是他独得之荣。他准备今夜酒酣耳热之际,要假装大醉,老着面皮,向官家索取官嫔念四和五都,这两个都是使他馋涎欲滴的宫人。他懂得向官家作战的策略,一本正经地去请求,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只有突出奇兵,使官家猝不及防,才可能获得意外战果。

童贯靴筒内已有了那么一大叠脚色手本,正在掂斤播两地估计它们一进一出的价值,他曾经慷慨地在同行内押班张迪、传旨官黄珦两人面前表示可以免费供应几个优差,一方面是酬答他们在内中奔走周旋之劳,一方面也是留个余地,将来还有需要他们效劳之处。叵耐这两个竟然漫无边际地把手本源源送来,还带着满面笑容说:“忝在相知,务乞从优安排!”看来他们是有意把交情和交易的界线混淆,如果他两个把他与他俩的交情当作与别人交易的资本,那未免把他看成为大傻瓜了。在利害关系上,童贯不是一个糊涂蛋,虽然他一向以出手阔绰出名。

……

这些就是那些穿着紫色袍服,在实际和名义上都掌握着大宋朝廷命脉的宰执侍从大臣们在扈驾途中形形色色的思想活动。只可惜那时赵隆已沉入醉乡,无缘一个个去结识他们了。

金瓯缺1》_第四章_第二节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金瓯缺1第四章_第二节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