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十章 拉开统一战争的序幕

从大都城南的丽正门入城,往北便是长七百步、直通皇城灵星门的千步廊。皇城,亦称萧墙,俗称红门阑马墙,周回约二十里。灵星门内数十步有河东流,河上建有白玉石桥三座,称围桥,石栏上雕刻着龙凤祥云图案,晶莹如玉。桥下面有四条白石龙。河岸上尽是柳树,郁郁葱葱。西面远远地与西宫海子相望。渡桥约二百步,便是宫城的崇天门。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崇天门两侧,右为星拱门,左为云从门。东西两侧有东华门、西华门,北面是厚载门。各门戒备森严,岗哨林立,旌旗在风中猎猎招展。

星拱门之南有御膳亭,亭东为拱宸堂,是百官会集之所。宫城内的建筑前有大明殿,后有延春阁,均衡地分布在城市的中轴线上。

忽必烈命人从漠北草原把成吉思汗居住地的一株莎草移植于大内丹墀之下,赐命为“誓俭草”,意在告诫子孙保持祖先的淳朴风尚。

大明殿东有文思殿,西有紫檀殿,后面有柱廊通寝殿,并有连抱长庑,以通前门,前面绕以画满花卉的金红阑槛,此处便是妃嫔们的住所了。

寝殿后面为宝云殿,再往北是延春门,入门过廊即为延春阁,有梯,从东面三折而上。阁上放置两张御榻,柱廊中设小山屏床,皆楠木饰金制成。后面的寝殿中设有楠木大御榻,忽必烈常在这里召见大臣和大修佛事。

十一月的大都古城,寒风刺骨,瑞雪纷扬。

忽必烈侧靠御榻,闭目养神。

燕王真金、中书省右丞相安童列坐两侧,屏息不语。

不多时,怯薛长近前低语:“陛下,昭武大将军、南京路宣抚使刘整殿外求见。”

忽必烈微微睁开眼:“传谕下去,就说朕有请刘武仲将军。”

忽必烈的双脚踩在金足踏上,这时他蓦然感觉有些凉意,便细心地将双脚移向金足踏旁的火盆。“还有,传朕旨意,着伯颜、阿术、张弘范一同进殿议事。”

不一会儿,刘整及中书右丞相伯颜、征南都元帅阿术、益都等路行军万户张弘范先后来到大殿之上。

忽必烈温和地向刘整问道:“刘爱卿有何事要奏?朕欲闻其详。”

刘整抬眼望着面色红润、慈眉善目的忽必烈,道:“臣求见陛下,是有破宋之策进献。”

他从袖管里抽出一份奏折呈上:“宋廷主弱臣悖,立国一隅,势不能永存。臣愿效犬马之劳,请旨领兵先破襄阳,撤其捍蔽。”刘整将回朝途中思虑已久的攻宋之策和盘托出,“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拥有天下十之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

阿术接过刘整的话头,十分客气地询问:“我对刘将军不甚了解,有几个问题须澄清一下,不知刘将军肯赐教否?”

刘整淡然一笑:“阿术元帅但讲无妨。”

“阿术粗陋,尝闻武仲将军沉毅有智谋,善骑射。金乱时入宋,投到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孟珙攻金信阳,将军为先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孟珙闻报大惊,谓将军之功胜似唐朝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乃亲为将军书旗曰:‘赛存孝’。不久,将军亦以军功升迁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知泸州军州事。可有此事?”

刘整手扶金椅,不动声色:“确有此事。我先世本京兆樊州人,后迁到邓州穰城。金乱时避难于宋,得孟将军擢拔日渐升迁。”

“如此,将军因何转投我朝?”

刘整略一沉思,未及答言,张弘范已沉静地接过话头:“阿术元帅有所不知,刘整将军以北方人,捍西边有功,南方诸将皆出其下,遭致宋宰执吕文德忌妒,是以所画策辄摈沮,有功辄掩而不白。”

“哪个吕文德?是不是宋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吕文焕的哥哥?”忽必烈对吕氏兄弟很感兴趣,问道。

“回陛下,正是。宋荆湖统帅吕文德利用宋将俞兴和刘整将军之间的矛盾,派遣俞兴制置四川以图控制将军。俞兴以军机大事召将军,将军识破其陷害计谋,不赴行营,俞兴遂构陷将军。将军不服,遣使诉临安,又不得达。此时,将军亲信部将皆为奸谋所害,将军自忖危不自保,乃谋北投我朝。”

张弘范年轻气盛,快人快语。这些年来,他与刘整在共事中彼此多有了解,既知刘整降蒙的前因后果,也知其人将才难得,早便心生仰慕。今见阿术有所疑虑,自然急于为刘整分说原委:“中统二年夏,刘将军携泸州十五郡、三十万户归附我朝。陛下嘉其来归,授夔府行省兼安抚使,赐金虎符,同时赐金银虎符与其将校中有功勋者。宋将俞兴来攻泸州,将军散尽家财出宝器分飨士卒,激励士气,大败俞兴宋军。战后,将军遣使以宋朝所赐金字牙符及佩印入朝进献,并请求屯兵,厚储粮秣,高筑城墙,以为长期图宋之计。”

“中统三年初,刘将军奉旨入朝,陛下授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并命刘将军仍兼都元帅,立寨诸山,以扼宋兵。有人嫉妒将军,执书状告将军怀贰心,书曰:既能叛宋,将不能叛蒙古耶?将军担心朝廷误解,执书廷辩,请求分帅潼川。陛下从其请,七月,诏改将军为潼川都元帅。次年五月,宋军进逼成都,将军驰援之。宋军闻‘赛存孝’兵马至,远遁,企图迂回偷袭潼川。将军早有所料,遍设伏兵,激战于锦江之地,聚歼宋军。至元三年六月,陛下嘉奖其功,迁昭武大将军、南京路宣抚使。”

“然而,作为征南都元帅,我仍然不能不问,”阿术目光冷峻地注视着刘整,“前不久,我方军士捕获一僧人,从他身上搜出宋廷的一封密信,内曰:委任刘整为卢龙军节度使,封燕郡王。希望刘将军能对此事做出解释。”

此前一直沉思不语的燕王真金从一幅宽大的襄樊地形图前抬起头,果断地向阿术和正欲解释的刘整摆了摆手:“元帅不必深问,安童曾将密信之事告之于我,对于此事,我二人都坚信是宋廷的离间计,意在为他们除掉刘将军这个心腹之患而已。自古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与刘将军虽然接触也不是很多,但对刘将军的为人却素有所知。”

燕王真金于中统三年十二月奉诏领中书省事。四年五月初立枢密院,又以真金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解除了阿术的疑虑后,真金话锋一转:“在这里,我想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目前宋拥有精兵七十余万,加上团练兵丁,总数在两百万左右。而我们呢?区区五十万人马,既要安抚西北边陲,又要发兵征宋,实际机动兵力只有三十万,且长途奔袭,兵马疲惫。因此,若想打赢这场战争,硬拼无论如何不行。这仗怎么打,伯颜丞相有何高见呢?”

伯颜自从被忽必烈留下后,在朝中谋划建言,见解常高于其他大臣,处理事务尤其能够当机立断。忽必烈对他的才能十分赏识,亲自做主,将中书省右丞相安童之妹赐嫁给他。次年,即任中书左丞相,后升为同知枢密院事,进入朝廷军政核心领导层。

伯颜抬起头,眉宇间透露着几分机智、几分从容:“臣以为,宋虽偏安一隅,朝廷腐败,朝中贾似道等擅权枉政,民生怨怼,但其地处江南,物阜民丰,兵多将广,其军力仍不容小视。依臣之见,这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持久战,以我目前之国力,攻占襄阳尚需时日。故而,我赞同刘整将军的建议,先围襄阳,然后破之,即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逐渐消耗宋廷的财源、兵源,最终一举灭之,统一全国。”

伯颜说完,殿中出现了短暂的沉寂。安童双手放在表案之上,望着面容沉静的忽必烈,犹豫片刻,方审慎地说:“朝中有一部分大臣认为,中统建元至今,相继发生了阿里不哥、李璮叛乱,对我朝影响甚深。而今,国家需要休整,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倘若出兵攻宋,一旦旷日持久,只怕又将生李璮之乱。”

忽必烈早有一统天下的宏愿,加之时下因内乱造成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已清除殆尽,北方经济复苏,政局如日中天,正是考虑到发兵南下的综合条件已然成熟,他才召集了这次军事会议,集中讨论和确定了先攻襄阳、后取宋的攻伐方略。对于朝中反对意见,他不加评论,只问安童:“你个人对出兵伐宋有何看法?”

安童目不斜视,一字一顿,掷地有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好!”忽必烈双手撑住金椅扶手,慢慢站起身。

“众卿听旨:朕意已决,即日设立元帅府,调集诸路兵马围攻襄阳城,全面实施中路突破的战略,在宋人的江北防线上打开缺口后,大军长驱直入,一举突破长江天险!阿术、刘整,朕命你二人全权指挥攻宋军队;安童,朕命你别置行省掌佥军、屯田、供饷诸事,同时负责入奏军机。后勤保障及兵员调遣则由中书省和枢密院协商解决,不得延误,否则,军法论处!”

“遵旨!”众人离席,齐声接旨。

忽必烈如此分派,自有他的道理。

阿术曾随忽必烈远征大理,又多年在黄、淮间指挥军队与宋军对峙,有丰富的对宋作战经验。

刘整入朝之初即对攻宋之策成竹在胸,远在大计确定之前,他已命部属日夜操练,做好大军渡江作战的准备。

安童则擅长协调诸军,确保供给……

退朝后,刘整与阿术商议:“我军骑兵、步卒优良,所向披靡,唯水战不如宋军。如能夺其所长,造战舰、练水军,必能获得成功。”

阿术深有同感:“明日上朝,我将向朝廷建议,尽快组编水师,由将军全权负责训练和指挥。南国江湖密布,城池坚固,不适宜骑兵展开和步兵攻击,没有水师配合作战,若想击败宋军,夺取攻宋战争的最后胜利,将是一句空谈。”

蒙古帝国3·煌煌盛世》_第十章_拉开统一战争的序幕_叁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蒙古帝国3·煌煌盛世第十章_拉开统一战争的序幕_叁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