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三十章 巅峰时期

项羽死后,天下终于平定,再也没有能与刘邦匹敌的巨大势力。陈胜、吴广起兵造反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的事,项羽自刎于乌江河畔则在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前后约七年的动乱,至此终告结束。项羽麾下抵抗到最后的是鲁。鲁在现在山东省泰山之南,是项羽第一次受封的釆邑。刘邦率领大军意图攻打,来到城的附近时,听到了曼妙的乐声和庄严的合唱声从城内流泻而出。这个地方好像正在举行什么仪式。

“据说鲁人极为恪遵古礼,殉节风气颇盛,眼前见到的似乎就是这个仪式。攻灭这样的城池,有些于心不忍。”

有此想法的刘邦,遂派出使者至鲁劝降。鲁人到这时候还不相信项羽已经死了,正在盼望项羽赶来救援。刘邦于是让使者带着项羽的首级,进城说服鲁城长老。

鲁人因而未流血,开城投降。

“首级已经让他们看过了,这充满血腥气的东西非赶快处理不可。”

“怎么处理呢?”

“把它埋葬。葬礼由我来安排吧!”

“好。”

刘邦百分之百信赖张良。过去听从他的计策行事,未尝有过不好的结果。他不知道为项羽举行葬礼会产生什么效果,不过,这件事一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才对。

项羽过去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因此,张良安排了适合鲁公仪式的盛大葬礼。刘邦依照张良的指示,亲自到墓前放声大哭,表示哀悼之意。

“即使心里没有哀伤之意,也要放声大哭。哭声越大越好。”

张良如此告诉刘邦。起初,刘邦认为自己断不可能为往年夙敌之死感到哀伤,但哭着哭着,竟然真的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鲁城的楚人目睹了刘邦声泪俱下的模样。极为重视礼节的他们,看到刘邦哀痛的神情大受感动。

——这个人值得心服。

连项羽最初领地的住民都有这种感受——张良期待的正是这种心服感情所引起的连锁反应。

赦免项羽一族,也收到同样的效果。换成项羽,他一定把被自己打败的夙敌族人满门抄斩吧?刘邦更把鸿门宴上庇护自己免受项庄行刺的项伯封为射阳侯。

然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言,宣告天下底定。

这个宣告的内容是:

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之殊死以下(必须处斩之罪)。

群臣恭请汉王刘邦即皇帝位。刘邦固辞三次后才决定即位。

这时候的固辞当然只是形式。天子应该是德高望重者受人们推举,在拗不过民意的情形下,不得不即位称帝的——这是当时人们的想法。不太重视形式的刘邦,面对这等重大事宜,只好听从张良的建议,做一次循规蹈矩的人。

刘邦的即位仪式,于二月甲午日在氾水北岸举行。

紧接着发表重要人事命令。

他封齐王韩信为楚王。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楚之义帝没有后嗣。

建成侯彭越则被立为梁王。

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

韩王信(与韩信为不同之人物)为韩王,并且以阳翟为都邑。

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赵敖等人维持原封。

燕王臧荼于这一年年末造反被灭,由卢绾继为燕王。

但这些“王”后来都逐渐被肃清,以后的王,清一色都是刘邦族人或其他皇族,只有长沙王吴芮勉强得以维持四代。马王堆古墓出土了二千余年前的遗体成为一时话题的“轪侯夫人”,其中所指的轪侯一族,就是这位长沙王的家臣之长。

在氾水河畔举行即位大典的刘邦,率领群臣进入西边的洛阳。他选定洛阳为国都。

五月间,士兵一律除役,也就是说,战时动员令解除。

“此地的酒实在醇美……”

喜好杯中物的刘邦,日日在洛阳南宫召集群臣举行酒宴。每次干杯,他都称赞此地的酒醇美。实际上不是洛阳的酒特别好,而是饮酒者的心情已和以前迥然不同。

“女人也貌美至极……喏,张良,朕可以不必再忍耐了吧?”皇帝刘邦向张良问道。

讨秦之役进入咸阳时,好女色的刘邦,曾经对始皇帝的三千后宫佳丽大为垂涎。而张良却以有志于天下者非有所克制不可为理由,谏止刘邦过纵欲生活。

“现在可以了。”张良苦笑着回答,“但绝不可因此致使家庭生起风波。陛下的家庭现在已不再是单纯的刘家,而是天子之家。天子之家起风波将是天下大乱的根源,这一点绝不可忘记。”

“放心吧,这一点朕知道。”刘邦回答。

实际上,刘邦只是随便回答而已。他由于宠爱一个叫戚姬的女人,因而引来“糟糠之妻”正室吕后的激烈妒忌,以至于刘家在他死后发生大乱——此事将于后头叙述。

取得天下,当然是一件令人兴奋无比的事情。他无限欣慰地高高举起酒杯,说:“朕取得天下而项羽未能做到,原因何在?你们把各自的看法毫不保留地说出来给朕听听。”

每一个人都有“反刍”自己处在巅峰时期情形的习性。少年时代得过冠军的棒球选手,一旦年老,也会对当时的情形记得清清楚楚,这是因为时常反刍的缘故。刘邦之所以向群臣提出这个问题,情形大概如同自恋自己映在水中之影像的那西塞斯(Narcissu),是出于自我陶醉的心理吧?

一名叫做王陵的家臣,毕恭毕敬地回答:“项羽根本不够资格拿来和陛下比较……虽然如此,陛下时常口出秽言,动辄对人破口大骂。就这一点而言,项羽倒是较能温和对待僚属……臣的意思是说,他对近臣确实如此……”

这个人可说是相当敢于批评。事实上,这个人胆敢如此,是由于深知刘邦个性的缘故。刘邦说“毫不保留地说出来”时,说一些批评的话反而会令刘邦高兴。但这时候他也不能尽说一些使刘邦难堪的话。

王陵又说:“只是,项羽为人过于吝啬。陛下每次攻城成功,获得土地就会分给有功人员,这是与天下共其利的作风。而项羽则不然,他对有功者极为苛刻,对贤者则抱持存疑眼光。他的作风是一切功劳悉归自己,获得胜利也不将战利品或土地分给下面的人。臣认为这是项羽未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一口气喝干杯中的酒,说:“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一点朕不如子房(张良);善于内政,收揽民心,巧妙实施经济政策以及确保粮道,这一点朕就不如萧何;率领大军,每战必胜,每攻必取,这一点朕确实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朕的长处则在于善用他们。这是朕取得天下的最大原因。而项羽虽有一名优秀军师,却未能予以善用——这当然是指范增而言。是否能善用人才,才是取得天下的关键所在,你们知道吗?”

“陛下说得甚是。臣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臣惭愧。”王陵跪伏,诚惶诚恐地说。

“知道就好。以后多学习看事物吧!”

刘邦又让人斟酒。

这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但愿能长久陶醉于这样的胜利美酒。

“洛阳实在是个好地方,帝都应该如此。”

刘邦对洛阳这个城市由衷喜欢,不但食物可口,而且美女如云。在汾河河边酿造的酒,比起刘邦故乡沛的乡下酒实在有天壤之别。他来到洛阳,品尝了真正的好酒。正在对洛阳赞不绝口时,他听到有人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不对!洛阳不是作为汉帝都的理想地方!”

往声音传来的方向转过头去时,刘邦蹙了一下眉头。他看到的是张良。张良平时甚少说话,刘邦一向对他所说的话都是洗耳恭听的。

“为什么呢?”刘邦有些不服,问道。

“周是从西方被赶至此,才在此地建都的。如陛下所知,在幽王为犬戎所杀后,由于他们无法再在关中居住,所以才逃到此地来……”张良道。

“可是殷都一开始就定在这个地方啊!”

“殷代的时候,国家还很小,洛阳可以作为小国首都,但国家变大后,非和周一样定都关中不可。周就是因为国家变小,所以才迁移到洛阳来。洛阳诚然为要害之地,但格局未免太小。此地面积只有数百里,而且土壤贫瘠,与之相较,关中不但沃野千里,更有巴、蜀为后援,并且一旦东方有事,随时可以利用渭水顺流而下。如此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地才适合作为我汉帝国的国都。”

张良说得有条有理。

“朕知道了,朕知道了。”刘邦搁下酒杯,频频颔首。

帝都于是决定西迁。新都准备在秦都咸阳附近建造——就是长安。前汉二百余年的首都就是如此诞生的。

正值人生黄金时代之人,好像都会变得天真烂漫。刚取得天下的这一年,刘邦过的正是天真烂漫的日子。

韩信也是如此。争夺天下之战进入最后阶段时,由于他的投入,刘邦因而得以战胜项羽。韩信想到这点就无限欣慰。当一个人变得天真烂漫时,就很容易失去警惕心,这也是一定的道理。

垓下之役后,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他对此倒是一点也不以为意。因为齐楚同级,算是平调,而且他的故乡淮阴隶属于楚,得以衣锦还乡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改封的理由是由于楚怀王无后嗣。

变得天真的他,竟然相信了刘邦这个托词。聪明如韩信者,这回可以说是思虑有欠周详。

实际上,刘邦的考量是,如此改封较适宜达到封锁韩信的目的。

——由于我的功劳,刘邦才能取得天下。

韩信如此认为,而刘邦的想法却是:

——韩信这个家伙到最后阶段才倒向我,之前一直还都是骑墙派,这分明是待价而沽的作为,实在可恶!

以为自己受到感激,事实却是被怀恨在心。韩信连这么单纯的道理都没有省悟到,这大概是由于巅峰时期的忘我心态使然吧。

韩信在前往册封的楚都下邳(江苏省徐州市之东边)途中,落脚故乡淮阴。

他在该地,叫来曾经对在饥饿边缘的他施舍食物达数十日之久的洗衣妇,赏以千金。之后,他又找来当时寄居其家一段时期的南昌亭长。韩信原本在这位亭长家中寄居数月之久,后来因为亭长之妻不再弄饭给他吃,所以才被逼离开这个地方。韩信只以百钱赏给这位亭长,说:“你是个小人,好事没有做到底。”

接着,他叫来那名曾经逼他钻过胯下、以屠宰为业的年轻人。被带到韩信面前的这名年轻人吓得浑身发抖,认为自己逃不过脑袋落地的命运。

“让你成为将校,任你为楚国中尉。”未料,韩信说的是这样的话。

然后,他对自己的部下说:“这个年轻人胆子蛮大的,我过去受辱于他。当时要杀掉他,对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我觉得杀这种无聊的人,只会玷污我的手,所以忍耐着受他侮辱。有大志的人必须如此,我就是当时能够忍耐,才有今天。”

这可说是非常痛快的报复方法。他不但达到报复目的,更对自己过去的行止做了一次辩白。

之后,韩信带领大批人马,意气洋洋地进入自己的领国。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_第三十章_巅峰时期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第三十章_巅峰时期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