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二十三章 郭待封不肯搭把手 王子安叫好玩斗鸡

大家以为李绩真的是快好了,可等集合完毕,才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这只是一次回光返照,不用李绩管,大家就都安静下来。李绩说话了:“我知道我今天躺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所以,我起来就是为了和大家告个别。”见众人都默不做声地低着头,有的已经开始哭了。李绩瞧着李弼,开始交代后事,“房、杜二人,辛劳一生,好不容易立了个门户,到头来因不肖子破产。这些子孙,以后就交给你了。我下葬以后,你就立刻操持家务,抚养孤幼。以后为人,要谨慎细心。家族之中,不管是谁,只要有志气不伦的恶人交游的,在家里就先把他杀了,然后上告皇帝。你给我穿上常服,把朝服放在我身边就好。

“用个露天的木车拉我去昭陵,先帝泉下有知,定能认出我来。埋葬所用的明器,只要五六个木马,随便用几个帐子、幔子,底下放十个木偶便算数了,其他的,一律不得陪葬。众妾如愿意留下来养孩子的,就让她们留下,不愿意的就放她们走。”

李绩把目光转向了众人,“以后,你们要善待弱小,如有违我言者,杀!”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十二月初三,大唐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绩薨,时年七十六岁。

因为皇帝不能给臣子送葬,所以下葬那天,李治跑到未央宫的宫楼上去,望着灵车大哭起来。李治为李绩的坟前起了阴山、铁山、乌德鞬山(蒙古于都斤山)形状的三座坟冢,彰表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李绩死后,各方的局势有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尤其是西南边境的吐蕃,开始蠢蠢欲动。

吐蕃发家史

一场因“搭把手”引发的动乱,名垂史册。

几年前,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中的龟兹闹起义,风海道总管苏海政领命前去征讨,他想了想,觉得曾经受封的兴昔亡可汗和继往绝可汗可以搭把手,帮助唐军顺利拿下叛贼。海政兄写了两封信,分别送给二位可汗,他不知道的是,这两位虽然都是同时被册封的可汗,却并不是朋友。

海政兄带着几千人马先来到了继往绝可汗这里。

见到苏海政,继往绝先进行了一下自我介绍,什么我姓阿史那,名曰步真,以后喊我可汗就好了之类的,全都表达了一遍。然后,他又表达了对大唐的憧憬和敬仰,友好地让苏海政吃好喝好,叙述了一下西域的局势。最后,他凑到苏海政跟前,神经兮兮地问:“大使可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吗?”

“我从一开始就觉得不对!”

步真忽然紧张起来,“弥射(兴昔亡)谋反,咱得杀了他!”

“弥射要谋反?”

“是的,弥射要谋反。”

“我这么少兵马,本就是要他援助,他如果闹腾起来,我们肯定死得连渣儿都不剩!”

“谁说不是呢……”

“我看这样,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如我们先斩后奏,把他弄死再说!”

苏海政轻轻松松被步真给忽悠住了,他伪造圣命,说要赐予弥射万段丝绸,让兴昔亡部落的酋长和领袖都来领奖。

随后,苏海政来了一场大屠杀,将弥射等人杀得一个不剩。弥射手底下的两个部落听说可汗死讯,大恐而逃,被苏海政与阿史那步真追击了百十里地,死了个干净利落。海政兄与步真联军回营,途经疏勒南,被恨他们恨得牙痒痒的月弓部落围堵。月弓部落的身后,是吐蕃的精锐之师。

他们是来当救兵的。

在这关键时刻,苏海政再次显现出了外交部一样的实力。他派使者前去和吐蕃谈判,答应将唐军所有的辎重留给吐蕃,只求吐蕃放他们走。吐蕃得了军资,见苏海政手底下人口也不多,便放了他们。而昔日归顺大唐的弥射部落,从此认定了弥射是被冤枉的,纷纷掉头,投奔了吐蕃。

咸亨元年(公元679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联合于阗攻陷龟兹城池。

几十万吐蕃大军围攻西域,唐朝无奈,宣布放弃安西四镇,退守陕西。同时,让薛仁贵立刻回朝,以其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以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总管征,由薛仁贵统领,将兵夺回西域。安排妥当后,薛仁贵开始行动。但有人对这种安排提出了质疑,他非常不满。

他叫郭待封(爱你的小待封),征高丽的时候和薛仁贵是平级的,现在,那个平头百姓出身的家伙竟然当了自己的领导。

郭待封不服,他需要发泄。

郭待封是不会当着别人的面发泄情绪的,他只会把愤怒发泄在战场上。可等人们明白什么叫“只会把愤怒发泄在战场上”的时候,大家的眼眶湿润了。军队进发至大非川(青海共和),薛仁贵命令部队在这个可攻可守的地方修建防御工事。他要求郭待封屯兵在此,而自己则放下辎重,率领轻骑奔袭。

在河口(青海玛多),薛仁贵与吐蕃军相遇,斩首无数。

趁着气势正旺,薛仁贵进军乌海(青海喀拉湖),军队得以暂时休整。

然而,游戏才刚刚开始。

薛仁贵给原地待命的郭待封写了一封信,让他赶紧把辎重运来。郭待封得令,拖沓着两万兵马,运着辎重,慢吞吞,以难产的速度行进着。薛仁贵完全没料到,郭待封竟然会因为不愿受自己管理而故意贻误军机。等前锋休整够了,肚子饿了一整天,薛仁贵才发现,辎重真的是来不了了。

也别来了!

那位曾经攻下安西四镇的论钦陵,已经率领二十万大军围上来了。

他们不图别的,杀死薛仁贵,胜过斩首十万级。可论钦陵首先发现的并不是百战百胜的薛仁贵,而是在后头病病怏怏行走的两万唐兵。他一声令下,二十万吐蕃兵对郭待封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郭待封到底还是见过场面的人,他支应了几下,眼见敌不过吐蕃,于是丢盔卸甲,抛弃辎重,落荒而逃。两万本来战斗力极强的唐兵,在郭待封的率领下,展开了一场逃亡运动。薛仁贵闻讯,立刻退守大非川,做好了防御工事。

只是,郭待封把辎重全弄丢了,他这几千精锐又能把吐蕃二十万大军怎么样呢?论钦陵笑了笑,清点了自己的人数,除了自己人,还有刚刚俘虏到的唐兵。然后,他又调来另一半部队,合众四十万,遮天蔽日地压向了大非川。

四十万大军对薛仁贵展开了疯狂的进攻。

血!

血流成河!

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唐朝精锐,因没有任何军资做后备,竟然被吐蕃杀得全军覆没。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薛仁贵与几位猛士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了郭待封这里。为了不至于被吐蕃全部杀死,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只能接受吐蕃送来的和约,垂头丧气地回朝去了。

大非川之战,是薛仁贵这一辈子唯一一场失败的战斗。

回朝后,他遭到的是百官的唾沫星子,就连太学生都参与到了指责他们的行列中来,唯有李治,一如既往地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有一个太学生上书骂李治:“赏是礼之基,罚是刑之本,赏可以让人用心工作,罚可以让人少犯错误,陛下现在干的事臣认为不实在。吐蕃本就不是什么劲敌,但薛仁贵、郭待封二人,奉命出征,不能拿下,也不能趁机反扑,败军之后,又不能转祸为福,还丢盔卸甲,脱身而走。好在政策英明,宽恕了他们罪过,可赏罚就是这么闹着玩儿的吗?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薛仁贵整天以为自己征高丽有功,可实际上他一点功劳都没有。他坐着就有赏赐,当官就靠贪渎,今日不杀了他,以后就管不了了!”

这位太学生,名叫魏元忠,他巴不得薛仁贵赶紧死。

魏元忠的上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司宪乐彦玮去西边领人,他给三位扣上枷锁,用囚车拉回了长安,境况十分凄惨。李治的日子也不好过,他虽然生气,但念在薛仁贵、郭待封都是有功之臣,不想听从文官的建议杀了他们。太学生魏元忠的上书,让李治背负上了不听谏言的名头,在当时可是很有思想压力的——尤其是在可以批评皇帝的年代,皇帝的思想压力更大。

那年头,任凭谁都能上书言事,公元664年,右相刘祥道在关内巡游,就收到过这样一份投诉书。

“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这封骈文类型的上书,是用来指责李治征讨高丽而写的。刘祥道看罢,没有义正词严地说莫论国是,也没有给上书者任何不屑的神情。他捏着那张纸,赞许地看着这个十四岁的小孩,长叹一声。

他随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王勃。”

“可有先贵?”

“祖父王通。”

“哦。”

刘祥道忽然很激动,他理了理思绪,将王勃的情况写成疏本,上表推荐了他。

海内存知己

王勃,字子安,隋末大儒王通之孙。

公元650年生人,六岁写诗,九岁诵书,十岁博览六经,十四岁受人推荐,十六岁科举中第,名动京城(但要比金正恩,还差点火候)。很快,一封邀请函送到了他的面前。竟是沛王李贤邀请王勃到沛王府当幕僚,王勃痛快地答应了。

李贤,字明允,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

公元654年生人,看书过目不忘,小时候尤其讨人喜欢,姿态端庄高雅,谈吐极有气质。李治爱在人面前夸奖李贤,他说:“贤曾读《论语》,读到‘贤贤易色’的时候,他摇头晃脑读了好几遍。”李治问:“你有病吗,读个书摇头晃脑?”李贤答曰:“这句话好啊,实在是好,因为好,我就十分愿意读这句话!”

贤贤易色,不是“李小贤变了脸”的意思,而是选老婆要看品德的意思。李贤钟爱此话,故而一读读了一整天。李治很喜欢李贤,所以就拿此事显摆。

李贤酷爱学习,却不是书呆子,常常和弟弟英王李显(公元656年生人,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一起玩耍。一直到了王勃应召进入沛王府,李贤、李显的兄弟关系越来越近,但李显和李贤本质有区别,李显这家伙大脑袋锃亮。

三人里头最大的就是王勃,二十岁的小伙子,领着十六岁和十四岁的两位王子玩耍,情况愈发难以控制。

因为英王和沛王非要斗鸡,还让王勃跟着写赞美诗。

百度hoho

李贤:贤贤易色!

李显:哥哥,我可以叫你贤贤么?

李贤:你的意思是说,我容易好色?

唐朝从来不淡定3·千夫莫挡武则天》_第二十三章_郭待封不肯搭把手_王子安叫好玩斗鸡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唐朝从来不淡定3·千夫莫挡武则天第二十三章_郭待封不肯搭把手_王子安叫好玩斗鸡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