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一章

第二节

到了晚上,皇帝觉得精神爽快了些,记起恭亲王那道折子,想好好作个批答。于是又到了书房,由丽妃在灯下伺候笔墨。

把恭亲王的折子重新看了一遍,想起儿时光景,皇帝触动了手足之情。

于是二十年来的往事,刹那间都奔赴心头,最难忘怀的是,每天四更时分,起身上学,奕訢爱玩贪睡,保母一遍遍地唤不醒,只要说一句:“四阿哥可要走了!”立刻就会把双眼睁得好大,慌慌张张地喊着:“四哥等我!四哥等我!”

于是纱灯数点,内监导引,由皇子所住的乾清宫东五所,入长康左门,穿越永巷,进日精门到乾清门东面的上书房。虽然各有授汉文的师傅,教满洲话的“谙达”,但只要一离了书案,两个人必定凑在一起,不管到那里都是形影不离的。

皇帝记得自己十四岁那年,正式开始习骑射,就在东六宫西面的东一长街试马。十三岁的奕訢,第一次被抱上鞍子,吓得大叫,可是没有几天工夫,就已控御自如,骑得比谁都好。从那时候起始,奕訢才具展露,一步一步地赶上来了!

“唉!”皇帝轻喟着,浮起一种莫名的惆怅,喃喃念道:“青灯有味,儿时不再!”一面自语,一面取支玉管朱笔,信手乱涂着。

丽妃从皇帝肩头望去,只见画的是两个人,一个持枪,一个用刀,正在厮杀,便即问道:“皇上画的是谁啊?”

“一个是我,一个是老六。”

丽妃一颗心猛然往下一沉,手脚都有些发冷,皇上与六爷兄弟不和,她是知道的,但何至于如仇人般刀枪相见,要拚个死活呢?

“这话有十四、五年了!”皇帝画着又说:“是老六玩儿出来的花样,让内务府给打了一把好刀,一支好枪,我跟他两个人琢磨出来好些个新招式。有一天让老爷子瞧见了,高兴得很,给刀枪都赐了名字,刀叫‘宝锷宣威’。”

丽妃舒了口气,无端惊疑,自觉好笑,“枪呢?叫什么名字?”她又问。

“枪叫‘棣华协力’。”皇帝转脸来问:“你可懂得这四个字?”

丽妃娇媚地笑着,“我那儿懂呀?正等着皇上讲给我听呢!”

“这就是说弟兄要同心协力,上阵打仗,才可保必胜。”

“本来就应该这样儿嘛!”

“连你都知道,”皇帝冷笑一声,“哼!老六偏偏就不知道!去年八月初,我叫他出面议和,无非担个名儿,好把局势缓一缓,腾出工夫来调兵遣将,谁知道他只听他老丈人桂良的话,真的跟洋人打上了交道了!我真不懂他其心何居?”

静静听着的丽妃,笑容渐敛,不敢赞一词。因为皇后一再告诫过她,皇帝说到什么有关系的话,只准听,不准说,更不可胡乱附和或者出什么主意,这是祖宗的家法。柔弱的丽妃,就是没有皇后的提示,她也是不敢违犯的。

发了一顿牢骚的皇帝,心里觉得痛快了些,站起身来,踱了数步,重新回到御座,对着恭王的奏折,拈毫构思。

他已打定了主意,决计不要恭亲王到行在来。但是,他不愿意批几个字就了事,心想着该好好写一段冠冕堂皇,情文并胜的话,一则好堵住朝野悠悠之口,再则也让“老六”领略领略他的文采,他自知此刻能胜过他这个弟弟的,怕就只有这一点了!

“这是刚沏的。”丽妃把用一只康熙五彩盖碗盛着的新茶,捧到御前,“昨儿个湖南进的君山茶。皇上尝尝!”

“嗯。”皇帝自己用碗盖,慢慢把浮着的茶叶,滤到一边,望着淡淡的茶氛出了一会神,忽然转脸喊了声:“莲莲!”

“莲莲”是丽妃的小名。她刚走向门前,要传小太监去预备点心,听得皇帝呼唤,赶紧答应一声:“莲莲在!”

“你说,”皇帝等她走到御书案前,指着奏折这样问她:“老六要到热河来看我的病,我应该怎么跟他说?”“这……,”丽妃陪笑道:“该皇上自己拿主意。我不敢说。”

皇帝知道宫中曾经诫饬妃嫔,不得与闻政务,所以点点头说:“不要紧,是我问你的,你说好了。皇后知道了也不会责备你。”

这一说,丽妃不能不遵旨。她想了一会答道:“皇上看待六爷,原跟亲兄弟一个样,只怕六爷来了,谈起从前,不免伤心,那就对圣体大不相宜了。如果六爷体谅皇上的心,还是在京城里好好办事,替皇上分忧,不来的好。反正秋凉总得回銮,也不过一转眼的工夫!”

一番婉转陈奏,赢得龙颜大悦,连连轻击书案,学着三国戏中刘备的科白笑道;“嗯,嗯,正合孤意!”

看见皇帝得意忘形的神情,丽妃抽出袖中那方五福捧寿花样的粉红色手绢,握在嘴上,轻声笑了。

于是皇帝欣然抽毫,略一沉吟,用他那笔在《麻姑仙坛记》上下过功夫的颜字,在恭亲王的折子后面,振笔疾书:“朕与恭亲王自去秋别后,倏经半截有余,时思握手面谈,稍慰仅念。惟朕近日身体违和,咳嗽未止,红痰尚有时而见,总宜静摄,庶期火不上炎。朕与汝棣萼情联,见面时回思往事,岂能无感于怀?实与病体未宜!况诸事妥协,尚无面谕之处,统俟今岁回銮后,再行详细面陈。着不必赴行在!”

写到这里,加“特谕”二字,便成结束。忽然想起奏折内还有“夹片”,检起一看,果然。

奏折内别叙一事,另纸书写,称为“夹片”。恭亲王折内,另附一片,是说留京办事的军机大臣文祥,亦奏谓赴行在面请圣安。此人出身“满洲八大贵族”之一的瓜尔佳氏,能文能武,有见识,有才干,留守在京,任劳任怨,极其得力,皇帝原想也慰勉他一番,但恨他是恭亲王一党,而且这半天也劳累了,懒得再费心思,所以草草又写一笔:“文祥亦不必前来。特谕!”

写完重看一遍,自觉相当恳切,一时不能回銮的苦衷,应可邀得在京大小臣工的谅解。

至于恭亲王心里作何想法?那就不去管他了!

这一夜,皇帝就由丽妃侍寝。如果在京城禁宫内,睡到寅卯之间,即须起身,传过早膳,到天亮辰时,召见军机,裁决庶政。政巡狩在外,办事程序,不妨变通。而且皇帝痼疾缠绵,必须当心保养,所以总要到天明以后,太监方敢“请驾”。

从去年八月驾到热河避暑山庄以后,这种情形,由来已非一日,但懿贵妃对于皇帝这一天的起居,特别注意,实际上她无时不在侦伺皇帝的动静,这份差使,由她的太监安德海担任。

这个被上上下下唤做“小安子”的安德海,是直隶南皮人,生成兔儿脸,水蛇腰,柔媚得象京城里应召侍坐的小旦,同时又生成一张善于学舌的鹦鹉嘴,一颗狡诈多疑的狐狸心,对于刺探他人的隐私,特具本领,因此深得懿贵妃的宠信。在禁城内,懿贵妃装西六宫”的储多宫,照规矩有十四名太监执役,其中带头的两名“八品侍监”,名为“首领”,小安子以首领之一,独为懿贵妃的心腹。

前一天晚上,小安子就把丽妃在御书房伺候笔墨的消息,在懿贵妃面前渲染了一番。但一到起更,宫门深锁,消息中断。已两年未承雨露的懿贵妃,看着丽妃的那方粉红手绢,妒恨交加,几乎一夜不能安枕。所以一早起身,等小安子来请安时,她第一句话就是:“去瞧瞧去!”

到那里“去”?“瞧”什么?小安子自然知道。答应一声,匆匆而去。等打听回来,懿贵妃正进早膳,他帮着照料完了膳桌,悄悄靠后一站,什么话也不说,倒象是受了什么好大的委屈似地。

“怎么啦?你!”懿贵妃微偏着脸问。

“奴才在替主子生气。”

“替我?”懿贵妃没有再说什么,只拿手里的金镶牙筷,指着膳食上的一碟包子说:“这个,你拿下去吃吧!”

小安子跪下来谢了赏,双手捧着那碟包子,倒退数步,然后转身走了出去。

懿贵妃慢慢用完早膳,喝了茶,照例要到廊上庭前去“绕弯儿”。一绕绕到后园,只见紫白丁香,烂漫可爱,桃花灼灼,灿若云霞,白石花坛上的几本名种牡丹,将到盛开,尤其娇艳。她深深惊异,三日未到,不想花事已如此热闹了。

花儿热闹,人儿悄悄,满眼芳菲,陡然挑动了寂寞春心,二十七岁的懿贵妃,忽然想起两句不知何时记下,也不知何人所作的词,轻轻念道:“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念了一遍又一遍,叹口气懒懒地移动脚步,回身一瞥,恰好看见小安子在回廊上出现,知道他有话要说,便站住了等他。

“奴才刚打前边来。皇上刚刚才传漱口水!”小安子躬身低声,秘密报告。

“这么晚才起来吗?”

“听‘坐更’的人告诉奴才,皇上到三更天才歇下。叽叽咕咕,絮絮叨叨,跟丽妃整聊了半夜。”

“喔!”懿贵妃装得不在意地问,“那儿来这么多话聊呀?”

“谁知道呢?据说,就听见丽妃小声儿的笑个没完!”

懿贵妃脸上顿时变了颜色,但她不愿让小安子看到,微微冷笑一声,走得远远的,对花悄立,不言不语。

“皇上也是!”小安子跟过来,在她身后以略带埋怨的语气说,“怎么不爱惜自己的身子呢!”

不错!懿贵妃在心里想,这是句很冠冕正大的话,到那里都能说的。于是,她从容地转过身来,一面走,一面问:“什么时候了?”

跟在后面的小安子,赶紧从荷包里掏出一只打簧金表来,只见短针和长针,指在外国字的八和三上,便朗声答道:“辰正一刻。”

“哎哟!可稍微晚了一点儿!”

这是说到中宫问安的时刻晚了些。她昨天下午就要见皇后有所陈诉了,因为皇后午睡未醒,不便惊扰。这时决定乘问安的机会要狠狠告丽妃一状。所以特为把那方粉红手绢带着,好作为证据。就这时,又有个太监来密报,说皇帝起身不久,吐了两口血。这是常有的事,但恰好说与皇后。

皇后比懿贵妃还小两岁,圆圆的脸,永远是一团喜气,秉性宽厚和平,颇得皇帝的敬重,更得妃嫔、太监和宫女的爱戴。因此,就是精明强干的懿贵妃也不得不忌惮她几分。但是比起丽妃、婉嫔、祺嫔、玫嫔、容贵人她们,懿贵妃已是非常骄恣的了。就象皇后每天梳洗,妃嫔都应该到中宫伺候,唯有懿贵妃不到。皇后也曲予优容,甚至当皇帝知悉其事,作不以为然的表示时,皇后还庇护着,说是懿贵妃要照看阿哥,所以免她循例伺候。

也因为如此,懿贵妃在忌惮以外,还对皇后存着敬爱之意,同时她也深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要打击宫内何人,就必须利用皇后统摄六宫的权威。所以在敬爱以外,又还用了些笼络的权术。

一到中宫,只见其他妃嫔,包括丽妃在内,都已先在。这时懿贵妃才发觉自己失策了,应该早些来,无论如何要在丽妃之前,这样,等丽妃迟到,立刻就可以借题发挥,甚至以次于皇后的贵妃地位,放下脸来申饬她几句。岂不可以好好出口恶气?

她心里这样想着,表面上声色不动,给皇后请了安,又跟所有的妃嫔见了礼。转过脸向坐在炕上的皇后悄悄说道:“我有样重要东西,要请皇后过目。”

“喔,是什么?”

懿贵妃故意毫无表情地呆了一会才说:“也不忙。等皇后什么时候闲着,我再跟皇后回话。”

皇后极老实,但也极聪明,若是别人如此说法,她一定信以为真,暂且丢下不管,而懿贵妃就不同了,深知她沉着厉害,说话行事,常有深意,这时必有极要紧的话,只可私下密谈。

因此,皇后慢慢抬眼,把丽妃以下的几个人,目视招呼遍了,才亲切地说:“你们都散了吧!”

于是妃嫔们依序跪安,退出中宫,各有本人名下的太监、宫女们簇拥着离去。宫规整肃,顿时声息不闻,朝阳影里,只有廊上挂着的一笼画眉、一架鹦鹉,偶尔发出“扑扑”地搧翅膀的声音。

懿贵妃有些踌躇,怕她所说的话,会让侍立在外面的太监听见,辗转传入丽妃耳中。因此顾盼之间,欲语还休。皇后猜出她的心意,便从炕上下地,说一声:“跟我来吧!”

“是!”懿贵妃机警,随手拿起摆在炕几上的,皇后的镶着翡翠嘴子的湘妃竹烟袋——这样,皇后贴身的宫女便知道用不着随伺,望而却步了。

进入寝宫,皇后盘腿坐在南炕上首,指着下首说道:“你也坐下吧!”

懿贵妃请个安谢了恩,半侧着身子坐着,从袖子里掏出那方粉红手绢,放在炕几上。

“谁的?”皇后拈起手绢一角,抖开来看了看上面的花样,“好眼熟啊!”

“丽妃的。”

“喔!”皇后笑一笑,把手绢撂回原处。

这一笑,颇有些皮里阳秋的意味,懿贵妃暗生警惕,千万不能让皇后存下一个印象,以为是跟丽妃吃醋。她的思路极快,一转念之间,措词便大不相同了。

“是我昨儿下午,在烟波致爽殿东暖阁捡的。这原算不了什么,不过,”懿贵妃皱一皱眉说,“为了皇上的病,外面的风言风语,已经够烦人的了,再要让他们瞧见这个,不知道又嚼什么舌头?”

“是呀!皇上有时候在那儿‘叫起’,召见臣工的地方,丽妃怎么这么不检点呢!”

“这也怨不得丽妃,她年轻不懂事,胆儿又小,脾气又好,皇上说什么,她还能不依吗?”

皇后默然,慢慢地拿起烟袋,懿贵妃抢着替她装了一袋烟,又取根纸煤儿,就着蟹壳黄的宣德香炉中引火点了烟,静候皇后说话。

皇后心地忠厚,抽着烟心里在想,谁说懿贵妃把丽妃视作眼中钉?看她此刻,竟是颇为回护丽妃。只是外面若有关于宫闱的风言风语,自己位居中宫,倒不能不打听打听。

于是皇后问道:“外面有些什么风言风语啊?”

“皇后还不知道吗?”懿贵妃故作惊讶地。

“没有谁跟我说过。”

“那必是他们怕皇后听了生气。”

“那一朝、那一代没有风言风语?”皇后从容说道,“外面说得对,咱们要听他们的,说得不对,笑一笑不理他们,不就完了吗?”

“皇后可真是好德量!叫我,听了就忍不住生气。”

“倒是些什么话啊?”

“话多着呢!”懿贵妃似有不知从何说起之苦,迟疑了半晌才笼统说了一句:“反正都说皇上不爱惜自己身子。”

“噢!原来是这些个话?那也不是一天才有的。”

看到皇后爽然若失,不以为意的神情,懿贵妃相当失望。看样子,是非说一两句有棱角的话,不能把她的气性挑起来。于是她故意装出想说不敢说的神气,要引逗皇后先来问她。

皇后果然中计,看着她说:“你好象还有句话不肯说似地?”

“我……,”懿贵妃低首敛眉,“有句话传给皇后听,怕皇后真的要生气。”

“不要紧!你说好了。”

“外面很有些人这么说,说皇后的脾气太好了,由着皇上的性儿,糟踏自己的身子。倘或象当年孝和太后那样,皇上的病,不会弄成今天这个地步。”

孝和太后是先帝宣宗的继母,秉性严毅,后妃畏惮,以她来相提作比,显然是说皇后统摄六宫,失于姑息,以致无形中纵容了皇帝,溺于声色,渐致沉疴。这分咎戾,如何担当得起?

皇后终于动容了!惊多于怒,而皆归于忧急不安,问计于懿贵妃说:“外面这些话,对我是稍微苛刻了一点儿,可也实在是好话,你看,该怎么办呢?”

“自然是请皇后,多劝劝皇上。”

“嗐!”皇后重重叹口气,“劝得还不够吗?你说你的,他当面敷衍,一转背全忘了。

你说有什么办法?”

“办法自然有。只怕皇后驭下宽厚,不肯那么做!”

皇后复又沉默,她懂得她的话,但要她以中宫的权威,制抑妃嫔的承幸,照她的性格来说,也实在是件不容易办到的事。

慈禧全传·慈禧前传》_第一章_第二节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慈禧全传·慈禧前传第一章_第二节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