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训练思维能力,使人的思维变得平静,人们早在3000年前已经开始练习冥想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冥想来源于佛教与印度教的精神训练。东方哲学告诉我们,人类苦难的源泉是我们自动的、条件性的思维(这个概念跟认知理论中的术语“自动思维”非常相似)。世上原本没有本质上坏的事,只有被认为是坏事的事和当作坏事对待的事。通过冥想训练,人们就有可能回过头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自动思维”和缺少判断的反应模式。有规律的冥想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自动思维模式而免于深受该模式的困扰。根据东方人的观点,冥想是从自己想象出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实现自由状态的一种好办法。(数个世纪下来,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也已经练习出了一套冥想模式。)
冥想是如何帮助实现自由的呢?一句话,依靠意识的扩展。意识可以定义为,一种人们可以在自己内心深处体验到的纯粹的、非条件性的觉知状态。它存在于各种条件性的思考与情感反应之下或之前。虽然这些非条件性的意识有时是可为人觉察的,但大多数时间里,它会被构成一般日常生活经历的心理交谈及情绪反应所遮蔽。只有在人们平静下来,仅能观察此时此刻的内心经历,而不求作出评判、不求尝试做别的事情时,这种隐藏在思想与情感之下的整理好的意识才会重新出现。
当人们体验这种非条件性的意识状态时,就只剩一种深深的平静感。伴随着这种内心的平静,会生发出其他非条件性的状态,例如,非条件性的爱、智慧、内省及愉快。就其本身而言,这种内部的平静状态并不是人为所要发展的部分,因为它是人生来具有,深藏在人心中的。人们只要保持足够长的时间的平静,它就会出现。冥想练习是实现这种平静的最直接的一种方法。
冥想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拓展意识,使其比恐惧的思想或情感反应更强烈。只要意识比恐惧更强烈,人们就可以跳出恐惧,不再受其支配,还可以在头脑中置身其外,只是超然地旁观它。我们通常依靠一些内部状态来判断一个人,这些状态比那些为恐惧所限制的部分更强烈。
随着人不断地冥想和意识范围的扩展,使得在目前的基础上对构成经验的意识流与情感流进行观察变得更容易一些。人们沉迷其中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人们也许会认为增强自身观察内在思想及情感的能力似乎会造成与自身的疏离,而不是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正好相反,正是灵活的思想与条件性的情绪模式将人们从自我中心解放了出来,引导个人远离深度的内在自我,进入一种被称为“心灵旅程”或“个人舞台”的地方。练习冥想就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自我整合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随着个人意识的加深及范围的扩大,人们开始更多地与自己交流。灵活的思维与情感仍旧存在,但它们对个人的影响却不再那么强烈。因为人们不会再或很少再会陷入焦虑、担忧、气愤、内疚、羞愧、悲伤等不良状态中,所以个人将可以真正自由地享受生活。而且还可以轻松地面对自身的反应,允许它贯穿生活的始终,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内心意识就会变得非常广阔,足以观察每一种忧虑:如果它是合理的,则可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是不合理的,则不必再考虑这种担忧。那人们对自己思考的内容及经历的内容有更多选择。人们并不会被头脑中无限的灵活思维与情感的奔涌所打散。尽管这些思想与情感依然存在,但是人们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意识变得如此广阔以至于更容易见证和接受这些思想和感觉,而不是被它们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