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最初以“超觉静坐”的形式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流行。在超觉静坐时,教师采用一种梵文咒语,如“Om Shanti”或者“SoHum”,然后要求被试者端坐在一个安静地方重复这种声音,精力必须非常集中(但是不能强迫自己)于这个词或者声音,其间要能保证不被任何外在事物分心。
在20世纪70年代,Herbert Benson进行了关于“超觉静坐”的研究,并发表在他著名的著作《放松反应》(The Relaxation Response )中。Benson开发了自己的冥想程序,其中包括在每次呼吸时都在心里默念一次“一”这个字。他证实了有关冥想对人生理上的影响:
◎心律降低
◎血压降低
◎耗氧量降低
◎新陈代谢比率下降
◎血液中乳酸的降低(伴随着焦虑的降低)
◎前臂血流量上升,手的温度也上升
◎皮肤电阻增加(与深度的放松相联系)
◎大脑α波活动的增强(也与放松相联系)
Benson认为冥想的积极效果并不仅仅是在“超觉静坐”中表现出来,而且并没有必要给每个人一种咒语。他发明的“一字呼吸法”取得了同传统的“超觉静坐”一样的效果。他把由冥想引导的深层次的心理放松视作“放松反应”。
自Benson的研究开始,有相当多的研究都关注于冥想所建立的长期效果。据说它具有改变个性品质、行为以及态度的效果。如果有患焦虑症的患者,冥想可以打破既成的心理模式,帮助患者重建思想。(有规律的冥想训练在重复性的心理模型上的效果甚至会优于其他直接作用于减轻肌肉紧张度的渐进的肌肉放松训练。)
人们已经反复利用冥想来减轻焦虑与担忧。一般地说,如果每天都做冥想训练,那么镇定剂或者其他药物的剂量就可以减少。其他更多的益处包括:
◎更敏锐的警觉性
◎能量水平及生命力的增加
◎自我批评的减少
◎客观性的增加(非评价性地观察情境的能力)
◎对酒精类、精神类及处方药物的依赖的降低
◎对情绪的可容纳性增加
◎自尊与个性感
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乔恩·卡巴金·辛(Jon KabatZinn)做了“冥想”方面的研究,研究一种压力管理的方法。卡巴金·辛使用了一种名为“正念”的促进方法,并发展出一整套名为“正念减压法”的有关压力管理程序(MBSR),如今在遍及美国的各大高校及诊所均有传授该程序的课程。(“正念”这个术语涉及各种形式冥想的基础:平静地旁观,不予判断,完全接纳自己的内心体验。一些人比较偏爱这个词汇,因为它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概念,超越了东方“冥想”概念的范畴。)卡巴金·辛的两本畅销书《充满灾难的生活》(Full Catastrophe Living )及《既来之,则安之》(Wherever You Go,There You Are )对将冥想或正念练习引入主流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来,正像Zindel Segal、Mark Williams及John Teasdale在《针对抑郁的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中所指出的那样,冥想练习已经在使那些经历过三次或更多次抑郁的人不再复发中显示出了作用。除药物以外,它是一种有助于防止抑郁症复发的方法。目前,很多内科医生及心理治疗医生都将冥想与正念练习作为一种处理大范围生理与心理问题的辅助治疗方案。简言之,冥想思想练习对于促使心理的冷静还是一种很有效的技巧,尽管它源于一种精神传统,但却并不需要用任何特别的精神观点去练习冥想并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