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编者的话

梅子

中篇小说《寺内》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三日开始连载于《星岛晚报》,至同年三月二日刊完。十多年后,作者将它与其他十三篇精选作品,交台湾幼狮文化公司期刊部,于一九七七年一月出版单行本,《寺内》成了命名篇。出版者在书前(关于作者)的简介里,赞美书中“每一篇都有新颖的题材与独特的表现方式,风格别具,创新意图显明,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作品”,慧眼洞察了此书的非凡价值。集子里的十四篇杰作,此后不少屡进作者自选集,有些更入选各地的文学选粹、辞典、精读文库或语文、文学教材。

作家本人说过:“我写过一些不是诗的诗”,“我喜欢将想象力当作跳板跳入另一个思维空间去寻找影子和足迹,用不是诗的诗重编故事,使黑白变成彩色”。又云:“诗体小说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小说,我写《寺内》用小说的形式写诗。”细阅本书,读者当会具体欣赏到作家艺术创造的苦心孤诣,以及香港现代小说已然达致的美妙境界。为了让内地热爱文学的读者更方便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作者商定重新出版这部经典作品集。

这次新版的中、短篇集《寺内》,篇目、分辑和排序,悉照台湾幼狮文化公司期刊部一九七七年一月初版本,但作品正文却尽可能优选作者后来的修订本。这些字数参差的修订并非同时进行和完成,而是各篇每次在不同场合再现时,作者分别亲为之。编者这样做,出于以下两点考虑:我国现代卓有成就的作家无不珍视自己的心血结晶,认为“精益求精,力求更好”责无旁贷,刘先生也没有例外,趁《寺内》再版,我们应彰显他这一精神;作家笔耕不辍、创意泉涌,在追求真美善过程中也时见若有神助,为给矢志“继承前贤、光大文学”的后秀提供创作借镜和研究资料,趁《寺内》再版,我们应贯彻这一初衷。而在甄定文本之际,由于主客观原因引致的缺失,尚望各方不吝指教,先此敬申由衷谢忱。至于台湾幼狮一九七七年一月初版本,拟另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付梓的多卷本《刘以鬯文集》中。

除此之外,编者还改正了一些手民之误,并增加必要的注释及作者手迹照、相片,在小说正文后附录四篇评论的全文或节录。其中有些评论的相关作品引文可能摘自台湾幼狮初版本,在目下这个本子里经作者删去了或改写了,有兴趣比照阅读、探讨得失的读者,敬请参见上述多卷本《刘以鬯文集》。关于《寺内》的评论探讨文章,多年来散见各种报刊,尚待有心人细加搜编成册。编者仅将此著问世起十三年间已见及的部分评研心得列此,如果有人告诉我:举隅存例有助于读者的深入阅读和欣赏,并继续鼓励更多的钻研者,那么,我的回答会是:有什么比这更教人欣慰莫名呢!

二〇一五年二月十二日初稿

二〇一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定稿于香港

寺内》_编者的话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寺内编者的话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