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九章 艰苦中的奋斗

改善群众生活

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主席博古一到志丹,就深人群众和当地干部之中,了解到山大沟深的志丹县交通不便,食盐、布匹、火柴等生活用品十分奇缺。比如,吃盐要冒着遭遇土匪劫掠的风险,去宁夏驮盐;而布匹和棉花更缺,一块棉被几个人盖,一件衣服谁出门谁穿。大多数人一年四季穿羊皮,冬天,羊毛朝里穿,天热了羊毛向外穿。过去县城里有逢五逢十的集市,由于多种原因消亡了。县城里没有一家能去白区进货的商店,而白区的商人又因为封锁不能进入苏区贸易。根据这些情况,在1936年7月8日,以博古名义发出布告,责成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设立营业部,进行布匹、食盐等生活用品的调运和批发,供给各个合作社,改善群众生活。

1936年7月13日的《红色中华》报上,也刊登了题为“苏维埃极力改善志丹群众生活”的具体办法。

苏维埃政府为着改善志丹县群众生活,使广大工农群众以自己的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充分换得日常的必用品,所以特号召广大群众进行下列工作,以解决困难。

一、在志丹市(原保安县城)恢复从前逢五、逢十的市集,并由苏维埃政府帮助设立消费合作社与志丹市机关消费合作社,经常出卖食盐、布匹等日用品,每天都有卖。

二、各区政府立即帮助群众设立区消费合作社,分销食盐布匹,大批供给群众。

三、国家银行西北分行设立营业部,批发食盐布匹等大宗货物,以供各个合作社。

四、粮食部设立粮食调济局农业品收买处,凡工农群众要出卖的土产品——粮食、豆、羊毛、羊皮等,都可随时拿到市面来出卖,如卖不出的由收买处一并收买。

五、凡买卖货物都要使用苏维埃政府发行之票币,严禁“白票”在市面流行。

志丹城集市恢复后,有的商人从延安运进少量商品进行试探,慢慢地来的商人多了,货物量也增加了。银行营业部就用苏区的出产品,与商人换得白区的布匹等日用必需品,以“配给制”的办法分给机关工作人员。对群众则限量平价出售(如每人只许买20支纱宽面布7尺,可做一件上衣的材料)。另外,政府组织运输队,到西征前线的庆阳一带驮运物资,进一步丰富了生活必需品种类,群众的生活所需困难得到了缓解。

为了推动苏区贸易流通,苏维埃国家银行印钞所在志丹城北二里路的沙道子村,用道林纸印刷“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钞票,面值为一元和二元,票面设计了“拿起武器,要求抗日”的图案,还配以拉丁化新文字“为民主共和国而斗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这些货币,在金融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可以说是政治性很明确的“抗币”。

北方比南方冷,冬雪季节的志丹更冷,西北银行行长林伯渠衣着单薄,住处没有门帘,冻得连手都伸不展,却把仅有的门帘等御寒用品批给了印钞所的同志。当时的中央机关生活很困难,一条毛巾或一支牙膏都算得上是奢侈品。

由于供给的人员增多,财政收入减少,不得不依靠发票子维持机关部队的最低需要。到国家银行离开志丹的时候,发行的货币(包括收回陕甘晋银行的票币)约有90万元,物价飞涨,纸币贬值,初到志丹时一元钱可以买一只羊,离开志丹时一元钱只能买到一副羊下水。尤其是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形成了抗战统一战线,苏区既可以用“苏币”,也可以使用国民党的“法币”。当东北军让出了延安、甘泉、合水、庆阳四县后,国家银行为了一到延安就能继续工作,在1936年12月31日连夜结好账务,整好东西,1937年1月1日早晨离开志丹,两天就到达了延安城。

由于“苏币”和“法币”兑换差别是6比1,为了不让持有“苏币”的群众受损失,银行营业部采取用商品回收所发行的苏维埃纸币。专门派干部到志丹,用牲口驮着日常用品到乡下去收兑,从而减少了“苏币”贬值后给群众带来的损失。

斯诺来红都志丹采访的时候,几次看到毛泽东随意地走在街道上,和当地群众交谈。虽然,毛泽东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是喜欢在傍晚时分到城外、河边去,在散步中思考问题,经常和遇到的农民交谈,察访老百姓的冷暖,倾听民间对革命的看法和建议。

不久,毛泽东注意到了小院对面50多米的水井,经常站着一长溜排队打水的人,走过去一问,才知道这口水井是北宋驻守的官兵打成的,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老百姓都叫它“官井”。水质甘冽清甜,用官井的水做豆腐白嫩好吃,烧开的水放上几天都没有沉淀。但是由于中央机关的到来,人多吃水多,官井的水供不上了,排队在后面的人只能打上来半桶混浊的水。

毛泽东看到此情此景,对大家说:“这样的水,吃了要生病,要想办法解决啊。”

等待打水的当地人黄银匠说:“可能这个井的水眼被泥窒了,掏一掏大概水就旺了。”

毛泽东用手抚着黄银匠的肩膀:“你是当地人,了解这口井,我请你负责组织大家,把井掏一掏。好吗?能不能多安几个辘轳?打水就不用排长队了。”

得到毛主席的信任,黄银匠很荣幸。第二天就联络了一些群众和机关里的干部开始掏井。毛泽东中午看见了,也过来帮着绞辘轳,大家十分振奋,干劲更大。经过两三天的忙碌,从井里掏上来十几筐泥沙,向井下深挖了七八尺,给井底铺了一层小石子。果然井水就旺了。黄银匠又请来木工师父,就近取材,做了三个辘轳安在井上,从此四个辘轳同时打水,人们担水再不用排队了。

有一次,毛泽东和警卫员走到城外散步。正是秋天,原野一片金黄。有农民在唱民歌,是歌颂刘志丹的信天游,就站下来认真地听。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当红军的哥哥跟的是刘志丹。

……

毛泽东停了脚步,神情凝重地听完歌,问贺清华还有哪些歌颂刘志丹的歌?贺清华想了想,随口唱了《歌唱刘志丹》:

日头上来红艳艳,

南梁来了刘志丹。

老刘练兵又宣传,

要把世事颠倒颠。

民歌饱含着百姓对群众领袖刘志丹的赞美和热爱,在刘志丹的家乡听这样的歌,让毛泽东思绪万千,对警卫员说:“刘志丹在群众中的影响很大,很得人心。”就朝着唱歌的庄稼地走,看见几个农民在挖洋芋,笑盈盈的对农民说:“你们的民歌很好听,要好好歌颂刘志丹同志,他很了不起。”提起刘志丹,农民们活跃起来。

“刘志丹和我们穷苦农民好关系,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分牛羊。穷人才过上了好光景。”

“刘志丹爱穷人,没架子,走到哪里都和群众打成一片。我们都叫他老刘。”

“好人不寿长。刘志丹牺牲得太早了……”

毛泽东长叹,说:“刘志丹是好同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爱护群众,和他的战友创建了西北苏区。他呀,把党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的精神是不会磨灭的,我们要世世代代歌唱他。”

就此,毛泽东和农民攀谈起来,当知道进步绅士陈定邦先生患重病时,马上沉静下来,对身边的贺清华说:“陈老先生是位拥护革命的进步绅士呀,对革命有贡献。”

贺清华问:“主席您每天那样忙,你怎么会知道陈老先生?”

毛泽东微微一笑,说:“你忘了?我们中央红军离开吴起镇,路过保安城,当地苏维埃政府和群众隆重迎接我们。记得,陈老先生是高个子,代表群众在欢迎大会上讲了话,很有文采啊。”。

贺清华拍拍自己的脑门,说:“对对对。听当地人说陈老先生是文拔贡,在社会上威望很高,还是刘志丹的老师。陕北苏区很多干部,比如马锡五、曹力如、王子宜、刘景范都是他的学生。”

“是的。我一到保安,机关的同志告诉我,中央机关居住的石窑院,有些窑洞是陈老先生家的,听说我们要来,就主动让了出来。”毛泽东望着远山,继续说:“红大二科的同志在他家的村子办学,陈老先生又把窑洞和房子让出来,真是觉悟很高哇。”

听毛主席和警卫员夸奖陈定邦老先生,几个老乡也七嘴八舌地讲起来。刘志丹太白镇夺抢时,陈老先生提供了枪支和骡马。刘志丹创建了南梁游击队之后,陈老先生几次给予经费上的援助,他家还是红军的秘密接待站。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陈老先生主动把土地和牛马分配给周围的穷人,一些穷人过去借陈家的钱、粮食,欠的地租,陈老先生全都免除了。

“哈呀,那数额可不小啊,老先生大气,说免了就免了。那时候,陈家的光景也不行了,自耕自种,还缺劳力,让我们心里过意不去。”一个拢羊肚子手巾的老汉深情地说:“有些群众驮了些粮食给陈家,陈老先生就生气了,硬是让驮回去,还给我们讲道理,说,人人有地种、家家有粮吃,天下太平了,才是好社会。现在刘志丹领导大家闹翻身,我要拥护,你们也要拥护,大家都要拥护,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

毛泽东认真的听老人说完,点头肯定,说:“刘志丹同志是群众的领袖,可惜在前线牺牲了。他的老师我们不能忘记。清华,明天你和景范县长联系一下,用我的生活补贴金,买些补品,代表我去看看陈老先生,好吗?”

贺清华急忙说:“主席,放心吧。我们一定把你的问候带给陈老先生。”

第二天,贺清华、保安县长刘景范及其他人员,带着毛泽东的嘱托和补品,步行到柳树坪,探望了陈定邦老先生。卧病不起的陈老先生听了来意,很感动,同时也表达了对毛主席的谢意。

第二年夏天,一个大雨滂沱的早晨,陈定邦老先生辞世而去,享年76岁。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_第九章_艰苦中的奋斗_改善群众生活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第九章_艰苦中的奋斗_改善群众生活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