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写在前面

公元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越南北部受到中国军队的十四路攻击。

一场正正规规的战争!

这场发生在中越边界亚热带丛林地的战争,紧紧沾住了那片殷红殷红的土地,沾住了那一群又一群血性汉子。一沾就是十个春秋。

终于,当全世界公用的时间表出现一九八九字样的时候,那块热土包括它身上的一切生灵,才重重喘了一口长气。

十年战争,震惊了十亿中国人;

十年战争,牵动了世界的神经;

十年战争,造就了一代天骄;

十年战争,留下了许许多多悲壮惨烈、罕见奇特、神秘荒诞的故事……

十年中,我和我的战友、我的同龄人一起,有幸踏进了那片热土,嗅到了那片硝烟,结识了那里的一切一切……在那血与火的生活中,我们用生命去探寻一个又一个战争的真谛;用爱与恨去体验一个又一个人生的故事;用血和泪去解释那里的一切;用一颗虔诚的心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生活和理想的目标。这期间,我整整花了十个三百六十五天,直到一九八八年底转业到地方工作,才对这段生活打了个句号。

生活可以打上句号,往事却无法“省略”。因为那里曾留下了我一段最美好的记忆。

或许因为我的好奇,或许因为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或许他们的经历不凡,从第一发炮弹的尘烟掀起时,我就开始留意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类成员——中越战俘。多少次的摆谈,多少次的探访,多少次的采录。他们的名字、他们那传奇的故事,都记在了我那厚厚的采访本上,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我写过战争中的许多人,赞美过那里的许多“闪光点”,然而,我却没有用一点点笔墨去染指那“最不可爱的人”。也许是没有勇气,也许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到一九八九年春天,我去看望一个战友时,才萌发了写写他们的念头。

我的那位战友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战俘。一九七九年三月五日至五月二十日,他在越南战俘营整整呆了七十六天。可他现在却是一个拥有近千名职工的工厂的“厂主”。谈及当厂长的奥秘,他送我一句戏语:“得力于当年当俘虏。”而且说得很认真。

俘虏——厂长,我真弄不懂其间有何必然联系。他说得非常轻松坦然:“当俘虏的经历使我懂得珍惜生命,珍惜荣誉,珍惜时间,珍惜生活中的一切一切……”

有道理。我接受了他的观点。

说来也巧,就在那天晚上,另一个战支在我家神侃时,也讲到同—个话题。他说,十年前,他当侦察兵那阵子曾亲手打死过一名越南战俘,那时自己年轻气盛,做事轻率简单,现在想来很不应该。他还说,一想到这件事他就感到不舒服。

他就在湖北宜昌市某教育单位工作。

去年,我去广西南宁出差,碰巧遇到一位从越南河内跑出来做生意的越南人。他告诉我,一九七九年,他在谅山被中国军队抓住,之后送进了战俘营,交换俘虏时他才回到了越南。

回越南后他就弃军经商跑上了生意。他把越南的紧俏货带到南宁,再从南宁背回中国货。不几年工夫,他象中国许多个体户一样,腰包也鼓了起来。他还告诉我,在南宁,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的家成了他跑生意的落脚点。这位朋友不是别人,就是当年他在战俘营的那位看守。他已从军队转业回到了南宁……

心中涌起的往事使我夜不能寐。经过痛苦的折磨之后,我毅然决定:拿起笔来,让那些埋藏在我日记里、记忆中的“特殊军人”走出生活,走向社会……因为那些故事太富有戏剧性了。

为了更好地表现他们的生活,我去请教先哲、去请教一本又一本有关人类战争的教科书,然而,却没有找到一份满意的答案。于是,我急功近利,翻开了大鹰所著的《志愿军战俘纪事》。

然而,我又失望了。因为我发现,中越战俘身上却很少有志愿军战俘的影子。虽然命运都把他们推上了那个“舞台”,可他们的遭遇、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观念却是那样的不同。或许是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改变了这一切。

既然历史不肯给参照系,我只好赤膊上阵了。我知道,凭我的笔力,凭我的那点墨水,要把这一重大课题交待好,是很难办到的。但我有一腔热情,有一颗实实在在的心。虽然从他们身上,我总结不出什么深奥的哲理,可真真实实地记录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活,作为一个战俘的生活,我还是能够做得到的。凭着这份狂妄和自信,我开始干起了这“活儿”!

大鹰在他的作品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美国人说:‘中国人最关心的是面子。他们不允许一个人为他的国家丢脸。’我不想评论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和谬误的成份。我想说,被俘实在说不上是什么丢面子。就象战争要流血和死人一样,战争也必然会有人被俘。俘虏的多少既不能说明战争的性质,也不能说明战争的胜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国盟军方面被纳粹德国俘虏了几百万人,其中有苏联军队的俘虏五百七十万。而被打败的是纳粹德国。盟军的俘虏中,有一个人后来当了法国总统,这就是访问过中国的密特朗总统,我们许多人曾举着鲜花迎接过他。他在纳粹集中营度过的黑暗的日子,既不失法国人民的荣誉,也不失他后来作为法国著名政治家的‘面子’。”

是的,既然有这么一场战争,有这么一段历史,有这么一段生活往事,为何不把它忠实地记录下来呢?!动笔伊始,我心里在这么想。

最后,我还想啰嗦儿句。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了历史,它的功过是非将会由历史去评说。作为这场战争中的“第二类”——俘虏的功过是非,亦不是这本小册子所能评判的,它的“归宿”依然是历史。

历史属于过去。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历史在告诉未来!

如果记述这场战争需要一部鸿篇巨制,那么,这篇报告文学所记述的最多只是一些零零星星的“花絮”。

作者

1989.10

中越战俘生活实录》_写在前面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中越战俘生活实录写在前面

书籍
上一章
1/74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