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三部 踏雪

二十、追忆血的岁月——抗联第六军女战士李敏采访记

在一位抗联史专家的帮助下,萨有幸采访了原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女战士李敏老人。在见面的时候,我忍不住打量这位在周保中将军身边的“小鬼”。东北抗日联军全盛时达到数万兵力,但能够在1945年杀回黑土地,血祭军旗的,不足千人,连两任司令官杨靖宇、赵尚志都先后战死沙场,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

李敏老人,1936年参加抗日联军时只有12岁,先后在第三路军第六军被服厂等部队工作,在抗联大部队陆续失败的情况下,与战友一起撤入苏联境内,编入抗联战士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苏军番号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于1945年随军杀回东北。她的丈夫陈雷,也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的神枪手和英雄人物。

当年残酷的战斗与岁月的剥蚀,使今天东北抗日联军的老战士已经十分寥落,但87岁的李老和我握手的动作却敏捷得令我吃惊,假如一起爬山,我未必是老人的对手。事实上,去年,老人曾为了重访当年战斗的密营,自己登上一千余米高的山峰,不用人扶助。

据其他抗联老战士提到,李敏当年就是以动作灵活著称的,否则,也不可能在锅盔山战斗中突出日军的重围。

只能说,愿老人健康、长寿。

访问老人,一方面是请老人谈谈抗联当年的战斗生活,另一方面,我在日本找到一批日军拍摄的,与抗联有关的老照片,也是请老人鉴别一下。

看得出来,这批老照片吸引了老人的注意力,她一页一页翻看,不时流露出激动的情绪。

原来,老人隶属于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这批照片中反映的宝清等地,正是第六军和第六军的友军第三军活动的区域,其中1938年秋季大讨伐的时候,虽然三军、六军主力西征,老人却正是在留守的部队!

也许因为这些因素,这批照片,让老人感到特别亲切吧。她指着照片中的密营告诉我们,那就是他们的营地,窗户下面的几根木头突出出来,他们当时把它叫作“木棱子”。我们推测其中一名牺牲的抗联军官,极似她的老上级,第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他们是一个村里面出来的(日军笔记中记为“第六师参谋长×海 ×”),而且回忆后来敌人把徐光海主任的头砍下来,后来挂到了县城里。李敏老人参加了那一次战斗,她称为1938年冬的锅盔山战斗。在那次战斗中,她回忆有三名男战士、四名女战士被日军俘虏(根据后来的记载,均被残酷杀害)。不过,这名牺牲的抗联军官应该不是徐光海,而是刘昌有排长,他在去夺敌人机枪时被击中倒地。

李敏是那次战斗中的幸存者,她从重围中突出去,好像只有13岁(也有材料认为14岁)。

李敏回忆,这一战短兵相接,抗联突围很艰难,敌人用刺刀,我们用枪托,因为抗联的捷克和俄国造步枪上大多没有刺刀,有一种扁的,刺冬装的敌人也扎不进去(他们还用过德国造的步枪,四种枪四种子弹,都不通用,以至于有的时候一个抗联战士背几杆枪,为的是能把所有子弹用上)。直到后来缴获了一些日本步枪,才有些刺刀,这个东西我们自己打制不了。

突围后,她靠抓老鼠吃活了下来,找到部队。她回忆后来曾重新回到锅盔山战地,在雪地中发现了徐主任的遗体,只有身体,没有头。于是,他们火葬了战友,继续前进。有些说法认为他们没有回到原来的战斗地点,这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包括八女投江的部分战士遗体,抗联部队后来都曾发现并收敛。

关于抗联的军装,她回忆抗联不但穿苏式军服,而且有晋衔条例,颇为正规。今天还有两名制作军服的抗联女兵在世。

上世纪30年代画报上的抗联画像,就是那样的服饰。

我们曾在一张日军照片上发现了一面抗联军旗,并认为是抗联第三军警卫团的团旗,李老看后辨认出来,这不是“警卫团”团旗,而是第三军“留守团”的团旗,1938年第三军第六军主力西征,留下一个“留守团”在姜立新指挥下在老根据地坚持抵抗斗争,就是这个部队。姜立新,赵尚志的警卫团长,老抗联叫他的外号“姜秃爪子”,表面上不雅,听的时候才明白何等亲切。估计留守人员都是警卫团这些人,只是旗子上的字是“留守团”,而不是“警卫团”。

李敏老人还回忆了当时子弹奇缺的情况下,抗日联军怎样侦察和袭击日军的汽车,夺取子弹的战斗。

时间不觉晚了,正要告辞的时候,进来一位老爷子,见了李敏就敬礼,是原来教导旅的,1941年(或1942年)伪满军反正后参加抗联,名叫路保国。现在住在湖北,已经不能说话和听了,但用笔还可以交谈。

老兵不死,抗联不死。

最漫长的抵抗》_第三部_踏雪_二十、追忆血的岁月——抗联第六军女战士李敏采访记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最漫长的抵抗第三部_踏雪_二十、追忆血的岁月——抗联第六军女战士李敏采访记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