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二十二章 北海大帝

“此地安歇的是克努特大帝,平生立下丰功伟绩,故为万世敬仰。”

——克努特大帝的墓志铭

“八字胡”斯韦恩有着两顶王冠,但于他而言,这两顶王冠的意义却是不同的。他让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即长子哈拉尔二世继承了丹麦国王的位置,次子克努特却被打发去管理尚未完全征服的英格兰,这可不是件值得羡慕的差事。但据说从克努特的长相来看,他的确很适合干这份差事。有关克努特大帝的最早记载中说他“身材魁梧,满头金发,眼睛明澈犀利”,但他铜红色的面庞上唯一的缺点就是鼻子长得不太好看,据说克努特的鼻子“长得很小,呈鹰钩状”。

但对于克努特来说,不幸的是英格兰人很反对丹麦的统治,只有丹麦区的人愿意承认他的统治者地位,国内其他民众根本不承认他。英格兰人可能对“八字胡”斯韦恩心怀畏惧,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应当继续效忠他的儿子。为显示将侵略者赶出去的决心,英格兰人派出了一个使团去迎接埃塞尔雷德回国。

过去长达35年的统治中,这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一点儿也不受民众的欢迎,最后落了个名誉扫地、狼狈不堪的境地,但在短短几个月内,他又东山再起了。从英格兰逃走后,埃塞尔雷德一直同妻子爱玛及他们的两个儿子住在诺曼底公爵“善良者”理查的宫殿中,理查是埃塞尔雷德的妹夫。然而英格兰人不是真的敞开怀抱欢迎埃塞尔雷德回国,在允许他回国之前,他们要埃塞尔雷德首先立誓不惩罚任何一个曾经支持过“八字胡”斯韦恩的人,还要保证以后他会听从大臣的建议,推行几项重要的改革。

埃塞尔雷德答应了英格兰人的要求,之后他带着一支由诺曼人和英格兰雇佣兵组成的军队渡过了英吉利海峡。此前克努特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为保证英格兰贵族忠于自己,他先从他们当中扣押了一部分人作为人质。但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克努特的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他们临时倒戈了。克努特看到自己已经取胜无望了,所以就逃到南部沿海桑威奇地区(Sandwich)的战船上去了。克努特在桑威奇做了短暂停留,其间残杀了之前扣押的人质,把他们扔在沙滩上,等着之前背叛自己的那些人去收尸。

对于埃塞尔雷德来说,他还没动一兵一卒就轻而易举重新得到了英格兰王国,这让他感到万分欣喜,也洗去了多年以来他所受到的屈辱。但可悲的是,好景并不长,埃塞尔雷德回国还不到一年,他的儿子“刚勇者”埃德蒙就造反了。“刚勇者”埃德蒙在丹麦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极力反对父亲控制丹麦区。

更糟糕的是克努特还没有放弃英格兰。当初遭到驱逐后,克努特径直逃到他哥哥的王宫中去了,哈拉尔二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自己的弟弟,还为他招募军队,让他再去征服英格兰。哈拉尔这样做与其说是出于兄弟情谊,还不如说是为了将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赶出自己的王国;但不管怎样,事实证明哈拉尔的做法起了作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克努特就有了一支由200艘战船组成的舰队,还募集了上万名士兵。

埃塞尔雷德刚刚重获王权就遇到克努特的入侵,这次入侵给这位年迈体衰的国王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埃塞尔雷德并没有亲自参与抗敌作战,而是把保家卫国的重任交给了他的儿子“刚勇者”埃德蒙及妹夫 “贪婪者”伊德里克·斯特雷奥纳(Eadric “the Grasper” Streona)。有了埃德蒙这样出色的领导者,英格兰人奋勇抗敌,在伦敦对敌人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埃德蒙也赢得了英格兰人的爱戴;最后,在几个月后埃塞尔雷德刚一退位,英格兰人便一致将埃德蒙选为新的国王,他便控制了这个残留的王国。

埃塞尔雷德活得足够长,又蒙受了最后一次羞辱。战争期间,他的妹夫伊德里克·斯特雷奥纳公然倒戈,背叛埃塞尔雷德去投奔克努特,从此伊德里克声名狼藉,为万世唾骂,成了英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叛国贼。伊德里克叛变后,丹麦军队和英格兰军队联合起来,将埃德蒙逼到了埃塞克斯,在那里发生了两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最后克努特撤至麦西亚,但“刚勇者”埃德蒙的军队却尾随其后,克努特被迫撤到更远的地方。这次英格兰一方的胜利又让伊德里克·斯特雷奥纳这个两面派觉得他应当站在英格兰这一边,对于他的回归,埃德蒙表示非常欢迎,因为当时伊德里克手里掌握着大量兵力。此外,埃德蒙还需要募集更多的士兵,所以他率军离开了埃塞克斯。就在埃德蒙的军队在旷野上行进时,克努特却突然发动了袭击。这场血战打得非常艰难,在最关键的时刻,伊德里克·斯特雷奥纳再一次背叛了他的同胞,把胜利拱手让给了丹麦人。

“刚勇者”埃德蒙在战争中受了伤,他手下的大部分贵族都牺牲了。埃德蒙带着残余的部队逃到了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一个岛屿上,在这里同克努特签订了协约。协约规定: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北部属于丹麦人管辖,埃德蒙继续统治英格兰南部地区。此外还规定,两位君主之间先离世的那一位要把自己的土地让给另一位活着的君主,后者的后裔将统治整个英格兰王国。

这份协约其实相当于埃德蒙无条件地向克努特投降了,因为协约双方当时都可以看出身负重伤的“刚勇者”埃德蒙可能不会活多久了,而克努特却正值中年,精力旺盛。事实上,这份协约可能只是为了在形式上对埃德蒙保家卫国的英勇行为表示认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段保证了丹麦人对英格兰的统治,保证了以后丹麦统治者绝不会蒙受被赶出去的羞辱。

无论如何,没等多长时间克努特就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埃德蒙没过多久就去世了。1017年1月6日,克努特加冕成为统治英格兰的第一位维京国王。当初阿尔弗雷德大败维京人,但距那次胜利还不到100年的时间,他的后裔就把整个英格兰都让给丹麦人了。

如果说历史教会了克努特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维京人要坐稳英格兰国王的宝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克努特之前就已经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加冕礼了,因为英格兰人宁可让他们最不看好的本国君主来统治自己,也不愿让一位外邦的君主来统治。这一次克努特觉得情况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加冕后他就开始加强自己对英格兰的控制。

克努特非常残酷地打压了一切潜在的威胁:他处死了“刚勇者”埃德蒙的弟弟和当初支持埃德蒙的很多伯爵;考虑到伊德里克·斯特雷奥纳曾先后背叛过埃塞尔雷德和埃德蒙,克努特就把他处死了,并把他的头颅悬挂在伦敦桥上。但并不是所有当初效忠埃德蒙的人都遭到了杀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戈德温的例子。戈德温有丹麦人的血统,他曾经对埃德蒙忠心耿耿,因此在他前来投奔时克努特很怀疑他。当时克努特问他为什么要信任一个不久前还是他的劲敌的人,戈德温回答说他曾经坚定地效忠自己的国王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克努特不应该怀疑他。他还说,克努特应当提防的是那些在战争期间立场不坚定的人,当初眼看埃德蒙注定要落败,他自己却还忠心耿耿地跟着埃德蒙。戈德温反问克努特他的英格兰盟友伊德里克能做到这一点吗?这番话给克努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封戈德温为首位威塞克斯伯爵,还把他妻子的妹妹嫁给了戈德温。此前戈德温只是个无足轻重的贵族,现在却成了英格兰最有权势的伯爵。

为了加强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克努特与之前的英格兰王室联姻。埃塞尔雷德的遗孀爱玛是诺曼人,不管从资质还是年龄上来说,她都是最佳人选。为了重获王室的权力,爱玛宁愿抛弃自己的两个儿子。此前克努特已经娶过一名英格兰女子,即北安普敦的艾尔夫吉福(Aelfgifu of Northampton),现在他巧妙地把这个事实隐瞒了。艾尔夫吉福就这样静静地退出了,爱玛和克努特成婚了。这桩婚姻非常美满,没过多久爱玛就为丈夫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为哈德克努特(Harthacnut)。克努特和前妻已经有两个儿子了——斯韦恩(Swein)和“兔足王”哈罗德(Harald Harefoot),因此不怕王位后继无人。

截至这个时候,克努特已经击溃了所有反对势力,所以他解散了自己的军队,只留了40艘战船,船上的士兵就是他所有的常备军了。为了给那些退伍军人支付酬劳,克努特需要募集总量达7.2万磅的一大笔白银,这个数目是埃塞尔雷德统治时期支付的所有赔款的一半。能否筹得这笔白银可以体现克努特对英格兰的控制是否有效,也可以体现英格兰的财力是否充足,最后克努特做到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克努特正是利用当初埃塞尔雷德建立的丹麦金来筹集资金的。他派出一些官员向英格兰人最后一次收取丹麦金,然后将这些资金支付给曾经征服过他们的军队。但克努特刚解散了自己的军队,丹麦国王哈拉尔二世就去世了。

克努特手中只有少量的英格兰军队可供调遣,他又募集了一些维京雇佣兵,然后出征丹麦去争夺王位。这次战争很具有讽刺意义,经过了200多年的屈辱后,现在局势终于逆转,轮到英格兰军队去征服丹麦了。在戈德温伯爵和其他几位英格兰贵族的陪同下,克努特出征丹麦,他的军队长驱直入,扫除了途中所有的抵抗,直捣丹麦首都耶灵。这次战争之后,丹麦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征服期,这在维京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征服统治。战争结束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丹麦人就承认克努特为自己的国王,把他视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领导人物。

瑞典和挪威都在试图阻止克努特的崛起,但当时这两个国家的实力都相对较弱。1026年爆发了海尔加战役(Battle of the Helgeå),克努特的长船舰队击败了瑞典和挪威的联合海军,克努特控制了挪威和瑞典的部分地区。

克努特回到英格兰后,有三位苏格兰国王(包括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和一位统治都柏林的维京代表来向他称臣。1014年,爱尔兰爆发克朗塔夫战役,那时候的克努特已经做好准备要入侵英格兰了。现在统治爱尔兰的维京人势力败落,这让克努特正好有机会去控制爱尔兰,并主导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

现在克努特的势力异常庞大,这是8世纪时从斯堪的纳维亚出来的那些海盗所无法想象的。克努特现在统治着广袤的北部帝国,他的疆域东起波罗的海,西抵爱尔兰海域;北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达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及马恩岛。克努特成了最伟大的海盗王,统治着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北海帝国。

然而,克努特并不仅仅想做一名征服者,他的目标是要把这些分裂的属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克努特命人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根据英格兰银币铸造钱币,这样商人无论是在哥本哈根还是在伦敦做生意时都能使用同样的货币。此外,克努特还仿照君士坦丁堡统一度量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他的领土与更加广袤的欧洲市场连为一体。

1027年,罗马教皇亲自邀请克努特出席罗马皇帝康拉德二世(Conrad Ⅱ)的加冕礼,这进一步确认了克努特作为欧洲重要君主的地位。克努特当时以朝圣者的身份前去访问罗马,但到那里之后他却同罗马帝国成功建立了外交关系。罗马皇帝康拉德二世与克努特年纪相仿,两人兴趣十分相投,一见如故。加冕仪式上两人并肩前行,然后并排而坐。长久以来,德意志统治下的石勒苏益格一直是丹麦和德意志之间冲突的根源,石勒苏益格地处要塞,是连接德意志帝国和丹麦的陆上通道。现在为表示对这位新结识的兄弟君主的喜爱,康拉德将石勒苏益格送给了克努特,克努特把自己的女儿甘赫尔德嫁给了康拉德的儿子。

加冕礼本身也给克努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回到英格兰,克努特就给自己定做了一顶皇冠,之后便励精图治。他统治英格兰有20年之久,其间政治清明,政绩卓越。1035年克努特逝世后,英格兰人民举国哀悼。克努特的遗体被送回温彻斯特,安葬在当地一座大教堂里。

克努特可以算得上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了,但留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历史遗物却少得可怜,原因之一就是他死后没多久,他创造的一切功绩就崩塌了。克努特逝世后不到10年的时间,他的后裔就全部死去了,当初的帝国也化为泡影。英格兰再次被本土王朝所统治,丹麦也被一个挪威人给征服了。

克努特是同时横跨基督教和异教两个世界的人,他是基督徒,却得到异教徒诗人的颂扬。同时他也是异教徒,却被基督教奉为英雄。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位伟大的维京海盗王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海盗,他为了建立自己公正有序的统治而煞费苦心,曾先后两次去罗马朝圣,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罗马给自己的子民免除关税。与自己那些抢掠成性、专门破坏教堂的海盗祖先相反,克努特出资建过很多教堂,还为国内的很多教堂捐赠过无数珍贵的圣餐杯、十字架及经书抄本。

克努特一生中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他作战时有多么英勇,也不在于他分发战利品时有多么慷慨,而在于他能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叱咤风云,指挥千军。对于唯克努特马首是瞻的手下来说,克努特不是妄自尊大的人,他让他们明白了即使是万人之上的君王到头来也不过归于幻灭,只有真正神圣的人才值得崇拜。

虽然克努特一生中做过很多虔诚的事情,像捐赠财物、免除税款及修建教堂等,但他还是没能改变维京人以异教徒闻名的状况。有一次克努特给法国的一座大教堂捐赠了财物,这让这座教堂的主教感到很震惊,他当时写道:“我听说克努特是位野蛮的异教徒君主。”那些残忍的血战和他那不太光彩的婚史都让民众感到恐惧,也没人敢写下克努特的生平。尽管他的英格兰子民对他心怀敬畏,但他们却从未将克努特当成自己人。

我们很难说清楚克努特在英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但当时维京人的世界经历了巨大的改变,这体现了克努特统治的意义所在。对于维京人来说,在过去,热衷冒险的年轻人四处劫掠修道院,到处开拓新的大洋,归来之后就变成了海盗王,现在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虽然耶稣还没有完全征服主神奥丁,但那些海盗大多已改行做商人了,当初的吟唱诗人也变成了教士;维京人当初擅长造船,现在却转而去修建宏伟的木质教堂。整个北欧地区的传教活动也活跃了起来。

克努特统治时期,维京人在政治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以来维京人都不受任何人的统治,这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地方。但现在,同样是当初自豪地告诉法国大使说他们不认可任何君王的维京人,却老老实实地在向君主纳税,在国王的军队中服役。随着君主权力的巩固,昔日维京人热衷开拓的精神逐渐消失了。文兰被遗弃了,维京人同格陵兰岛之间也逐渐失去联系,斯堪的纳维亚人逐渐放松了对海洋的控制。只有挪威西部地区还没有完全改变,在那里还残留着一丝古老的维京精神。

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_第二十二章_北海大帝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第二十二章_北海大帝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