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二十三章 一个时代的落幕

“强大的哈拉尔败落了,我们都陷入了困境……”

——《哈拉尔国王萨迦》

圣奥拉夫和“无情者”哈拉尔是同母异父的兄弟,这兄弟俩的家族很好地映射出了当时风云变幻的维京世界。奥拉夫和哈拉尔的母亲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叫阿斯塔·古德布兰达戴(Åsta Gudbrandsdatter),曾先后嫁给了两个国王,他们分别统治着挪威东南部地区的两个小王国。

两兄弟中,奥拉夫的出身相对高贵,他的父亲是挪威第一位国王“金发王”哈拉尔的后裔。“无情者”哈拉尔是阿斯塔的小儿子,是她嫁给性格温和、没什么实权的“母猪”西格德(Sigurd the Sow)之后所生的。哈拉尔性格狂傲不羁,野心勃勃——这是他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但他很敬重自己的兄长。

13岁时,奥拉夫就离开家去波罗的海劫掠,事实证明他是个非常有天分的军人。1014年,奥拉夫率军突袭伦敦,这次的袭击动摇了克努特早期的统治,也使得奥拉夫声名鹊起。奥拉夫还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公爵“善良者”理查的宫殿中度过了冬天,他在诺曼底时就皈依基督教了。当时他的受洗仪式在鲁昂举行,理查公爵作为教父为他施洗。

皈依基督教后,奥拉夫就回到了家乡,他打算用基督教这种新的信仰来实现挪威的统一,就如同他的祖先“金发王”哈拉尔在政治上将挪威统一起来一样。刚开始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奥拉夫击溃了联合反对他的敌军,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建立了自己在挪威的统治,他统治下的疆域比之前任何一位挪威国王在位时的疆域都要辽阔。奥拉夫控制了奥克尼群岛,将丹麦人赶出了挪威,然后娶了瑞典国王的一个私生女为妻。同时他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网络,通过这套体系可以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管理。

然而,奥拉夫并不怎么受人欢迎。虽然他足智多谋,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一名富有天分的战略家,但他很看重自己的权威,有时候还有些骄傲自大。国内的贵族在奥拉夫这儿从来都得不到重用,所以奥拉夫和这群贵族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不好。奥拉夫还试图让国内的农民都皈依基督教,这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一次,有个人拒绝皈依基督教,奥拉夫便割下了他的舌头。还有一次遇到一个比较难对付的贵族,奥拉夫最后将他的眼睛弄瞎了。奥拉夫这样做到底是不是出于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这很值得怀疑。《奥拉夫·哈拉尔逊萨迦》中写道:奥拉夫“寡言少语……但却无比贪财”。民众对奥拉夫的统治很不满,现在只需一根导火索,这种不满就会变成反叛。

最后克努特提供了这样的一条导火索,因为奥拉夫的成功削弱了丹麦在挪威的影响力,所以克努特对奥拉夫很不满。1028年,克努特出钱煽动那些对奥拉夫心怀不满的人发动叛乱,最终推翻了奥拉夫的统治。

之后奥拉夫逃到了他的妹夫即基辅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Jaroslav the Wise)的宫廷中,花了一年时间招募了一批雇佣兵。1030年奥拉夫准备重夺王位,他的部下是一群维京士兵,有的来自丹麦,有的来自瑞典或挪威。奥拉夫率军穿过瑞典,当时他15岁的弟弟“无情者”哈拉尔带着600多人在瑞典接应他。

如果奥拉夫以为他的旧部会欢迎他回来的话,或者至少为他的兵力所震慑,那他就要失望了。6月29日,奥拉夫试图从北部一个叫斯蒂克莱斯塔的农场进入挪威,但国内的农民和贵族却联合起来挡住了他的去路。

就在这里发生了挪威历史上最有名的“斯蒂克莱斯塔战役”——至少在斯诺里令人热血沸腾的记载中是这样的,当时正值日食,天地间一片漆黑。奥拉夫的军队奋勇作战,但在数量上远不及对手。奥拉夫在战事最激烈的中心地带领导部下作战,膝部被敌人射中,跌跌撞撞往回逃的过程中,颈部又被射中一箭。中箭之后奥拉夫倒在了一块石头上,这时又一支箭射中了他的腹部,这最后一箭终于要了他的命。

奥拉夫一死,他的部下溃不成军,四处逃窜。战争中取胜的挪威贵族继续追杀这些逃兵,直到夕阳下沉,他们才停止追杀敌军。奥拉夫的尸体就被埋在附近一条河流的岸边,那些逃走的部下之后便隐姓埋名转行去干别的营生了。

奥拉夫死后,他战败的影响才开始显现。在外族的统治下,挪威开始日渐衰落,挪威人也才开始想要光复本土国王的统治。奥拉夫死去差不多一年后,挪威人把他的尸体掘了出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尸体居然保存完好。奥拉夫死的时候正值天黑,这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人们认为奥拉夫的死带有某些幸运的征兆,认为他是神圣的,同年罗马教皇同意追认他为圣徒。人们在原先埋葬奥拉夫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教堂,这座教堂的祭坛中央镶嵌的是奥拉夫临死时所躺的那块石头。

死后的奥拉夫比生前的他还要强大,奥拉夫成了穷苦人民的捍卫者,成了商人和水手的守护神,同时他在基督教中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些有关他的不大光彩的细节都被遗忘了,比如说在斯蒂克莱斯塔战役中奥拉夫勾结的部下大多属于外邦异教徒,最后他死于挪威人自己的手中;奥拉夫有的时候挑拨离间,引起不和,还贪图钱财和美色。当初遭到人民反对的君主现在却成了挪威的万世之王,成了这个国家的守护神和国家标志。

奥拉夫同父异母的弟弟“无情者”哈拉尔却成了与兄长完全不同的人,“无情者”哈拉尔体形魁梧——据说有两米多高,性格强壮。和母亲一样,哈拉尔从小就野心勃勃,聪明狡猾——在斯蒂克莱斯塔战役中他就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这两条性格特征:当时15岁的哈拉尔作战很英勇,后来不小心受了重伤,就爬到了一条壕沟里,用别人的尸体将自己掩藏起来,等天黑了才逃跑。

哈拉尔逃到了挪威东部一个非常偏远的农场里,在那里养好伤之后才离开。他还活着的消息已经流传开了。为了逃生,伤势一好,哈拉尔便赶紧朝东逃窜,投奔到“智者”雅罗斯拉夫的宫廷中去了,雅罗斯拉夫很欢迎他。虽然逃跑的路途异常艰险,哈拉尔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恢复自己在挪威的地位,但他仍然很有信心。在逃亡的路上,哈拉尔作了一首诗以怀念过去、称颂未来,诗中写道:“我赶着马儿匆匆前行,伤口流着鲜血;我独自匍匐,穿过无尽的山林;贵族们疯狂屠杀着负伤的人。我想,终有一日他们能找到正统的领主,到那时我的大名也将远扬故土。”

接下来哈拉尔在基辅待了七年,其间他一直为基辅大公卖命。雅罗斯拉夫当时非常需要一名富有经验的指挥官,追随哈拉尔的那500名维京士兵也需要一名首领,所以哈拉尔就成了一名受人敬重的军队首领,先后成功领导了几次罗斯人对邻国的进攻,包括出征波兰和其他的几个游牧部落。哈拉尔想进一步提高自己在基辅的地位,所以他请求雅罗斯拉夫把女儿嫁给他,但被雅罗斯拉夫一口回绝。虽然哈拉尔在基辅抗敌的过程了赢得了几次胜利,但他的声望还不够高,还不够资格高攀基辅大公的女儿。

如果哈拉尔想要提高自己的声望并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野心,他只能去一个地方。所以三年后,哈拉尔就带着士兵涉过了第聂伯河的激流险滩,去往君士坦丁堡。

维京人称君士坦丁堡为“伟大的城市”。1034年哈拉尔来这儿的时候,君士坦丁堡空前繁荣,可谓一座名副其实的“伟大的城市”。当时君士坦丁堡刚刚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盛典,即为新皇帝米海尔四世(Michael Ⅳ)举行加冕仪式。哈拉尔带领500名维京士兵加入了瓦兰吉卫队的行列,当时君士坦丁堡正流传着这样的谣言,说有人在谋划新的军事政变,因此瓦兰吉卫队正好又多了500兵力,这对米海尔四世来说是个意外之喜。

如果这两个人从未谋面的话,这位皇帝可能也不大会记得哈拉尔。米海尔四世是农民出身,来自黑海南部海岸,在加冕为皇帝之前他是名钱币兑换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据说他还在铸造假币方面颇有天分。米海尔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完全是因为他的长相及他的哥哥的帮助。当时他的哥哥是一名非常有权势的宦官,君士坦丁堡的佐伊女皇(Empress Zoë)守寡之后,米海尔的哥哥便把他介绍给了这位女皇。虽然佐伊女皇比米海尔大30岁,但还是嫁给了他,并把他推上皇位。但作为回报,米海尔登上皇位后却立即把佐伊限制在了后宫之中,不许她干涉政事。

尽管农民出身的米海尔有些忘恩负义,但他却是一名很有才干的统治者。在他的统治下,帝国的经济有所振兴。但不幸的是米海尔身患癫痫,所以没法领着军队驰骋疆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拜占庭帝国正面临着重重威胁:在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人脱离了帝国的控制;希腊北部遭到抢劫;在小亚细亚,阿拉伯人洗劫了几座重要城市。所以米海尔急需一名能担此重任的军事人才去镇压这些流血动乱,而对于米海尔来说,哈拉尔的到来真是天赐良机。

事实证明,在君士坦丁堡的日子是哈拉尔一生中最成功的时光,他发现米海尔需要自己,米海尔手里有着自己想要的财富。但有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哈拉尔的身份是贵族,拜占庭人很反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王室加入瓦兰吉卫队,不过要隐藏哈拉尔的身份倒是一点儿也不难,因为米海尔并不是个爱挑剔的人。

哈拉尔被看成是最后一批维京人,他正好有机会亲临海上战场。拜占庭海军的任务是清除地中海东部的阿拉伯海盗,因此哈拉尔在他的长船上成功领导了多次出袭。后来他又被派到小亚细亚,将阿拉伯人从拜占庭的领土上赶出去。

在这些战争中,哈拉尔表现得很英勇,瓦兰吉卫队的大多数成员都愿意效忠他,没过多久哈拉尔就被任命为卫队首领了。哈拉尔的战旗是一面名为“拓疆者”的乌鸦旗,在作战时,这面旗帜就飘扬在战事最紧的战场中央。

在帝国服役期间,哈拉尔的脚步几乎遍及中世纪的各个国家,他的“拓疆旗”飘扬在拜占庭帝国的每个角落,有时候还飘扬在帝国之外的土地上。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哈拉尔一路征战,从叙利亚一直打到了高加索。他镇压了保加利亚人的叛乱,抢劫了北非和希腊的基克拉迪群岛,还随着一个代表团到过耶路撒冷,并在约旦河接受了洗礼。据说在一次有名的劫掠中,哈拉尔占领了阿拉伯人的80个要塞,一路抢到了幼发拉底河。

哈拉尔的胜利引起了米海尔的关注,为了赏赐他,米海尔将他封为贵族,还为他铸造了一套钱币。同年,米海尔四世发动了他平生最具野心的一场战役,即入侵西西里岛,米海尔希望通过入侵将这里的阿拉伯人驱逐出去,重新夺回帝国对西西里岛的控制。米海尔还派出拜占庭的大将,即身材魁梧的乔治·曼尼亚克斯(George Maniaces)指挥作战,这样一来这场战争便可谓万无一失了。除了瓦兰吉卫队外,曼尼亚克斯还集结了一批雇佣兵,当中包括以“铁臂”威廉(William Iron-Arm)为首的一批诺曼人。

即使淹没在这么庞大的军队中,“无情者”哈拉尔还是很快就脱颖而出了。在战斗中,乔治·曼尼亚克斯让瓦兰吉卫队做先锋,指挥他们直捣敌方阵营的中心。为瓦解西西里岛上阿拉伯人的斗志,乔治还打发瓦兰吉卫队进行了几次抢劫。这样一来,哈拉尔就有机会了,他凭着武力和计谋占领了好几座城市。有一次,哈拉尔率军包围了一座防守非常坚固的城镇,他意识到自己的部下是不可能杀进城镇的,但当时他注意到有几只鸟正在茅屋的屋檐下筑巢,每天清晨那些鸟儿就会飞出来,到野外找食物,一到傍晚它们又会飞回自己的巢穴。哈拉尔决定套用奥尔加当初进攻科罗斯坚的方式来攻下这座城镇,于是他命部下去捕鸟。当时镇上的人看到很多维京人在到处捕鸟,他们或许还觉得哈拉尔这样做有些可笑。

但很快他们的笑声就被随之而来的恐惧淹没了。哈拉尔将蘸过蜡汁的木刨花绑在鸟雀的背上,然后用火将刨花点燃。这些受到惊吓的鸟雀被放飞后,就径直朝着巢穴飞去了,结果是城镇上几乎每一栋建筑都着火了。

虽然哈拉尔在战争中表现得很出色,但入侵西西里这一战并没有成功。乔治先是在营地中同来自诺曼的雇佣兵发生了争执,因此诺曼人对他心怀不满;后来脾气暴躁的乔治又动手打了一名无能的指挥官一个耳光——那人恰好是皇帝的妹夫。所以米海尔四世将乔治从战场上召了回去,乔治就此失宠,这场战争也以失败告终。

这场战争的惨败与“无情者”哈拉尔没有任何关系,但哈拉尔的戎马生涯却因此终结了。米海尔四世的癫痫症越来越严重,哈拉尔从西西里回来的时候发现这位皇帝已不久于人世。米海尔因为生病身体浮肿得很厉害,他一直都在找可以治愈自己的灵丹妙药或者高手神医,直至1041年11月去世。米海尔的妻子再三请求他准许自己来见他,但米海尔都拒绝了,他把佐伊关在冷宫之中不许她出来,还迫使她同意让自己的侄子即后来的米海尔五世做皇位继承人。

在这位新皇帝面前,哈拉尔更是不受待见,他自己的贪欲从一开始就让他惹祸上身了。哈拉尔曾两次被捕,不过关于这两次被捕的记录都不大可信。第一次被捕后,米海尔五世下令:“因为他玷污了贞洁的女人,把他和狮子关到一起。”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维京英雄,哈拉尔徒手打死了眼前那头雄狮,看守他的士兵看到后惊愕不已,把他放出来了。但第二次被捕后情况就麻烦多了,哈拉尔被控私藏了大量战利品,超过了他应得的数量,这则罪行在当时来说是相当严重的,而且按照哈拉尔的品性来说,他也极可能有这类行径。

不过对于哈拉尔来说幸运的是,米海尔五世没有什么实权,上台4个月之后就发生了一场血腥的政变,他的统治也被推翻了。在政变中,哈拉尔趁乱从监狱里逃了出来。之后他自己也参与到政变中,据说哈拉尔为了报仇,把这位皇帝的眼睛弄瞎了。

截至这个时候,哈拉尔已经在拜占庭待够了,他的声名也已远扬在外,于是他回到基辅去娶亲了。在过去10年中,哈拉尔把自己得到的战利品全部送回基辅,让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代为保管,现在他回来了,这些战利品当然都归他所有。这一次基辅大公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哈拉尔了,这再一次有力地证明哈拉尔的身份的确变高贵了。雅罗斯拉夫的其他几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法国国王和匈牙利国王,他的儿子后来迎娶了拜占庭帝国的公主。

雅罗斯拉夫之所以愿意接受哈拉尔,部分原因还在于哈拉尔拥有大量的财富。在东部地区抢劫时,哈拉尔得到的战利品多到压沉了他的长船。据维京人记载,哈拉尔的财富同他的军事才能一样具有传奇色彩,他们写道:“没有人单独拥有过如此多的钱财。”雅罗斯拉夫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哈拉尔,这既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也是对他远扬北欧的声誉的认可。现在哈拉尔的地位同当时大多数尊贵的君主相当,他缺的只是一顶王冠而已。

为了弥补没有王冠的缺憾,哈拉尔便带着新婚的妻子去了挪威,当时他的侄子马格努斯已经登上王位。和维京人的典型做法一样,哈拉尔向侄子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要求马格努斯把一半的国家财产和领土分给他。遭到马格努斯的拒绝后,哈拉尔便欣喜地展开了他的拓疆旗,开始争夺权力。

为阻止哈拉尔夺权,马格努斯想尽了一切办法,有一次他还派人趁哈拉尔睡觉时去暗杀他。为了防止遭到暗杀,哈拉尔睡觉时会在床上放一块木头,他自己却睡在地上,这样一来前来暗杀他的人就只能砍到床上的毯子而已。好在两年之后内战就结束了,当时马格努斯突然去世了,因为他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所以就慷慨地把王位让给了哈拉尔。

长达19年的统治生涯中,哈拉尔赢得了“无情者”的称号,并以此闻名于后世。在拜占庭的那段时间中,哈拉尔得到的不只是财富——他从拜占庭学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独裁统治,哈拉尔打算把这套统治模式引进挪威。当初哈拉尔同父异母的哥哥奥拉夫就因为贵族的反叛而丢了王位,现在哈拉尔可不打算轻饶他们。在那些顽固的贵族当中,有好几个被迫去“亲吻锋利的斧刃”,哈拉尔的确是说到做到,绝不手软。对于胆敢违抗他的命令或者对执行他的命令有所迟疑的人,哈拉尔的惩罚方式是抢劫或破坏他们的领地。哈拉尔洗劫了当时重要的贸易中心海泽比,商人们感到无比恐惧,开始将哈拉尔称作“北海霹雳”。

哈拉尔是一位无情的君王,但他在统治期间带来的并非尽是破坏。拜占庭帝国让哈拉尔看到了独裁统治的好处,也让他认识到了王室资助及慷慨解囊的积极影响。冰岛遇上严重的饥荒后,哈拉尔派出船只去冰岛赈灾,船上满载救急的食物,这次的救援让哈拉尔短期之内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并得到了诗人的敬仰和称颂。不过,对哈拉尔而言,慈善与心慈手软不能混为一谈。在他给冰岛提供救援的那一年,哈拉尔还血腥镇压了挪威高地发生的叛乱。1050年,为显示自己的权力,威慑南部的拜占庭帝国,哈拉尔在奥斯陆峡湾的入口位置建起了一座新城。

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哈拉尔的大部分个人活动都与修建教堂有关。虽然哈拉尔对基督教的了解并不深刻,他的妻子却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徒,她随丈夫来挪威时就带着一批神父和传教士。哈拉尔很支持妻子的传教活动,这个曾靠抢劫教堂发家的人现在却成了教会的赞助者。

哈拉尔的势力不断扩张,但他对冒险的热衷却从未改变。通常情况下哈拉尔是通过战争的形式进行探险的,不过有时候他会将探险和发现之旅结合起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哈拉尔控制了奥克尼群岛、赫布里底群岛及设得兰群岛。哈拉尔还至少有一次尝试远航至更遥远的西方。哈拉尔逝世多年后,冰岛的吟唱诗人仍在称颂他“曾横跨北部的海洋,抵达当时日益衰败的维京世界的边缘”。

哈拉尔具体在什么时间巡游了北部的海洋,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他几乎年年都要征战。打败了侄子马格努斯后,哈拉尔又想把丹麦也并入自己的王国,所以他又花了七八年的时间与丹麦国王斯韦恩二世交战。

到了1064年,连“无情者”哈拉尔也厌倦了连年征战。通过交战,哈拉尔发现斯韦恩是个非常狡猾的对手,他避免同挪威人发生任何一决胜负的激战,这样一来战线就拉得很长,对挪威人的损耗很大。挪威人每年都发动战争对丹麦进行劫掠,不过丹麦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的国王斯韦恩二世,哈拉尔的军队也没有从这些抢劫中得到什么好处。现在挪威国王哈拉尔总算打够了,但斯韦恩二世并不打算就这样主动结束战争,最后双方终于签订协约,协约规定双方要承认彼此的主权,互不侵犯。

哈拉尔之所以愿意同斯韦恩二世讲和,原因之一可能是他的注意力已经从北海转到了英格兰,当时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已不久于人世,但他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无情者”哈拉尔觉得自己有资格继承王位。作为维京人,没有什么比英格兰更合他的胃口了,眼前的这个机会对他而言很有诱惑力。

通常情况下,维京人发动侵略根本不需要找什么冠冕堂皇的借口,但这次“无情者”哈拉尔却正好有一个这样的借口——也许正是这个借口才激起了他对英格兰的觊觎。

在挪威人看来,爱德华本来就不应该成为英格兰国王。20多年前,克努特之子哈德克努特没有后裔,他让挪威的马格努斯做自己的继承人,并明确规定马格努斯及他的后裔有继承英格兰王位的权利。然而,在马格努斯继承王位之前,爱德华就在权臣戈德温伯爵的支持下夺取了王权,后来马格努斯一直都没有合适的机会重夺王权,但这并不表示他的继承权是无效的。现在哈拉尔继承了马格努斯的王位,因此他也就得到了继承英格兰王位的权利。

当然,英格兰人并不打算把自己的国家交给维京人——尤其是像“无情者”哈拉尔这样的人,所以,1066年1月5日爱德华逝世之后,英格兰人让戈德温伯爵之子哈罗德·戈德温森继承了王位。

哈罗德的弟弟托斯蒂格将这条消息告诉了哈拉尔。托斯蒂格当时在英格兰遭到放逐,正打算召集一支军队重返英格兰,推翻他兄弟的统治。1066年春天,托斯蒂格来到了挪威王宫,说服哈拉尔前去夺回自己的继承权,还夸下海口说英格兰人肯定会支持哈拉尔。

为此,哈拉尔组建了一支由240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募集了9000名士兵,之后维京人便渡过北海,先劫掠了苏格兰,然后再返回海上沿着诺森布里亚海岸继续南下,最后在距离约克城9英里的地方登陆了。阻击他们的是一支临时集结起来的盎格鲁-撒克逊军队,领头的是两名年轻的伯爵。

这场血战很快便结束了,虽然领头的两位伯爵最后活下来了,但英格兰军队却遭到了惨败,哈拉尔举着自己的拓疆旗顺利地进入了约克城。也许是听了托斯蒂格的建议,所以维京人没有在这座城市进行抢劫。在遭到放逐之前,托斯蒂格曾是诺森布里亚的伯爵,他想保留自己的领地。最后哈拉尔只要求同约克城的代表会面,要求同他们进行谈判。

经过短暂的会谈,约克城的元老们同意向哈拉尔交还人质,并请求哈拉尔给他们几天宽限以收取贡物,最后他们同意在斯坦福德桥附近的一处地方交还人质和贡物,通过斯坦福德桥就可以很方便地渡过德文特河。对于这样的许诺,哈拉尔感到很满意,之后他就回到自己的船上休息去了。

等到了收取战利品的日子,哈拉尔把自己的军队分成了两拨,部分留在原地看守战船,另一部分则要走上几英里到斯坦福德桥上去。因为那天天气酷热,大多数士兵一上船就脱掉了战袍,扔下了武器装备。

维京人到达斯坦福德桥后,他们看到约克城的方向尘土飞扬。托斯蒂格还天真地对哈拉尔说那是前来投降的约克人。等那些人走得更近的时候,挪威人发现他们携带的金属物件在阳光下闪着光,托斯蒂格还说那是约克人带的贡物。但事实上,前来的却是英格兰国王统领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军队。

哈罗德·戈德温森从伦敦率军亲征斯坦福德桥,这是中世纪早期影响最大的战事之一。当维京人入侵的消息传到这位国王的耳中时,他还身在伦敦,但哈罗德立即决定出征北方,在短短四天的时间里他的行军路程几乎达到了200英里。为了防止他到来的消息传到维京人的耳中,哈罗德在行军主道上安排了警卫,封锁消息。最后当哈罗德突然出现在面前时,维京人被打得措手不及。

哈拉尔现在的处境极为不利,有了英格兰军队的阻击,他没法回到战船上去,手边又只带了一半兵力,他的部队还涣散不已。幸运的是,就在哈拉尔匆忙把部队集结在拓疆旗周围时,有一队英格兰人却前来同他议和了,为首的正是哈罗德·戈德温森。与哈拉尔相比,哈罗德的身材显得非常矮小。哈罗德请求他的弟弟托斯蒂格撤军,并提出如果托斯蒂格愿意撤军的话,他愿意同托斯蒂格平分英格兰王国。托斯蒂格又问哈罗德他会给哈拉尔什么,哈罗德回答说:“英格土地6英尺。或者多一点儿,因为他这么高。”

在过去250多年的时间里,英格兰人和维京人之间发生了无数战争,现在这场战争就意味着双方战事的终结。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准备决一死战,没有打算得到对方的饶恕。哈拉尔派了3个人前去通知守卫战船的士兵,让他们前来增援——来回有16英里的路程,然后哈拉尔便双手各挥一把战斧,疯狂地发起了进攻。

虽然只带了半数兵力,一开始的时候维京人看起来还是不可战胜。英格兰军队冲到了维京士兵的盾牌前,最后却遭到残忍的屠杀。战斗中间稍得喘息的时候,哈拉尔便乘机将部队撤到了大桥对面,重新组织了他的盾墙阵。在那一瞬间,维京士兵士气大增,似乎有望战胜在人数上占优势的英格兰军队。“无情者”哈拉尔英勇地冲出了战阵,就像一匹孤狼追逐一只野兔一样。但就在他高举战斧时,英格兰士兵射出了一支箭,那支箭正好射中了他的喉咙,哈拉尔当场毙命。现在,“北海霹雳”哈拉尔倒下了,英格兰军队很快就撕毁了拓疆旗,击溃了剩余的维京士兵。在这场战争中无数人遭到屠杀,只有幸运的少数几个人逃回了船上,大多数人都战死在斯坦福德桥上,有些士兵在跳入河中准备逃生时淹死了。一周前,维京人驾着240艘战船在英格兰登陆,现在幸存下来的人没有多少了,要逃回挪威只需要24艘船就够了。

这场战争给维京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北欧经过了三个漫长的严冬之后,“诸神的黄昏”到来了。决战之后,维京诸神倒在了血泊之中。“诸神的黄昏”到来之前,女武神瓦尔基里就召集了世间最强的英雄一起征战这黄昏时刻。虽然哈拉尔名义上是基督徒,但他也在维京诸神之列——最后,世界原先的秩序全都消失不见了。

没有人能比这位鬓发斑白的君王更能代表消失的维京时代,“无情者”哈拉尔的脚步遍及维京世界的每个角落。他曾渡过宽阔的第聂伯河,穿越急流险滩去往繁华的君士坦丁堡;他体验过皇帝那富丽堂皇、回环曲折的宫殿;他曾在西西里岛上的橘园中漫步,在巴勒斯坦那由大理石建成的喷泉下沐浴,还目睹过北大西洋上那笼罩在雾霭中的万千岛屿。

虽然当时的维京世界已经江河日下,只剩落日的余晖还闪耀在这个时代的上空,但哈拉尔的名气却远胜于他人。哈拉尔曾被称为“无情者”“耶路撒冷朝圣者”“军队首领”及“诗人”,这些称号放在任何一个维京人身上,他们都会感到自豪。哈拉尔的遗体最后安葬在他的都城特隆赫姆,维京时代的夕阳最终就此落下。

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_第二十三章_一个时代的落幕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第二十三章_一个时代的落幕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