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四十六章 势力均衡

“君权神授”的言论曾经在法国空前高涨,后来“势力均衡”原则出现,国王的野心才得以限制。

接下来我将讲述的是,在英国人极力争取自由的那段时间里,法国又起了怎样的风云。在历史上,一个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某个合适的国家,即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十分罕见的。可在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的出现实现了这一完美理想。但是对于欧洲的其他地区而言,要是没有他,一切会更好。

在当时的欧洲大陆,法国人口最多,国力也最为强盛。经过两位红衣主教马萨林与黎塞留的整顿,路易十四即位之时,古老的法兰西王国已经成为17世纪最强大的集权国家。路易十四本人也不同凡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因而即使到了20世纪的今天,我们似乎依然能够体会到太阳王时代光辉的余迹。在路易十四时代的宫廷里,人们创造了经典而完美的礼仪,高贵而儒雅的谈吐,这些不仅奠定了我们现代社交生活的基础,而且为之创立了最高标准。在外交领域,法语依然是国际会议最重要的官方语言之一,因为早在两个世纪以前,法语就以高贵雅致、文辞纯粹而著称,让欧洲的其他语言难以望其项背。路易十四时代的戏剧至今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们甚至经常会抱怨自己太过鲁钝,无法领略这些古典戏剧的神秘美感。路易十四在位期间,黎塞留创建了法兰西学院,占据了学术界的领军地位,这让其他国家羡慕不已,并纷纷效仿。类似这样的成就,足以让我列举很多页。譬如,如今的菜单依然使用法语,这也绝非偶然。精制的法式烹饪,最初或许只是为了满足这位伟大君主的口腹之欲,如今也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总之,路易十四的时代充满了辉煌和优雅,至今仍能教给我们许多东西。

然而遗憾的是,在辉煌耀眼的背后也有着它的灰暗面。对外的辉煌往往意味着国内的悲惨处境,法国也没有逃出这条规律。1643年,路易十四继任王位,死于1715年。这就表明,路易十四独揽法国政权长达七十二年之久。

首先,我们应该完全了解“独揽大权”的含义。历史上,有不少的君主建立过一种高效率的独裁统治,我们将之称为“开明君主制”,而路易十四正是此类君主的第一人。许多国王视国家事务为儿戏,觉得非常轻松愉快,对此路易十四憎恶不已。开明时代的君主是相当勤奋的,甚至要超过他的任何子民。他们起早摸黑,不仅感受到他们的“天赋神权”(可以不必征求臣民的意见而随心所欲地治理国家),也强烈感受到由此产生的“神圣职责”。

当然,国王也没有不分事务大小,统统包揽。他的身边,自然需要几个助手和顾问、一两个将军、数名外交家、一小拨精明的银行家与经济学家。不过这些辅政大臣只能遵从君权行事,并不允许有独立意志。在普通百姓眼中,君主本人就代表着国家政府。所谓的祖国荣耀实际上成了某个王朝的荣耀,法兰西由波旁王室统治,它的利益和荣光便都属于波旁王室。这是与民主理想背道而驰的。

这一体系的弊端显而易见。国王意味着一切,其他人则什么都不是。古老的功勋卓著的贵族被迫放弃了对外省事务的管理权。手上满是墨水的王室小官僚,坐在巴黎的某幢政府建筑里,行使着政府管理的艰巨职责,而一百多年前,那本是封建主的责任。如今,这些封建主们无事可干,便搬到巴黎宫廷里来尽情享乐。他们的庄园经济很快就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即所谓的“在外地主制”。在不足一代人的时间里,那些勤劳负责的封建管理者,全都成了凡尔赛宫中举止优雅但却无所事事的闲人。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之时,路易十四刚满十岁。三十年战争结束了,哈布斯堡王室在欧洲大陆的显赫地位从此一去不返。满怀雄心壮志的路易,当然会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的家族争取原属于哈布斯堡王室的荣耀。1660年,路易娶了西班牙公主玛丽亚·特雷莎为妻。后来,他在岳父菲利普四世(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中半疯的国王之一)逝世后马上对外宣称,西班牙属下的尼德兰部分(今比利时)是他妻子的一部分嫁妆。这种公开的劫掠当然会冲击欧洲的和平,并对新教国家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在尼德兰七省联盟的外交部长詹·德·维特的极力倡导下,1664年,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际联盟——瑞典、英国、荷兰三国同盟成立。不过这是一个短命的联盟,并没有维持太久。利用万能的金钱和漂亮的诺言,路易十四将英国的查理一世和瑞典议会轻易收买,被出卖的荷兰只好独自承担厄运。1672年,荷兰遭遇法国军队的入侵。当法军深入到荷兰腹地时,海防大堤再次被开启。结果,法兰西的太阳王与当年的西班牙军队一样,深陷荷兰沼泽的淤泥之中。1678年,《尼姆威根条约》签订,但是它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引发了另一场战争。

第二次的侵略从1689年一直延续到1697年,以《莱斯维克条约》的签订而告终。但是,路易梦想的在欧洲事务上的地位依然没有实现。宿敌詹·德·维特虽然已经死于荷兰暴民之手,可他的继任者威廉三世(前一章我们已经提到过他)却继续与路易为敌,打破路易试图称霸欧洲的梦想。

1701年,西班牙的最后一任哈布斯堡国王查理二世去世,紧接着西班牙的王位争夺战就打响了。1713年《乌得勒支条约》签订,却等于是一纸空文。然而,正是这场战争将路易十四的国库消耗殆尽。在陆战中,法国所向披靡,可英国与荷兰的海上联军却使法国始终无法取得最终胜利。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在经历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后,一个新的国际政治基本原则诞生了。根据这一原则,从今以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长期统治整个欧洲或整个世界。

这就是“势力均衡”。它虽然不是一条成文的法律,但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里,却得到了人们的严格遵守。提出此原则的人认为,欧洲正处于民族化发展阶段,只有当各种冲突或利益之间处于绝对平衡状态时,才可能有和平的保证。某个国家或者王朝,绝对不能再凌驾于别国之上。三十年战争期间,哈布斯堡王室就成为这一法则的牺牲品,尽管当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时,宗教争端的迷雾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但从那以后,人们意识到,在一切重要的国际争端中,经济利益是问题的主导因素。不久我们就发现,一种新的政治家诞生了,他们的精明和理性就像收银机一般准确无误。詹·德·维特是这种政治家的首位成功倡导者,威廉三世则是他的第一位优秀学生。而路易十四尽管拥有无比的威望,却成为第一个有意识的牺牲品。从那时开始,还有许多人步了他的后尘。

人类的故事》_第四十六章_势力均衡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人类的故事第四十六章_势力均衡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