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十六章 铩羽而归

三、止步平壤

总耗在一座辽东城前头也不是办法。隋朝不是有二十四路大军吗?就在一部分军队包围辽东城的同时,其他的部队已经准备进攻平壤了。按照隋炀帝的想法,平壤是高句丽的首都,只要把平壤攻占了,其他地方肯定不攻自破。既然平壤关系全局,隋炀帝就格外用心,派了水陆两路大军联合作战。

先看水路。水军由谁来率领?水军的主帅叫来护儿。来护儿跟麦铁杖一样,也是南方人,也深受隋炀帝的信赖。就在这次征辽东之前,隋炀帝还赐给他牛和酒,让他回乡祭祖,并且宴请父老乡亲,还让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到他家拜访。这是多大的荣耀啊,所以,来护儿对隋炀帝感恩戴德,非常希望能把仗打好。

开始的时候,来护儿打得确实不错,很快渡过了大同江,来到平壤西边六十里的地方。就在这儿,来护儿和高句丽军队遭遇上了。尽忠报国的机会来了,来护儿和他的军队有如下山猛虎一般,大破敌军。

打了胜仗之后该怎么办呢?来护儿和副手周法尚发生了争执。来护儿一心想要报效隋炀帝,再加上刚打了胜仗,比较轻敌,所以,就主张乘胜追击,直扑平壤。而周法尚则认为,现在咱们是孤军前进,不如等步兵人马到了一起攻城。再说,皇帝陛下也是这样交代的,所以,还是等等步兵吧。那么,最后听谁的呢?来护儿毕竟是主帅,比较强势,当然是来护儿的意见占了上风。他根本没等步兵,就率领精兵四万,直扑平壤城。

高句丽守军知道硬拼不过,早就设计好圈套了。先派一些老弱病残跟来护儿交手,打不过就往城里跑,来护儿自然乘胜追击。有句话叫骄兵必败,来护儿手下这些没怎么遇到困难的士兵,一到城里,马上就控制不住军纪了,沿街抢掠起来。眼看隋军的队伍乱了,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精兵强将再杀出来,把来护儿的军队打得措手不及。

这一下,隋军可就乱了阵脚,狼狈逃窜。本来进城的时候是精兵四万,最后逃出城去,回到大同江边的只剩几千人了。这几千残兵败将也无心恋战,干脆撤退吧,一直撤退到海边,接应步兵的事当然也就成了泡影。

再看陆路。当时,陆路方面,一共有九路大军,共计三十万人攻打高句丽。陆路这边从一开始就没有水路那么顺利,首先就碰到了后勤补给问题。高句丽坚壁清野,隋朝军队只好自己背着军粮行军。他们需要从泸河和怀远开始背起,一直要背到平壤去。

这条路太远了,所以,每个人出发的时候都背了足够吃一百天左右的粮食。这实在是太沉了,再加上必要的武器、辎重,每个战士的负重都在三石以上,这不是要把人活活累死吗?怎么办呢?既然是来打仗的,武器总不能扔吧,所以战士们只能扔粮食。但是,在出发之前,隋炀帝已经下过死命令了:“遗弃米粟者斩!”碍于禁令,士兵只好半夜偷偷起床,在帐篷里挖个坑,把粮食埋掉了事。

这样一来,负担是减轻了,可是,路才走了一半,粮食就已经快吃完了。虽然沿路也在老将于仲文的指挥下打了个大胜仗,士气不错,但是,谁都知道,没有粮食,仗可就没法打下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一个大转机。隋朝打了个胜仗,高句丽的宰相乙支文德渡过鸭绿江,到隋军营帐前投降来了。

怎么刚打了一个败仗,宰相就要投降?其实,他根本不是投降,他就是诈降,来探听虚实的,看看隋军到底还能撑多久。高句丽已经跟隋军打了几个月交道,知道隋炀帝善待投降者,所以,身为宰相的乙支文德就大摇大摆,来诈降了。

乙支文德是高句丽的二号人物,不同于一般人,隋炀帝虽然糊涂,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有考虑的。就在出征之前,隋炀帝还曾经跟于仲文有过秘密交代,说:“若遇高元及文德来者,必擒之。”一般人投降归投降,如果高元和乙支文德来投降,一定要擒拿他们。这就是所谓擒贼先擒王。

现在隋军粮草困难,若是能够抓住乙支文德,战局就会有一个大的转变。所以,于仲文在心里直喊天助我也,磨刀霍霍,要把乙支文德给抓起来。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又出差错了。

什么差错?前面讲过,隋炀帝本来不立足于打仗,而是立足于招降。所以每支军队都配了一个招降使者,叫慰抚使。招降使者不受本军主帅节制,直接对皇帝负责,实际上就是一个监军。这时候,于仲文的军队里也有这么一个慰抚使,叫刘士龙。刘士龙其实并不怎么受隋炀帝重视,所以,关于遇到高元或者乙支文德就直接抓起来的命令,隋炀帝没跟他说。可是,这个关键时刻,刘士龙倒是站出来行使自己的职权了。他说,皇帝陛下早有交代:“高(句)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高句丽如果投降,我们要善待这些投降的人,要让他们来去自由。所以,只要我还在这儿,坚决不能抓乙支文德!

这怎么办?既然有隋炀帝的密旨,于仲文就应该当仁不让,先把乙支文德抓起来再说吧?却又不行。因为隋朝当时有九路大军,于仲文只是其中一路的主帅,其他统帅,对于要不要违抗隋炀帝的公开诏令意见并不统一。

这样一来,于仲文遇到的阻力就太大了。没办法,想来想去,还是把乙支文德放走了事。好好的一个擒贼先擒王的机会,就这么白白放过去了。不过,放走乙支文德之后,于仲文马上后悔了,又派人去追,说请他再回大帐,继续协商投降事宜。

乙支文德还会回去吗?当然不会。这样的鸿门宴,谁还敢去第二次。何况乙支文德把该了解的隋军信息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傻子才会再回去!

抓捕乙支文德不成,隋朝的九路大军可犯了难。接下来怎么办?这时候,宇文述表态说,眼看粮食没有了,在这里也是等死。干脆,撤军吧。

一听宇文述这么说,于仲文可急了。他说:“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固知无功,何则?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中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我们率了这么多军队来打高句丽,最后居然自己主动撤退,还有什么脸回去见皇帝啊?说实在的,这一次打仗,我早就知道会无功而返。为什么呀?因为自古以来要想打胜仗,必须要统一领导。现在倒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样的仗没法打了!言下之意,要是大家都听我的,绝不会打得这么窝囊!

要知道,于仲文在这些将军中资历算是老的,隋炀帝也比较信任他,还曾经下令其他将领有事向他请教。现在他说出这番话来,其他统帅都不好再说什么了。既然老将军想打,那就饿着肚子,打吧。

就这样,三十万大军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渡过鸭绿江,继续往平壤挺进。乍一看,他们挺进得相当顺利。每次跟高句丽的兵将刚一接触,高句丽人就掉头往回跑,一天的时间,隋军就接连打了七个胜仗,最后,将领们都纳闷起来了,这仗怎么打得这么顺?

到底为什么这么顺利呢?这其实是乙支文德在用计,他通过侦察,已经发现隋军缺粮,战士都面有菜色,这才决定,拖着隋朝的军队往前跑,打疲劳战。现在,隋军果然上钩了。三十万大军一路跟着高句丽的军队往前冲,一直冲过清川江,来到距离平壤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这里,于仲文也好,宇文述也好,才真觉得不妙了。本来,隋朝之前的方略是水陆并进,来护儿的水军应该在这边接应他们了,但是现在连个水军的影子也没有,这不是要孤军奋战了吗?

那能不能依靠步兵自己的力量攻打平壤?那就更不行了。平壤城是高句丽的首都,自然是深沟高垒,守备坚固,本来就是一块最硬的硬骨头。而隋朝的士兵经过这么一番奔波,早已疲劳不堪,又没有粮草,不要说再去攻城,就算是原地待命都维持不了几天。

这时候,将士们都恨透了于仲文,你鼓动着我们往前冲,现在冲到这儿来了,粮食也没有,友军也没有,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怎么办?正在隋朝的将帅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来救他们了。谁呢?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大摇大摆,又来投降了。他说:隋军的情况我们也知道,你们打不动我们,我们也不想再打你们。这样吧,如果你们就此撤军,我们国王高元愿意到隋炀帝驻跸的地方去朝觐。你们这么兴师动众,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国王去朝觐吗?

乙支文德提出这么一个解决方案,隋朝的将领简直都要感激涕零了。他们本来还担心被高句丽困死在这里,如果能够按这个方案撤军,简直就是最体面的结局了。所以,再也不想捉拿乙支文德了,第一时间就同意了他的方案,赶紧拔营,往回撤。

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_第十六章_铩羽而归_三、止步平壤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第十六章_铩羽而归_三、止步平壤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