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三章 圣人可汗

二、杨广立功

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全力扶持下重建了东突厥帝国,他的哥哥,也是死对头都蓝可汗可没这么走运了。开皇十九年(599),宰相高颎率领大军大败都蓝。

突厥帝国本来就是靠武力征服才聚拢到一起的,内部的各个部落之间关系松散,凝聚力不强。所以,一旦打了败仗,几乎马上就会面临众叛亲离的命运。都蓝也不例外。

就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不久,都蓝就被手下杀死了,兴衰成败,只在转瞬之间。

都蓝一死,部众很多都投靠了达头可汗,达头也就接了都蓝的班,成了隋朝的头号敌人。宜将剩勇追穷寇,这样的道理隋文帝了然于心。

谁去解决这个对手?历史又把这个重要机会交给了晋王杨广。

开皇二十年(600)六月,隋文帝命令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和汉王杨谅各统一军,出兵反击。

其中,晋王杨广带领一路往西,出灵武道,手下的重要将领有长孙晟;汉王杨谅带领另一路往东,出马邑道,手下的重要将领是史万岁。

这两路大军怎么排兵布阵呢?

先看杨广这边。长孙晟不是频繁出使突厥,熟悉山川地形吗?知道了达头大军的营地之后,他立刻献上一计——投毒计。长孙晟派人在突厥营地的上游河水投毒,突厥人喝了河里的水之后,上吐下泻,好多人马都死去了,没死的也失去了战斗力。

突厥人不知道是长孙晟在捣鬼,还以为是老天在惩罚他们,天降恶水,这是要灭亡我们啊!纷纷跪倒在地,祈祷上苍开恩,连夜拔营而去。

长孙晟看突厥部众仓皇转移,知道投毒已经奏效,赶紧乘机追杀。本来,长孙晟在突厥人里声望就很高,号称长孙总管,一般突厥人都传说他弓如霹雳,马如闪电。现在看见他带人追过来,更是惊慌失措,仓促之间被杀得大败,三千多人葬身荒野。

再看杨谅这边。杨谅的重要将领史万岁就更厉害了。当年,打沙钵略的时候,史万岁一刀结果了突厥将领的性命,从此在突厥人中间立下了威名。现在,史万岁又和达头可汗在大斤山,也就是如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青山相遇了。古代崇尚个人英雄,两军交战,要先通报将领姓名,达头可汗一听对方居然是敦煌戍卒史万岁,惊得目瞪口呆,仗也不打了,领兵就往回走。史万岁哪能让他就这么轻易走人?纵兵追杀,大破突厥,斩首几千级,也是得胜还朝。

就这样,两路大军都取得了胜利,初步打击了达头可汗的气焰,杨广再立新功,声望更高了。

不过,尽管打了这样两个胜仗,但是达头可汗的实力还在,只要有他的威胁,启民可汗终究是无法立足,隋朝也始终存留隐患。怎样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公元601年,隋文帝改元仁寿。

仁寿元年年底,长孙晟上表称:“臣夜登城楼,望见碛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谨验兵书,此名洒血,其下之国,必且破亡。欲灭匈奴,宜在今日。”我夜登城楼,仰观天象,看见蒙古草原上空有一道红色的雾气,长一百多里,就好像雨脚一样,一直垂到地下。我查了兵书,这种天象叫作洒血,意味着它下面的国家一定灭亡。陛下,现在看来是灭突厥的最佳时候了!

我们今天相信科学,不大相信天象了,其实古人也未必真的那么相信,好多时候,天象只是促成某些大事的一个说法。既然如此,足智多谋、富有战略眼光的长孙晟将军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拿天象说事?

原来,经过连年战争,达头可汗的内部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几年之间,达头可汗扩张太快,整天跟那些附属部落征兵征马,把附属部落搞得疲惫不堪。这些部落本来是为了利益才投靠达头的,现在,利益没占着多少,光给达头当炮灰了,他们自然怨声载道,离心离德。

长孙晟是突厥通、情报专家,洞悉了这一情报之后,他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隋朝再从外面推上一把,达头内部就很有可能爆发革命。内外因共同作用,不怕达头不垮台!所以才用天象来做引子,坚定隋文帝的信心和决心。

果然,隋文帝听了长孙晟的话之后信心倍增,开始着手组织北伐了。

第二年,也就是仁寿二年(602),隋文帝派杨素为云州道行军总管,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携带启民可汗,一起北伐。

从这三人的名单可以看出来,这次军事行动,隋文帝是有分工的。杨素的任务是正面打达头可汗,长孙晟是作为隋朝的政治代表乘机招抚那些对达头心存不满的附属部落,而启民可汗则是隋朝钦定的蒙古草原新主人。

很显然,这次出兵的目的,就是用启民取代达头。

那么,这次出征打赢了没有?赢得非常圆满。

就在杨素率军攻打达头之后,附属达头的铁勒等部落在长孙晟的游说之下纷纷反叛,达头众叛亲离,只好率领自己的少数亲信远走高飞,再也不能对隋朝构成威胁了。

随着达头兵败逃跑,启民可汗终于成了统帅整个突厥的大可汗。只不过,他这个大可汗地位的取得跟以往的突厥可汗并不一样,他可不是靠自己的本事打出来的,而是隋朝全力扶持的结果。没有隋朝也就没有启民可汗,启民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对隋文帝感激得五体投地。所以,他上表给隋文帝说:“大隋圣人可汗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染干如枯木更叶,枯骨更肉,千世万世,常为大隋典羊马也。”大意是说,大隋圣人可汗,您爱怜天下的百姓,就像天没有一处会不覆盖到,就像地没有一处会不承载到。我染干也沐浴到了您的光辉,像枯树又长出了枝叶,像枯骨又长出了血肉一样,我又活过来了。所以我感念您,我愿意千秋万代,为您典养羊马,尊您为“圣人可汗”,这就是圣人可汗的来历。

这样一来,因为启民可汗的推戴,隋文帝不仅是隋朝的皇帝,还成了突厥的圣人可汗,这是中原皇帝兼任少数民族君主的首例,也是开唐朝天可汗的先河。

就这样,隋文帝君臣投注大量兵力,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于解决了突厥问题,把突厥从地位基本平等的翁婿之国变成了货真价实的附属国,这可是一个荣耀的时刻。

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_第三章_圣人可汗_二、杨广立功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第三章_圣人可汗_二、杨广立功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