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三章 乾坤逆转

五、司马光复辟

司马光进京那天,万人空巷。

这是元丰八年(1085)三月的下旬。二十多天前,神宗皇帝驾崩,享年三十八岁。已经在洛阳住了十五年的司马光接受程颢的建议前来送别大行皇帝,刚刚走到殿门就被卫士认出。他们以手加额说:这是司马相公啊!百姓们也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将司马光团团围住说:相公不要走,留下来辅佐新皇帝,给我们这些苦命的人儿一条活路吧!

司马光惶恐不安,也心潮澎湃。

很难说正史的这段记载有没有夸大其词,但高层和底层都有人对变法不满则恐怕是事实。尽管导致不满的原因各不相同,比如权贵集团因为改革本身被动了奶酪,普通民众则因为执行有误加重了负担,但不满却一模一样。

不满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是不讲道理的。

这很麻烦。

更麻烦的是,现在行使皇权的人恨透了新法。此人就是神宗的母亲高太后。神宗去世后,继位的哲宗实足年龄不到八岁半,只能由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实际上这位太皇太后非比寻常。她是将门之后,曾祖父在太宗时便以武功起家。母亲则是仁宗曹皇后的姐姐,因此从小就在宫中生活,与英宗皇帝青梅竹马,神宗赵顼和岐王赵颢都是她的亲儿子。她的地位,谁能挑战?

何况老太太的道德品质也无可挑剔。她从不为自己牟取私利,就连高家盖房子搞装修都是她掏私房钱。有一次神宗的奶妈来走后门,太后说:你来干什么?又想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替人说情要官吗?下次让我看见,立马杀了你!

于是大家都说:女中尧舜啊!

这下麻烦大了,因为司马光也是公认的君子。女中尧舜加臣中皋陶,首先就占领了道德高地。最高权力被道德理想和民意基础武装起来,那可是如虎添翼所向无敌。高太后和她姨妈兼婆婆曹太后共同反对的新法,则必死无疑。

事实也是如此。垂帘听政两个月后,太皇太后就调整了中央政府的班子。一位后面将要讲到的变法派人物改任知枢密院事,司马光接替他担任门下侍郎。这时,由于神宗的元丰改制,宰相不再叫平章事,改成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第一宰相;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第二宰相。副宰相也不再叫参知政事,改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四人。所以,司马光此刻的职务是第一副宰相。

司马光也当仁不让。一个月前,他的主张还只是对新法进行甄别:便民益国者存之,病民伤国者悉去之;现在却全面否定变法,指控青苗、免役、市易和其他新法都是“生事之臣”的肆意妄为,不符合先帝本意。至于废除新法是否会违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儒家伦理,这位历史学家也有解释:太皇太后做主,明明是母改子,怎么是子改父?

此言一出,高太后如释重负,复辟派也一片叫好。至于那八岁半的小皇帝,当然也没有意见。他发表意见,并把那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要到九年以后。

人事安排和组织工作也进展顺利。当年与司马光并肩作战的范纯仁,被王安石排挤出京的吕公著,还有苏轼和苏辙兄弟都回到了京师。范纯仁被任命为负责审读诏旨和奏状的给事中,吕公著更担任了副宰相尚书左丞。至于宰相蔡确和韩缜,则既不团结,又都被弹劾,下台只是迟早的事。

形势大好,司马光却犯错误了。

问题出在如何看待曾经的改革措施。正确的做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废的废,该留的留,该纠偏的纠偏,可以改良的改良。然而做起来却其难无比。不但司马光和王安石不可能达成共识,就连苏轼和范纯仁都有不同意见。

比如免役法。

这是王安石最看重的,也是司马光最痛恨的。元祐元年正月,司马光大病一场,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便强支病体致函中央政府,声称当务之急莫过于废除免役。又亲笔写信给吕公著,留下政治遗嘱说:我已将贱体托付医生,将家事托付愚子。国事未有所托,现在就拜托仁兄了。

他还说:恶法不除,我死不瞑目。

在司马光的坚持下,免役法于元祐元年三月被罢。消息传到江宁,王安石目瞪口呆。他说:怎么,就连这个法也要废除吗?我跟先帝可是研究了整整两年才推行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呀!说完,王安石不禁老泪纵横。

看来,他也死不瞑目。

免役法的成败得失,恐怕只能在下一章再讨论,苏轼的故事也将在后面再讲。这里要说的是,他对司马光的决定也不赞成。苏轼认为,免役和差役各有利弊,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何况政策要有延续性,就算要改也不能急刹车。这话很是在理,司马光却在政事堂发起脾气来。苏轼便说:当年韩琦做宰相,阁下做谏官,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管不顾。难道现在自己大权在握,就不许苏轼知无不言了吗?

司马光马上笑着道歉,但依然不改。

范纯仁也认为,免役改差役,不妨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要改也最好先试点,循序渐进。何况宰相应该抓大放小集思广益,最忌谋自己出。什么事情都自己拿主意,下面的人就会揣摩上意谄媚逢迎,那可就更糟糕了。

司马光根本不听。

范纯仁一声长叹:又来了个王安石!

也许,这就是悲剧所在了。实际上,从担任副宰相门下侍郎算起,司马光在中央政府工作的时间,加上闰月也只有十六个月,任宰相后七个月就病故。拜相那天,司马光躺在床上不能动,太皇太后派人将诏书和印玺送到府上,又颁下恩旨特许他不必朝觐。司马光却不敢当。他说:不面君岂能视事?终于在病情好转之后奏对于帘前,然后上班。

唉,他这是奋不顾身啊!

显然,如果说王安石是宁可得罪所有亲朋好友,也要将变法进行到底,那么,司马光就是拼了命来唱反调,累得吐血也要把那些新法都推翻了。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个人的利益驱动,完全是为国为民,因此义无反顾。在高举道德旗帜的国度里,遇到这样的人,鬼神都要让他三分,谁胜谁负就只看权力在谁那里。现在,当然是司马光占上风。

但,他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

司马光最后一次上朝,是在元祐元年八月十二日。六天之前,青苗法被废除。对此,司马光原本犹豫,甚至认为该政策的立法精神并不错,只是执行中出了问题。范纯仁这时已经升任同知枢密院事,便奏请朝廷继续发放青苗贷款。

苏轼却认为,青苗法不是执行有问题,而是立法本身有问题。他说,老百姓过日子,从来就是量入为出,因此勤俭持家,虽贫亦足。现在额外多出一笔钱来,难免会变得大手大脚。朝廷却不管这些,只管收利息,这不是坑人吗?

司马光听了这话,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冲进宫中在帘前问太皇太后:是哪个奸贼蛊惑陛下再发放青苗钱的?

范纯仁吓得面如土色,一句话不敢说。

王安石更是说不成,五个月前他就去世了。

二十五天后,司马光也撒手人寰。

至此,各种新法基本上都废除净尽,但这绝不等于戏已演完。要知道,就连许多反对王安石的人,比如前面说过的李常,也认为新法并非一无是处,真心拥护变法的就更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只要时机成熟,便会卷土重来。

比如章惇(读如敦)。

本节及下节有关事件一览表

元丰八年 | 三月 | 初五 | 神宗驾崩,哲宗继位 |

二十一 | 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

下旬 | 司马光奔丧开封,旋即回洛阳 |

四月 | 十四 | 吕公著兼侍读,司马光知陈州 |

二十七 | 司马光提出甄别新法 |

五月 | 十八 | 第一宰相王珪卒 |

二十六 | 第二宰相蔡确改任第一宰相知枢密院事韩缜任第二宰相第一副宰相章惇改任知枢密院事司马光任第一副宰相门下侍郎 |

六月 | 十五 | 程颢卒 |

七月 | 初六 | 吕公著任副宰相尚书左丞 |

十二 | 司马光奏请重新审视新法,从之 |

九月 | 初四 | 罢免行钱 |

十月 | 二十五 | 罢方田法 |

十二 | 十四 | 范纯仁任给事中 |

元祐元年 | 正月 | 初一 | 改元元祐 |

不详 | 司马光病,托推翻新法事于吕公著 |

二月 | 不详 | 苏轼、范纯仁与司马光分歧 |

闰二月 | 初二 | 首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罢司马光拜相,接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

初四 | 吕公著由尚书左丞改任门下侍郎 |

二十三 | 知枢密院事章惇罢 |

二十七 | 范纯仁同知枢密院事 |

三月 | 初三 | 罢免役法,王安石闻讯愕然 |

四月 | 初二 | 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缜罢相 |

初六 | 王安石卒 |

十五 | 文彦博授平章军国重事吕公著拜相,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

五月 | 初一 | 韩维任副宰相门下侍郎 |

十九 | 苏辙弹劾吕惠卿 |

六月 | 十八 | 贬吕惠卿,罢市易法 |

二十八 | 诏令既往不咎 |

八月 | 初六 | 罢青苗法,复常平法 |

十二 | 司马光最后一次上朝 |

九月 | 初一 | 司马光卒 |

元祐八年 | 七月 | 初一 | 范纯仁拜相,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

九月 | 初三 | 太皇太后崩 |

绍圣元年 | 四月 | 十二 | 改元绍圣 |

二十一 | 章惇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

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_第三章_乾坤逆转_五、司马光复辟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第三章_乾坤逆转_五、司马光复辟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