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二篇 艰难的转折

18、得意之笔

红军二渡赤水,取得了桐梓、遵义大捷,这是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建立黔北根据地有了可能。洛甫对当时的情况十分乐观,他说:

“我们现在不是逃命了,有希望了,有办法了。”为了进一步扭转战局,军委决定趁着打了胜仗的好时机,进攻一直对红军紧追不舍的中央军周浑元的部队。消灭不了周浑元的部队,红军就无法建立黔北根据地。

1935年3月4日,军委特别设立了前敌司令部,朱德担任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以便加强对将要到来的新战斗的指挥。一场大战迫在眉睫,而此时红军领导层内部却起了一场风波。

3月10日,林彪建议攻打滇军驻守在打鼓新场的一个师,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而毛泽东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这个建议明显干扰了打击敌军主力的计划——结果,他被撤了刚委任的前敌政委的职务。毛泽东为硬攻敌人一事放心不下,半夜里,又提着马灯独自去找周恩来商量。周恩来被毛泽东说服了,第二天一早,他召开会议,出面平息了这场风波,肯定了毛泽东的想法。

毛泽东的意见最终占了上风,他的战略、远见和智慧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攻打打鼓新场的战斗被取消了。

3月11日,为了更好地指挥战斗,红军决定成立新的三人军事小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直到这个时刻,遵义会议后复出的毛泽东才算真正获得了掌舵红军的权力。他开始睿智而天马行空地指挥红军,带领红军摆脱困境。

但是,眼前这场对周浑元的战斗,红军还是遇到了困难。敌军坚守阵地不肯出战,红军无法发挥运动战的优势。无奈,红军被迫于3月15日发起了对鲁班场的攻坚战。鲁班场位于怀仁东南,是遵义通往赤水河的必经之路,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周浑元部有15个团,依靠有利地形,固守防御工事,以逸待劳。红军能够投入的兵力也是15个团,但除去警戒、掩护和抗击援敌的部队,实际上能投入的兵力没有敌军多。清晨开始的战斗,一直打到黄昏,红军伤亡了不少,也未能拿下鲁班场。军委下令撤出战斗,命令红军由茅台附近全部渡过赤水河。

比较第三次横渡赤水和第一次渡赤水,可以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关键战役失利(土城战役和鲁班场战役),红军被迫转移寻找新的出路。

茅台当时是一个又脏又乱的小镇,拥挤不堪,建造在赤水河边20多米高的陡峭岩石上,整个镇子的上空都弥漫着高粱小麦混合物发酵的刺鼻气味。茅台和土城一样,经营酒和盐,还转运鸦片。茅台酒是赤水河上最负盛名的烈酒,浓度近乎纯酒精。

红军几乎一枪不发就拿下了茅台。战士们发现了一座酿酒作坊“义成老烧房”。这座酒坊是很阔绰的西式房子,里面摆着百余口大缸,每口大缸可以装20担水。——最初发现这座烧房的士兵,不知道大缸里装的是酒,便用来洗脚。等到嗅到四溢的香气,才恍然大悟是酒,可惜数缸美酒,已经成了洗脚的脚汤。

据说,李德(他喜欢饮酒)听到这个消息,就邀了几个人同往酒坊,他们打开了一缸年代最为久远的白酒,痛饮了一场。还据传,李德喝酒过量,以致一个星期不省人事。陆续经过茅台的部队,都到这座酒坊痛饮一杯。等到最后一部红军经过的时候,就连脚汤也没留下一滴。

3月16日、17日,红军于茅台渡口过河。敌军发现了此情况,派出飞机进行轰炸。一颗炸弹击中了周恩来临时办公室旁边的一座房子,大家劝他隐蔽一下,周恩来拒绝了。轰炸并不很猛烈,有时候飞机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涂有白色弹药号码的大石块。

红军一过河,毛泽东就命令大部队停止前进,只派出一个团向北紧急行军到达100多公里开外的古兰,然后又向镇龙山前进,沿途虚张声势引人注意。他们忽东忽西,行动让人摸不着头脑。毛泽东的目的就是要让蒋介石误解:红军正在向长江的某个渡口前进,促使蒋介石把敌军往赤水河西边调遣。

蒋介石得知红军三渡赤水的消息,认为红军几近两个月,徘徊于赤水河两岸,大部队行动困难,难有进展,今后红军只有化整为零打游击了。于是他采取了在江西修碉堡围攻的老办法,步步为营,包围红军。蒋介石在乌江南岸各个渡口,乌江北岸的大定至遵义、桐梓沿线,直至赤水河西岸一线,都布置碉堡。这些碉堡星罗棋布,红军几乎每行动一步,都可能遇到敌人的阻击。

红军渡过赤水才一天,3月18日,军委作出了四渡赤水的决定:从第二次渡过赤水的太平渡、二郎滩东渡。刘伯承给工兵连的连长王耀南下达了一个任务,派他去检查上次搭的浮桥还在不在。并且红一军团得到一个密令,让他们组织先遣队,在3月26日前渡过乌江向贵阳前进。

红军的行动显得诡异莫测,突然离开黔北南下贵阳,其中必然有蹊跷。

原来,红军截获了蒋介石3月24日将要到贵阳督战的重要情报。肖锋,1935年3月20日在他的《长征日记》里记载:“据师通报,蒋介石来到贵阳督战,敌人新的进攻又开始了。”毛泽东决定利用这个消息,大胆一搏,直捣贵阳,威胁蒋介石本人的安全,从而促使整个战局发生大转变,进而掌握主动权,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整个策略的关键是要让蒋介石继续相信:红军仍旧滞留在乌江以北,无路可逃。——红军这些天的行动变得秘密而小心谨慎。东渡赤水河的命令在最后一刻才下达,“野战军秘密、迅速、坚决地行动,出敌不备,折而向东”,“渡过赤水河东岸,寻求机动”。为了防止泄密,军委在下达的一切命令中都用到了“寻求机动”,这个模糊的字眼代替了红军真正而确定的目标:佯攻贵阳。

红军若是打草惊蛇,蒋介石取消贵阳之行,或者把分散的兵力调回一部分保卫贵阳,那么,毛泽东灵活多变的计划就不可能成功。

3月21日、22日,红军主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小心翼翼地向乌江靠拢。红军一小部则继续向黔东北佯动,掩护主力的行动。

3月24日傍晚,蒋介石一行到达贵阳。

3月31日,红军主力南渡乌江。

4月2日,红军前锋逼近贵阳。

蒋介石可能没有想到,毛泽东决定将计就计,利用他的贵阳之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后来发生的事情:红军声东击西兵临贵阳,连环计里调虎离山威逼昆明,最后虚虚实实巧渡金沙江,都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指挥才能。

1961年,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来华访问,他称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出人意料地回答:“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告诉你真实的长征》_第二篇_艰难的转折_18、得意之笔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告诉你真实的长征第二篇_艰难的转折_18、得意之笔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