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三篇 坚持北上与南下分裂的斗争

34、消失了的炊事班

长征,以斩关夺隘,爬雪山,过草地,勇往直前著称于世。长征,在现代社会是“吃苦最多”的代名词。长征之苦,是举世无双的。超常态自然条件的艰苦,极度险恶的战争环境,都欲置人于死地。行走在长征路上的人是艰苦的,负重行走的炊事员们在长征中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

三军团一个连队里有一个炊事班,只有9名炊事员。炊事班长姓钱,江西吉安人,个子很矮,皮肤黝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平时不怎么说话;副班长姓刘,江西兴国人,中等身材,人很活泼,爱说笑话,经常逗大伙乐。挑水的老王也是江西吉安人,其余几个人连姓什么都不清楚,即使有几个知道姓的炊事员,其名字也无从查考,因为,他们都牺牲在长征路上,可他们的革命精神却永垂不朽。

长征的时候,天天行军、打仗,上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负担,规定每人只准挑40斤,可是,他们都打了埋伏,把粮食装在铜锅里,每个人都挑有六七十斤。开党小组会的时候,有人给那个连的司务长谢方祠提意见,说司务长只知道照顾炊事员,不关心战士,万一到前边弄不到粮食,部队吃什么。炊事班为战士着想,司务员感动得无语了,只好让他们多挑点上路。

行军路上,炊事班最热闹:锅撞碗,刀撞盆,丁丁当当乱响一阵;副班长老刘还不时讲个笑话,唱个山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战士们一见就说:“看,我们的戏班子来了!”走得高兴了,他们还吹着哨子飞跑,就像六七十斤的担子没放在肩上一样。其实炊事班在行军中是最辛苦的。中途部队休息,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们要烧开水给指战员们喝;宿营时,别人睡觉了,他们却要安锅灶、劈柴火、洗菜、煮饭,每夜只睡两三个小时。

部队进入广西之后,山区人家少,粮食供应发生困难,这就更加重了炊事班的工作。他们经常要翻过好几座山,跑到部队的最前面去买谷子。谷子必须把皮碾掉才能吃,有一次,他们不知从哪里找了个小石磨,班长怕以后找不到石磨,就花钱向老乡买了下来。于是炊事员又增加了这134斤重的笨家伙。后来,副班长又在路上拾到一个破筛子和一个破簸箕,也把它挑上了。从此,炊事班不再叫戏班子,而被战士们称作“小磨房”了。

不久,部队在贵州土城的东南山上狙击敌人,炊事班的那个连坚守在前沿阵地上。炊事班被隔在后面,几次派人送饭都被敌人打回来。战士们一天一夜没吃饭了,副班长急得围着锅灶直转圈。他和几个炊事员嘀咕了一阵,对司务长说:“司务长!让我和老王再送一次吧!”他把饭背在身上,就跟老王走了。炊事班的其他战士站在山头上看着他们,只见老王在前,副班长在后,飞快地从敌人的封锁线上跑过去。战士们正想为他们拍手叫好的时候,敌人的轻机枪响了,老王一个筋斗栽倒了,紧接着,副班长也倒下了。其他的炊事员一阵难过,都认为他俩牺牲了。谁知到了半夜,他俩又回来了。副班长开玩笑地说:“我们上阎王爷那儿去报到,可小鬼不让我们进门!”原来他们是为了欺骗敌人故意倒下的。靠他们的机警,终于把饭送上了阵地,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一出贵州,炊事班长就闹眼病,两只眼红红的,肿得像个桃,但他还是挑着70多斤的担子,拄着棍子跟着部队走。开始,他的眼睛只是淌眼泪,后来流起血水来,可他还是不闲着,总要找点活儿干。

进入雪山之前,上级通知炊事班轻装。他们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只挑着可供全连吃一两天的粮食。另外,每人还带了些生姜、辣子和十几斤干柴。

梁子大山很高,部队整整爬了一天。山上空气稀薄,到处是白花花的积雪,树枝上也都是冰花。爬到山顶,有人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可是一坐下就起不来了。炊事员便赶紧上去喂生姜,灌辣子水,把他拉起来。这时,炊事员又都变成了卫生员。炊事班的口号是:“不让一个战士牺牲在山上!”但就在抢救战士的时候,有两个炊事员却倒下了,不论队友们怎么喊,怎么喂生姜、灌辣子水,都无济于事。

到了毛儿盖,部队休整了一个时期。在这里每人又准备了10天干粮,炊事班还多准备了一些青稞麦。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炊事班长老钱又向司务长提议:“司务长!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怎么行呢?”司务长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是考虑到,草地行军坎事员比战士更辛苦,担米、做饭已经够受的了,怎能再加重他们的负担呢,就没同意。可是一到宿营地,他们就把洗脚水烧好了。战士们都异口同声地赞扬他们的炊事班。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去,一声不响就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跑了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往前走。

草地的天气瞬息万变:一会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快找个地方支起锅,烧姜汤、辣子水给战士们御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两位炊事员就牺牲了。

第五天晚上宿营时,连长要给炊事班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知道了,他们推举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决不能从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着,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那时候他们连经过几次战斗,100多人只剩下30多个,也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调了。

长征路上,老钱最辛苦。行军时,几十斤的担子挑在肩上,从不让别人换;宿营时,总要别人休息,却把活儿抢过去自己干。日子久了,他瘦得皮包骨,大家劝他多注意身体,可他总是说:“没关系,我又能吃,又能干,累不倒。”他对战士非常关心,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打土豪分到了腌鱼、腊肉,自己从来舍不得尝一尝,全部留给战士们。因此,战士们一提到他,总是非常自豪地说:“有我们的钱班长在,就别愁饿肚子。……”

后半夜,老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司务长知道他昨天还发高烧,就劝他回去休息,但他怎么也不愿意去休息。司务长便起床帮助他。望着他瘦削的面孔,司务长突然发现老钱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觉得很不对头,正要问他,只听到钱班长用低沉的声音对他说:“老谢,给我点水喝!”这时水开了,司务长忙把锅盖掀起来,忽听身后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躺在地上不动了。司务长急急走前几步叫着他,喊着他。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渐渐变冷。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来了,大家都沉痛地淌着泪。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司务长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三军团的那个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后来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被珍贵地保留在他们的连里。

告诉你真实的长征》_第三篇_坚持北上与南下分裂的斗争_34、消失了的炊事班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告诉你真实的长征第三篇_坚持北上与南下分裂的斗争_34、消失了的炊事班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