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七章 百年恩仇

二、海纳百川,有容乃亡

如果我们把历史往前翻一页,就会发现,公孙氏和燕国占据辽东时,它们与高句丽的关系都非常紧张,经常需要以战争来解决领土和民族冲突;但是魏国取代公孙氏、前秦取代前燕后,辽东地区与高句丽的关系就趋于缓和。究其原因,公孙氏和燕国,小而强,要与高句丽争夺生存空间,故而关系紧张;魏国和前秦,都统一了北方,辽东不是重点,所以和高句丽关系缓和。

前秦的佛教外交

在辽东问题上,前秦采取的是缓和的外交策略而非武力征服,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鲜卑和高句丽是世仇,尤其是慕容燕国和高句丽,几乎到了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地步。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前秦消灭了前燕,就等于除去了高句丽最痛恨的对手,高句丽对前秦的态度自然要臣服恭顺许多。前燕灭亡后,卖水太傅慕容评就是逃去了高句丽,结果被高句丽人押解回国,送了前秦一个大大的人情,同时向苻坚称臣。

其二,公孙氏和前燕都在辽东发家,辽东是这两个政权的命根子,所以决不容高句丽在自己的大后方耀武扬威扩张势力;而魏国和前秦的统治重心都在中原黄河流域,辽东只不过是东北边境的一个州,其地位远不及中原地区来得重要。也就是说,尽管苻坚和王猛都意识到了辽东是称霸东北亚的枢纽和锁钥,但是在他们看来,只有成为中原的主人,才是真正的建立不世功业,称霸东北亚和征服周边少数民族,那是统一天下后的下一步动作。

其三,前秦虽然强大,但正是由于扩张太快,内部的阶级矛盾、因征服带来的民族矛盾还有由来已久的胡汉仇恨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常年征战也让国家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特别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周边环境来解决内部矛盾。而苻坚采取的宽容的民族政策,他并不打算像冉闵那样用屠刀去征服一切;他相信,他的宽容和接纳,会让那些桀骜不驯的少数民族感恩戴德,臣服于己。

前秦与高句丽之间的友好关系还表现在文化和宗教的交流上。

公元372年,即高句丽小兽林王即位的第二年,秦王苻坚派使者护送高僧顺道及佛经、佛像前往高句丽,佛教由此传入朝鲜半岛。小兽林王对前秦使团十分重视,不但亲自在一个叫省门的地方迎接,还用这些佛教典籍来教育贵族子弟。这次半宗教半文化的举措,实际上是苻坚进行的一次和平外交,一方面向高句丽表示出了友好的姿态,另一方面也希望佛法能够教化一向桀骜不驯的高句丽人。

或许是觉得这次出访的政治意味太浓,而非纯粹的学术交流,顺道就以机缘未到为由,没有在高句丽大肆宣扬佛法。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当学术披上行政的外衣,就会失去学术原本的意义。

曾经有一个帖子,开篇讲述中原某个古刹如何想尽办法盈利,如何为僧人们谋福利,如何到处走穴宣传自己,而帖子最后,却送给人们一幅当代苦行僧严守教义、风餐露宿,传道化缘的画面。前者无可厚非,后者则让人肃然起敬。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那一份纯粹的本心,是一件足可珍贵的事情。

不过,佛教真正传入朝鲜半岛时间却要提前很多。由于乐浪地区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很多不知名的僧人就曾通过海路前往朝鲜半岛,东晋高僧支遁(谢安的好友)就曾给远在高句丽的僧人寄过介绍另一位高僧竺法深的书信。

这说明,在顺道前往高句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僧侣在朝鲜半岛传道授业。朝鲜半岛的百姓中也有一些人信仰佛教,所以僧人们才会在那里逗留居住。只不过,那时的佛教没有被官方所承认和推广,只是在民间私下传播。

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总是在民间首先发展起来的。在生存、需求和利益的引导下,中原地区和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关系日益紧密。这就像是几年前南海一号携带的文物一样,其中大多数并不是人们所期待的南宋精美的瓷器,而是普普通通的外销瓷。这说明什么?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已不再以为王公贵族提供奢侈品而存在,转而向更为大众化的方向转变。

两年后,另一位高僧阿道也来到了高句丽。小兽林王专门为顺道建了肖门寺,为阿道建了弗兰寺,供他们讲经布道。到广开土王在位期间,平壤已建有9座寺院,佛教在朝鲜半岛也开始广泛传播。

短暂的中场休息

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爆发了淝水之战,这是北方英武雄健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族正统皇权之间的一次大对决。究竟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早就了英雄?

抛开民族之见,战争的双方,不论是苻坚、苻融、慕容垂、姚苌,还是谢安、桓伊、谢玄、刘牢之,都是那个时代里的英雄人物,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小儿辈已破敌……等等脍炙人口的典故,也谱写了一幅慷慨豪壮、长歌潇洒的历史画卷。

淝水之战的过程,已经被很多人写过很多遍:英俊又能干的苻融窝窝囊囊的死在了乱军中;前秦的20万精锐悉数断送;谢玄、桓伊的北府兵一战成名。淝水之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南方汉族政权因为这场偶然的大胜而得以延续,北方前秦却因这场大败而动摇根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贵族之间的矛盾如火山般喷涌而出,一个强大而辽阔的帝国就此崩塌,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乱世中。

苻坚是生不逢时的,他的才干、胸襟、魅力,丝毫不逊色于汉光武帝和后来的隋文帝、唐太宗,但是他错生在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新老民族融合撞击最为激烈的年代里,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和魅力,并不足以促成天下重归一统。

好比是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在打架,正打在兴头上,然后村长来了,恩威并施,劝住了他们,说大伙儿消停消停吧,给个面子。好吧,看在村长为人还不错的面子上,小伙子们消停了。可他们之间的仇恨解决了吗?没有。他们有的是力气,只不过是被强行压制下来。

怒火和仇怨得不到发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建议大家,尤其是男同志们,没事就爬爬山,打打球,多多去搞体育活动,压力大时去KTV吼一嗓子,都是很好的发泄办法,免得动了肝火,伤了身体,妨碍社会和谐。

可一旦村长老了,弹压不住了,养足力气的小伙子们就会重新抡起袖子,继续打架。直到有人被打死,剩下一个最强者。所以,前秦的强大和短暂统一,只不过是中场休息,用少数民族的思维来看,那就是谁的拳头更硬,谁才是老大——安抚与恩惠,那都是唬唬人的。

这又让我想起,曾有一位将军,在镇守边疆的时候,当地的胡族人不服管教,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凡事胡族男子有三人以上聚会者,一律缉拿。

这就是说,如果你是当地人,如果你正当青壮年,如果你碰巧遇到了几个差不多年纪的朋友,如果你们决定找个小馆子喝几杯,烤几个串,吹吹牛,发发牢骚,控诉一下命运的不公,好吧,等待你的,就是一副镣铐和关黑屋。

为什么?首先,年轻人精力旺盛,容易冲动;其次,喝酒吃烤串,容易上火;再次,三人成伙,三个人的火气和冲动放到一起,不是加法,而是立方。所以,三是一个很危险的数字,一旦超过了三,事态就有可能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为了防患于未然,那位将军决定拆除三,只要你是一个人,就没事,也不大可能去闹出什么事来。当然,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者除外。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王猛死之前就提醒过苻坚,东晋气数未尽,还有很多人才,不是一下子能灭掉的;而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胡族才是我们的仇敌,一定要防着他们,逐步消灭他们。

一开始,苻坚也是这么做的,可前秦的运气太好了,扩张得太顺利了,尤其是王猛去世后,苻坚就变得好大喜功飘飘然起来,身边拍马屁的人也多了。久而久之,苻坚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他觉得今天攻占巴蜀,明天攻占襄阳的步步推进实在是太慢了,于是就想来一次大会战,决战。

接下来,苻坚就开始犯错:

仗还没打,就开始给东晋君臣盖房子;

找了一群漂亮的娃娃兵当仪仗队,把打仗当成了走秀;

战线铺得太长,协同指挥又太差,本想多点进攻,却成了分散火力;

拿氐族的精锐部队去冲锋,却让其它民族的军队在旁边看热闹;

……

不用再说了,结果就是两个字——惨败。

然而,如果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以前秦丰厚的家底,还不至于陷入危机;但问题是,除了战争本身的失误,苻坚还出了很多政策上的昏招——把其他民族的贵族全都迁到关中大本营,反而把本就数量不多的氐族分派到各地,既动摇了关中根本,又分散了氐族的力量。

……

不用再说了,结果就是两个字——崩溃。

不是背叛的背叛

淝水之战后,数十万秦军一溃千里,唯独慕容垂所部三万人马全身而退。没过多久,苻坚就带着千余名收拢起来的骑兵前来投奔。我们可以来做一个简单的算术:

慕容垂——三万;苻坚——一千多;兵力之比是30:1。所以,跟着慕容垂一同出征的慕容氏子弟都很兴奋,纷纷劝慕容垂趁火打劫,从背后给苻坚一刀,把这个灭了自己国家的家伙给灭了。

慕容垂没有那样做,十几年来,苻坚对自己的恩义,慕容垂是很有几分感动的。然而,这毕竟是一个靠实力说话,有了机会就不能放过的时代,慕容垂肩上担负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野心和抱负,更是整个鲜卑慕容氏复兴的希望。但是,他能够立刻动手吗?

条件还不成熟:首先,慕容垂手上的三万人马,未必就是他的亲信,更有可能是战前临时调拨给他的,听指挥去打仗还行,真要造反,没准就哗变了。再者,淝水之战究竟会对前秦造成多大的影响,慕容垂还无法准确估计,他可能想再等一等,看一看。因此,慕容垂一路护送苻坚返回洛阳,从各地败退下来的秦军也陆续在洛阳集结,人数达到了十几万人。

不久,苻坚就带着人马返回长安了。为了稳定关东,他派石越驰援邺城的长乐公苻丕(苻丕是苻坚的庶长子,太子是苻丕的弟弟、嫡长子苻宏),毛当驰援洛阳的平原公苻晖,张蚝驰援晋阳。三员大将各领一支人马,增强这三处要地的防务。

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农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就建议老爹脱离苻坚,找个理由自立门户。慕容垂也觉得自己没杀苻坚已经很对得起他了,现在再不走,将来或许就没机会走了——像自己这等高危险人物,一旦回到长安,八成就要被软禁。他对苻坚说,河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听说大军战败,现在人心惶惶,所以请求苻坚允许他率部前去安抚,顺便拜祭祖先。

慕容垂本来只是想试一试,如果苻坚不答应,他就另做打算。没想到一向对慕容垂重点防范、小心使用的苻坚居然答应了。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回顾慕容垂在前秦的经历,就能发现,此人不是一般的能装孙子——老老实实的当了很多年的京兆尹(请注意,这个官职相当于北京市市长,而非北京军区司令,是没有兵权的);老老实实的给人打下手、当炮灰、当掩护,战绩不大不小不好不坏;老老实实的看着自己的老婆被苻坚找去玩暧昧,完全没反应;老老实实的顺从苻坚的意思,支持与东晋决战……

任何一个人在你的眼皮子低下夹着尾巴十几年,没有犯一点错,甚至没有出一次风头,你都会慢慢失去对他的戒心的。尤其在完全有机会下手干掉苻坚的时候,慕容垂却像个大忠臣一样恪尽职守,最后还能交还兵权。我想,苻坚带着一千多人投奔慕容垂的时候,心里是有忐忑的。但慕容垂完全通过了他的考验,打消了苻坚最后一丝怀疑,赢得了彻底的信任。

若论潜伏,慕容垂的功力,绝对不亚于余则成。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懂得放弃;放弃,是为了换取更大的筹码;这个筹码,要等到关键时刻才能使用。当苻坚以为慕容垂会一如既往的老实下去时,慕容垂耍了一次滑头,并且成功了。

这一年,苻坚45岁,慕容垂57岁。慕容垂如果再不抓紧,就没多少时间可以折腾了。

千万不要以为苻坚一走,慕容垂就能顺顺利利的闹独立了。慕容垂的处境完全说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恶劣:首先,苻坚派了三千人马“护送”他前往邺城。名为护送,实际上就是监视。其次,在邺城等着慕容垂的,是长乐公苻丕和名将石越。最后,慕容垂手上能够信得过,就只有几个儿子和侄儿,甚至连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都没有。

这就是慕容垂脱离苻坚后的全部家当。可他浑然无惧,既然走出了这一步,那就只能向前,义无反顾的向前!此刻,慕容垂的心情是复杂的:如果你苻坚果是真命天子,能够一统天下,我慕容垂便乖乖为你打天下;如果你苻坚没有那个命,又舍不得杀我,而我也放过了你一次,大家扯平,接下来,我就要走自己的路,你可别怪我忘恩负义!

死里逃生

接下来,慕容垂险些两次丧命:

第一次,是暗杀。

苻坚的首席谋士权翼(此人极为牛逼,先跟着姚襄混,再跟着苻坚混,前秦灭亡后又跟着姚苌混,到哪里都能受到重用)听说后,连忙前来劝阻,说现在国本动摇,应当集中力量先固守关中,怎么能分散兵力到地方呢?慕容垂此人投奔我们不过是权宜之计,一旦把他放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苻坚还是保持着一贯的自信,觉得身为君主就要说到做到,如果命中注定慕容垂要自立门户,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岂能出尔反尔。

权翼听到这话,撞墙的心都有了,只能长叹一声,说陛下重仁君之义而轻国家之利,慕容垂这一走,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关东地区从此就会大乱……

不过,牛人就是牛人,权翼没有因为苻坚的感情用事、一意孤行而放弃努力——既然老大不答应,那就只能先斩后奏,剪除后患了!

权翼的办法,就是暗杀。暗杀的执行者,是一群死士。这群死士,很可能是权翼结交的江湖人士。

这位权先生,很明显是个张良式的人物——有脑子,能够为主公出谋划策;有关系,与三教九流往来密切;有决断,关键时刻敢于下黑手,为国除害;有远见,历任主公都混死了,他还好好活着。

死士埋伏的地方,就在黄河的浮桥边,那里是慕容垂的必经之地。

但是,天下不止权翼一人懂得下黑手。

慕容垂能够在慕容俊、慕容评、王猛、苻坚几拨人的猜忌下生存下来,早就练就了异于常人的敏锐嗅觉——苻坚心软,可他手下那群人,恨不能把自己丢进黄河里去喂鱼!在苻坚身边,他是安全的;离开了苻坚,就等于失去了保护,在没有亲信军队的情况下,制造一起意外死亡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所以,慕容垂压根儿就没有放松防范,还使出了一招掉包计——他让一个心腹穿着自己的衣服,骑着自己的马,带着一班亲随走大路过河,自己却乔装打扮,找了个竹筏从,另外一个偏僻的渡口悄悄过河。

山寨慕容垂来到浮桥时,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死士突然杀出。山寨慕容垂二话不说,打马飞奔,夺路而逃。死士中可能有人见过慕容垂,见骑在马上的人不是慕容垂本人,便放弃追赶,刺杀失败。

慕容垂逃过一劫,总算是平安来到河北。

人的目标,是随着处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曹操说得好,他出道的时候,也就想当个太守将军之类的忠臣,好好为汉室卖命;可形势比人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步步把他推向了军阀和枭雄。那些跟着他卖命的人,有荀彧那样的高尚之士,更多的则是新兴力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想要保持自己的利益,就必须推着曹操不断往上走。

所以,来到河北后,慕容垂没有马上宣布独立,更没有傻乎乎的扯出恢复大燕的旗号。他的实力,还不足以让他铤而走险,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而当时前秦在河北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长乐公苻丕。于是,慕容垂还是老老实实的派人去通知苻丕——我来了。

第二次,是鸿门宴。

苻丕可没苻坚那么好说话,他一听说慕容垂来了,第一个反应就是——这老家伙是打算自立门户造反的,一定要尽早干掉他。所以,他打算给慕容垂摆一出鸿门宴,在出城迎接的宴会上伺机下手。

这时,慕容垂手下的人开始推着慕容垂往前走了,曾经建议慕容垂杀苻坚的赵秋再次建议,趁苻丕设宴接风的机会,一举把这小子干掉,夺取邺城的控制权,然后以邺城为根据地,号召燕国旧部举事复国。看,很多时候,当你选择了一条路,逼迫你走下去的,不完全是自己的意念和决心,而是你周围人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力量。

从政治利益的角度看,苻丕和赵秋的建议都是可行,而且必要的。然而,苻丕的计划,被手下姜让给劝阻了;而赵秋的建议,也被慕容垂否决了。前者是出于道义,后者也是出于道义。在这个需要厚黑和狠辣的关口,双方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按兵不动。

我想,如果双方同时动手,即便引发一场火拼,对慕容垂的打击无疑会更大——慕容垂就算不死逃生,也会打草惊蛇,最后变成被人四处追杀的流寇。而放弃机会,对前秦造成的损失则更为致命——苻丕失去了干掉慕容垂的最好机会,给了慕容垂准备起事的时间,最后造成河北地区长达数年的战乱。

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1》_第七章_百年恩仇_二、海纳百川,有容乃亡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1第七章_百年恩仇_二、海纳百川,有容乃亡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