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七章 荣登大宝

太平反击:延揽人才,太子监国完全被架空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太平公主马上着手改变战略。就在此时,李隆基为了缓和关系,也主动请求召太平公主回长安。太平公主自然当仁不让。这次回到长安后,太平公主的战略就变了。首先,她绝口不提更换太子的事。以前自己闹得太凶,结果引起了睿宗的反感,得不偿失。这一回,她不再纠缠更换太子的事,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罗人才、培植亲信。她都网罗了哪些人呢?

第一个是窦怀贞。就是娶了韦皇后的老奶妈,还自称“皇后阿?”的那个人。这个家伙其实是高干子弟,是个公子哥,但是小时候从不以公子哥自居。别的高干子弟都是轻裘肥马,只有他艰苦朴素,所以名重一时。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是也并不尽然。窦怀贞长大之后名声就不太好了。他太爱权力了,为了权力不惜牺牲一切。唐中宗时宦官势力比较大。因此,窦怀贞只要看见宦官就巴结。可是,宦官又不是举着牌子走路,有的标志也不明显。窦怀贞就怕哪天没看出人家是宦官,失了礼数。怎么办呢?为了避免犯错,窦怀贞只要看见没胡子的就点头哈腰。这样一来,好多毛发不发达的人都跟着沾光了。这在当时简直传为笑谈。这样的人我们觉得不怎么地道,可是太平公主认为他是个人才。人就怕没有爱好,只要有爱好,就能投其所好了。他为了权力可以放弃尊严,正好用权力吸引他!本来,窦怀贞是韦皇后的党羽,韦皇后被杀,他也受牵连,贬为濠州(今安徽凤阳)司马。可是现在,就在太平公主的亲切关怀下,窦怀贞又从地方回到了中央,没过多久,居然当了宰相。既然太平公主能既往不咎,让他当官;他也就投桃报李,每天一退朝就到太平公主那里报到。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在朝廷里有了代言人,朝廷里的大事小情都了若指掌了。

第二个例子是陆象先人。景云二年(七一一年),在太平公主的推荐下与崔湜同时当上宰相。清净寡欲,在官“以宽仁为政”。成语“庸人自扰”,即出典自《新唐书·陆象先传》)。说起陆象先的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如果我们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大家就都耳熟能详了。这句话哪儿来的呢?就是陆象先说的。陆象先担任河东按察使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小吏犯了错,陆象先批评他一顿,就让他走了。结果,一个比这个小吏职位稍高一点的“大吏”有意见了。他对陆象先说:按照规定,这个小吏的错误应该打板子,您怎么就这么轻饶他呢?陆象先最看不起这类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了。就回答他说:人和人都是一样的,难道你以为他听不懂我的话,非要挨板子才行吗?如果你说不打就不行,那下次我先打你。本来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都是你们这种庸人自己找事!这件事就记载在《新唐书·陆象先传》里,从此,“庸人自扰”就成了一个成语。从此事我们可以看出,陆象先是一个非常洒脱、眼界非常高远的人。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人望非常高。陆象先这么清高,当然不会主动巴结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又是怎么发现他的呢?说起来还和太平公主的男宠有关。太平公主有个男宠叫崔湜,是个才子型的官员。太平公主正在用人之际,就想把他提拔成宰相。崔湜说:我没别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和陆象先成为同事。这个人名声大,能和他成为同事,我自己脸面有光。太平公主应允,就把两个人一起推荐了。不过,太平公主虽然推荐了陆象先,但是,陆象先可不像窦怀贞那样对她百依百顺。相反,还经常指出她的一些问题。别看太平公主是个“铁娘子”,但是对陆象先的批评她却并不介意。人要想成事,就不能只听好话。再说了,陆象先号召力大,把他纳入自己的人才队伍,这不就等于竖起了一块活招牌吗?一下子,太平公主这边人才的整体水准就提高了。

纵观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太平公主网罗的其实是两类人。第一类就像窦怀贞这样,是非不分,人品不好,但是能够死心塌地替她办事;第二类就像陆象先这样,超凡脱俗,清心寡欲,虽然不能指望他无原则地听命于自己,但是可以给自己改善形象、带来声望。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智斗勇,都有不凡表现。特别是太平公主,在延揽人才方面更是灵活主动。但是,大唐王朝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唐睿宗李旦手中,睿宗将会如何安排太平公主延揽的这些人呢?李隆基在这场人才大战中又将何去何从呢?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太平公主网罗的这两类人才都很难得,当然是让他们当宰相最能发挥作用了。可能有人怀疑,难道太平公主想让谁当宰相就能让谁当宰相吗?还真差不多。因为当时李隆基虽然已经是太子监国,但是,三品以上的人事任命权还在睿宗手里。对付唐睿宗,太平公主最有办法了,实在不行还可以打感情牌嘛!任命崔湜当宰相的时候,睿宗开始并不同意,但是,太平公主“涕泣以请”,没办法,睿宗最后还是满足了她的要求。很快,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太平公主把窦怀贞、崔湜、陆象先等等四、五个得意的人才都安插到了宰相的位置上。有了宰相作后盾,太平公主在朝廷里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太平公主安插了一批亲信当宰相,那李隆基怎么样呢?李隆基那边恰恰相反,他的支持者都从宰相岗位上调离了。姚崇、宋璟两个人因为建议让太平公主离开首都,结果太平公主一发威,李隆基被迫丢卒保帅,主动请求把这两个人贬到地方当刺史。老臣韦安石因为几次出手保护太子,被太平公主明升暗降,表面上荣升为二品的左仆射,实际上剥夺了实权,发配东都洛阳。另一个宰相张说,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也发配到洛阳了。就这样,太平公主回到长安不久,整个宰相集团中原来属于李隆基派系的只剩下刘幽求一个人。可是,刘幽求本来不过是个县尉,因为政变有功,才火箭式蹿升到宰相。他的资历以及影响力不要说不及姚崇、宋璟一个零头,就是跟太平公主手下那些老官僚也没法比。这样一来,别看李隆基还任太子监国,其实整个被架空了。

经过太平公主的一番努力,她和李隆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治敏感度高的人马上就看出来了。当时,有一个书生名叫王琚,曾经因为反对武三思而流亡江湖,韦皇后倒台后又回到长安,被任命为县主簿,是个九品小官。当时李隆基不是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吗?凡是六品以下的官都是由他来任命的。因此,王琚此次拜官,也是出自太子殿下的恩命,特地前来拜谢。可是,虽然打的是谢恩的旗号,王琚的表现可不像一个谢恩的人。到了殿廷之中,王琚故意高视阔步,摆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合礼数,因此,宦官提醒他:太子殿下就在帘子后头呢!你放规矩点儿。没想到,王琚冷冷一笑,说:谁是太子殿下,当今天下只有一个太平公主罢了!很明显,王琚用的是一种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口吻。纵横家固然是嘴尖舌利,说话难免夸张;但是,他们也是目光如炬,一下子就能看透问题的实质。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力量对比上,王琚一点儿都没有看错;此刻的李隆基,虽然看起来是太子监国,大权在握,但是综合实力和监国之前相比,反倒更加虚弱了。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太平公主实力大增,似乎已经胜券在握。可是,就在她准备反戈一击,彻底击垮李隆基的时候,一个特殊天象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切。那么,究竟是什么奇怪的天象,竟然能够击破太平公主的黄粱美梦?事情的变数又到底出在什么人的身上呢?

蒙曼说唐·唐玄宗》_第七章_荣登大宝_太平反击:延揽人才,太子监国完全被架空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蒙曼说唐·唐玄宗第七章_荣登大宝_太平反击:延揽人才,太子监国完全被架空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