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九章 平定三方

杨坚矫诏当上辅政大臣后,激起以尉迟迥为代表的北周三总管反叛,杨坚和兵强马壮的三总管打仗,将是一场什么样的较量?杨坚能否化解这次危机?

将军与军师

因为杨坚辅政,尉迟迥等三名总管发动叛乱,他们来势汹汹,而且裹挟周边政权的势力,给杨坚和北周造成极大威胁。那么,杨坚能否取胜呢?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三方叛乱中,最有实力的应该是尉迟迥这一支,因此,战争能否取胜,关键就看韦孝宽和尉迟迥。

那么,韦孝宽将军表现如何呢?如果仅把韦孝宽说成是一名将军,那就小看他了。他不仅是一名将军,还是个战略家。韦孝宽一生有两件事最值得纪念,一件是玉壁之战,另一件则是平齐三策。何谓玉壁之战?所谓玉壁,在现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

当年,西魏和东魏打仗,玉壁是西魏战略要地。当时,东魏力量比西魏强。五四六年,东魏权臣高欢率领十几万大军倾巢出动,打算一举吞并西魏。在玉壁这个地方,被韦孝宽挡住了。韦孝宽坚守孤城五十多天,杀伤东魏七万士兵,最后硬是逼得高欢撤军,而且不久就郁郁而死。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也是城市保卫战的典范,古代战争史没有不讲玉壁之战的。

为什么又说他是战略家呢?因为周武帝统一北齐也有韦孝宽的贡献。韦孝宽虽然没有亲自参战,但是,他在此之前曾为周武帝上过平齐三策。

这三封策书讲什么?

第一策讲远交近攻。北周如果想削平北齐,一定要和北齐的敌国,即江南的陈朝建立友好关系,这叫远交近攻。

第二策讲在发动军事进攻前应该先打外交战。通过外交努力交好北齐,以达到迷惑北齐的效果。

第三策讲利用敌人的内乱。静观其变,寻找时机,最后展开讨伐战争。

这些对策都被周武帝采纳,为北周平齐做出巨大贡献。这样看来,韦孝宽绝对是个高明的战略家。

再看,韦孝宽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太厉害了,有勇有谋。

先举一个有谋的例子。前面说杨坚派韦孝宽前往相州接替尉迟迥,韦孝宽发觉尉迟迥图谋不轨,就赶紧向西跑。他跑到哪里?虽然当时还没有接到杨坚让他征讨尉迟迥的命令,但是,他并未一路跑回长安,而是在河阳(河南孟县)就停住了。为什么?

因为河阳是洛阳的前哨,而洛阳是北魏的旧都,也是东部的战略要地,韦孝宽是想直接保卫洛阳。问题是,当时河阳的情况如何?

糟透了!河阳当时正酝酿着兵变。河阳一共八百名守军,全是关东地区的鲜卑人。所谓关东鲜卑,就是北周从北齐接纳过来的战斗部队,是从战俘改编的军事力量。这些人原来都是北齐士兵,本来对北周就没什么好感,加上他们的家属都在相州,在尉迟迥手里,这些人就更不安心了。

现在,尉迟迥和朝廷开战,这些守军也都蠢蠢欲动,阴谋要策应尉迟迥。而韦孝宽只带了几个随从到河阳,如果士兵真的哗变,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招架之功。另外,如果河阳守军叛变,对洛阳也是威胁。如果洛阳再丢了,朝廷在整个东部地区,就没有据点了。形势很让人忧心。怎么办呢?

韦孝宽用计了。他伪造一封洛阳来的公文,声称皇帝要赏赐河阳守军,赏赐的东西已经运来了,但是,储存在洛阳的不同仓库里,所以让他们分成几个编队,分别到洛阳的不同地点去领赏。这些士兵都是有勇无谋的家伙,一听说有赏,都动了心,想着不管怎么样,先把东西拿来再说。分成几队,就全去了。

当然,韦孝宽已经和洛阳的长官沟通好,河阳守军一到,马上扣押。河阳和洛扬当然也就安然无恙,稳稳地承担起平叛基地的职责。老将军只身一人,智擒八百勇士,这就是谋略。

再举一个有勇的例子。接到朝廷让韦孝宽剿灭尉迟迥的命令后,韦孝宽率领大军来到武陟(今河南武陟),而尉迟迥之子尉迟惇则带领十万大军驻扎在武德郡(今河南沁阳东南),两军隔着沁水摆开阵势。当时正好连日暴雨,沁水暴涨,韦孝宽只好让部队先停下来。正在这时,高颎来了。高颎一看,这要等到什么时候?赶紧搭桥吧!他这边架桥,尉迟惇那边也想办法,不能让他架起桥啊!得破坏。怎么破坏呢?桥修到一半,尉迟惇从上游扔下许多大木头筏子,泼上油,点着火,顺流而下,想要把桥烧毁。

烧毁了没有?当然没有。高颎早有防备。早就提前在河里设置很多士狗,即拦河坝。因为前高后低,好像狗蹲在那里,所以叫土狗。筏子到土狗前就被拦住了,根本过不来。就这样,桥修成了。

桥一搭好,韦孝宽赶紧亲自率领大军渡河。那尉迟惇如何应对?照我们的想法,应该死守河滩险要阵地,过来一个杀一个。可是,尉迟惇不这么想,他自作聪明,也想要用计。

一看韦孝宽率领大军渡河,他马上命令部队向后撤,主动给韦孝宽腾地方。他的打算是,等韦孝宽军队过来一半,还有一半在桥上时发动反击,让韦孝宽来个措手不及。问题是,韦孝宽有谋有勇,一看尉迟惇的军队后撤,他大叫一声:“今日一战,有进无退!”下令擂鼓助威,让各支部队全速渡河。

老将军发出动员令,高颎做为部队里的军师,宣传鼓动工作更是在行,一看老将军带兵往前冲,高颎开始喊话。他说:昔日项羽破釜沉舟,灭掉大秦,我们现在也只能是背水一战,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说完,马上下令烧桥!众将士一看退路断了,都鼓起勇气,奋勇向前,这一下,尉迟惇的军队招架不住,有组织的后撤变成无组织的逃命,被杀的、被踩死的,不计其数。

一看兵败如山、大势已去,尉迟惇只好骑上马,只身逃回相州。这是韦孝宽和尉迟迥交战以来第一仗。第一仗就打出威风,既打出韦孝宽的勇,又打出高颎的谋,杨坚喜上眉梢,看来,委任韦孝宽为将军是对的,委任高颎为军师也对了!

于是,韦孝宽和高颎带军,一路追杀到邺城之下。邺城是尉迟迥的老巢,韦孝宽和尉迟迥就在此展开决战。

这时,是五八○年八月十七日,距离尉迟迥叛乱整整六十八天。既然是决战,尉迟迥倾巢出动。他这边共有十三万人。另外,尉迟迥的弟弟手下还有五万人,正从青州赶来。如果两支军队加到一起,就有十八万人,力量相当强大。特别是其中有支精锐部队,叫做黄龙兵,是尉迟迥的王牌。

这支军队是尉迟迥从关中带过来的,算是他的亲兵,共有一万多人,各个头戴绿巾、身穿黄袄,一眼望去,如同一条黄色巨龙,所以叫黄龙兵。决战时刻,尉迟迥骑马站在这支黄龙兵最前头,虽然白发苍苍,依然威风凛凛。

韦孝宽这边虽是乘胜而来,一看这阵势,心里也不由得紧张起来。尉迟迥和黄龙兵绝非浪得虚名,个个神勇无比,两军一交战,韦孝宽这边明显不敌。眼看着部队不断往后撤,韦孝宽手下的几个将军急了。如果这十三万人尚且打不过,再过一会儿援军到了,岂不是更加危险?

《孙子兵法》讲:“兵者,诡道也。”

在这种情况下,有个名为宇文忻的将领打歪主意了。什么主意呢?他看到城南高坡上,站了好多老百姓。战场上怎么会有老百姓观战呢?

这其实反映出县城百姓的心态。邺城是当年北齐的首都,北周灭北齐,邺城老百姓对北周并无好感。现在看到尉迟迥和韦孝宽两军同室操戈、自相残杀,邺城的老百姓倒是有点幸灾乐祸。所以纷纷出城,站在高处看热闹。一共来了几万人。按照史书的记载,“邺中士女,观者如堵。”老百姓也好,妇女儿童也好,都出来了,像一堵一堵的墙一样。

现在韦孝宽作战失利,形势危急,宇文忻忽然想出一个损招。他对身边的弓弩手说:别射尉迟迥的人了,先射这帮观众!一时间万箭齐发,对着山坡上的无辜群众射过去。老百姓万万没想到自己成了作战的对象,毫无防范,马上就乱了套。有的死,有的伤,男女老少都往城里跑,哭声喊声震天动地。

尉迟迥的军队原是背城为阵,这么多老百姓都朝他们奔来,当然措手不及,马上就被冲乱了。一看尉迟迥的队伍乱了,宇文忻大喊:叛贼失败了!他这么一喊,韦孝宽这边的士兵精神大振,一个个如下山猛虎般冲过去,把尉迟迥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这时,韦孝宽手下几个将军纷纷率兵进入邺城,尉迟迥也退到北门城楼上。眼看大势已去,老将军万念俱灰,但是,既是将军,就要死在战场上,所以虽然明知无望,尉迟迥还是拿着箭,一支支射下城楼,想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这时,韦孝宽手下一名叫崔弘度的行军总管已顺着龙尾道登上城楼。崔弘度说起来和尉迟迥是亲戚。崔弘度的妹妹就嫁给尉迟迥之子,所以,崔弘度算是尉迟迥的姻亲晚辈。尉迟迥一看有人登上城楼,引弓欲射。

这时,崔弘度摘下兜鍪(头盔),对尉迟迥说:老将军,您不认识我了吗?咱们可是至亲啊!可是,如今为了国家,不能顾及私情。不过,我想,好歹咱们亲戚一场,所以,我才约束士兵,不让他们上来凌辱您。现在事已至此,您该为自己打算一下,还等什么呢?尉迟迥一听,长叹一声,弓箭落地,随即口中大骂杨坚,挥剑自刎。

就这样,规模空前的尉迟迥叛乱宣告结束,从起兵到兵败自杀,一共才六十八天。

尉迟迥本是三方叛乱的主力,他失败后,司马消难和王谦也就大势已去。五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平定尉迟迥十天后,王谊率军进入司马消难的老巢郧州,司马消难连夜逃跑,投降江南的陈朝。又过了两个月,十月二十六日,梁睿率领大军进入成都,益州总管王谦被杀。

至此,“三方叛乱”全部平定。“三方叛乱”是隋代开国过程的一件大事。来势汹汹,声势浩大,但是,从六月十日尉迟迥起兵,到十月二十六日王谦被杀,一共只维持四个半月,若以主力尉迟迥来算,只有短短的六十八天。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_第九章_平定三方_将军与军师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第九章_平定三方_将军与军师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