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十七章 再平江南

开皇九年(五八九年),隋文帝异常顺利地平定了陈朝。但是,谁也没想到,两年后,陈朝故地再次发生叛乱,大隋王朝重又卷入战火之中。江南为何发生叛乱?隋文帝从这场叛乱中吸取何种教训?

江南叛乱

开皇九年(五八九年)初,隋朝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便结束陈朝的统治,统一全国,整个战争进行得顺风顺水,让隋文帝君臣志得意满。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平陈后不到两年,即开皇十年(五九○年)年底,一场席卷整个陈朝旧境的叛乱全面爆发,重新让隋朝陷入战乱之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因为隋朝对江南人不好,失人心。可能有人会说,不是吧,隋朝对陈后主挺好的呀!根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把陈后主俘虏到长安后,每次宴会都请他,让他享受三品待遇。奏乐时,隋文帝怕他听到家乡的音乐伤心,从不当着他的面演奏江南音乐。听说他整天喝酒,先是想劝他少喝,后来又怕他不喝酒更想不开,隋文帝就让有关部门开放供应。这样体贴入微,让陈后主心情非常轻松。

南方是鱼米之乡,陈后主到长安后入乡随俗,不吃鱼,改吃肉。吃什么肉呢?他特别爱吃驴肉,估计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说法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生活幸福,陈后主还主动向隋文帝要官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全拜隋文帝所赐。

确实,隋文帝对陈后主是不错,但是,对其他江南人就不一样了。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破镜重圆的故事。陈后主有个妹妹,封为乐昌公主,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夫妻俩郎才女貌,非常恩爱。徐德言是个有政治眼光的人,他看到陈后主昏聩,国事衰微,预感到陈朝可能被隋朝灭掉,就对乐昌公主说:一旦国破家亡,凭着你的才气容貌,一定会被据入豪门。咱们夫妻恩爱一场,倘若情缘未断,还望有相见之日,到时应有信物为凭。什么样的信物好呢?两人一商量,就把一面铜镜破成两半,夫妻俩各拿一半,约定以后如果夫妻分离,每年正月十五便去市场卖半面镜子,用这种方式发信号给对方。

后来,隋朝灭陈后,乐昌公主果然做为战利品,被赏给大将军杨素当小妾,跟杨素到了长安。而徐德言则亡命江湖。

杨素很宠爱乐昌公主,但是公主心里还是想着徐德言,每年正月十五都让老仆人到市场上卖镜子,而且故意要价很高,当然从来没人买。

过了好几年,徐德言终于漂泊到了长安。正月十五这天,他也怀揣半面镜子去市场。到那儿就看一个老头高价在卖半面镜子,徐德言把自己的镜子往上一对,严丝合缝。爱妻终于找到了,徐德言当然非常高兴,赶紧向老头打听妻子的下落。老头讲,乐昌公主现在杨素府上。杨素可不是一般人,徐德言一下子心凉了半截。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他不敢贸然前往,就在镜子上写了一首诗: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意思是,当年,镜子和人一块儿离开我,现在镜子回来了,可是人回不来。我再也不能在镜子里看到我妻子像嫦娥一样的身姿,镜子里只留下一片明月的光辉。

他让老仆人把题了诗的镜子带回去给公主。公主一看丈夫的笔墨,泪流满面,一连几天都郁郁寡欢。杨素问怎么回事,乐昌公主据实相告。杨素一听,居然还有这样的奇事!一时心动,便派人找到徐德言,请他吃饭。夫妻两人终于重逢,泪眼凝视,原来风流倜傥的徐德言已是两鬓斑白,而乐昌公主也已成为他人的小妾。夫妻相对,真是恍若隔世。

这时,杨素让乐昌公主赋诗一首,公主应声说道: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

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啊?我的前夫和现任丈夫居然都到了眼前。面对这两个人,我是哭也不敢、笑也不敢,这才体会到做人真难啊!一首诗道尽人生辛酸。

杨素是个风流人物,深受感动,便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还给徐德言,还送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回江南。

这就是成语“破镜重圆”的来历。这个故事结局很美,问题是,有多少人能有乐昌公主这样的好运气?可以想像,在这么一个特例之后,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悲惨命运。

当时,上至王孙公主,下至贫民百姓,肯定有无数江南女子被掳入北方,也肯定有无数江南士人失去原来的社会地位。到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按照《隋书》记载,“江南士人,悉播迁入京师。”当然给社会造成极大的震荡。

其次,隋朝对江南的社会改造太急了。我们知道,南朝是典型士族社会,皇权比较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也较宽松,世家大族、地方领袖乃至少数民族首领,都为所欲为。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陈朝占据长江以南那么大地盘,经济发展那么好,居然只有两百万人口,这不合理。江南人为什么这么少?其实不是江南真的人少,而是大部份人都成了豪强大族的依附人口,国家根本无法统计。

但是,隋朝不一样,隋朝皇权极强,怎能容忍江南士族为所欲为,和国家争夺社会资源呢?所以,平陈后马上按照隋朝方式改造江南社会。怎么改造呢?

第一、实行州县两级制,撤销原来的郡。

第二、州县长官都换成北方人担任,原来的官员或押往北方,或退职在家,大多不再留用。

第三、在乡村设立乡正、里长,检查户口。

这些措施从大方向来讲是对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做得太急了,不仅触犯官员和世家大族的切身利益,也让老百姓非常不习惯,当然会引起反抗。

第四、隋朝对江南的文化政策太高压了。怎么高压呢?两件事足以说明。

第一件,限制佛教。隋文帝是个佛教徒,在北方也一直弘扬佛教,但是,在江南就不一样了。江南佛教势力大,隋文帝害怕有人利用宗教蛊惑民心,平陈后,他宣布每个州只能设置两所佛寺,其余的都要废弃。我们学杜牧的诗都知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现在每州只剩下两座寺,加起来还不到原来的零头,老百姓哪能接受?

隋文帝不让老百姓信佛,他让老百姓信什么呢?信五教。什么是五教啊?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项内容。平陈战争刚结束,隋朝文化专员就下江南,对江南人民宣讲五教。而且,每一项都做了长篇大论的注释,还要求江南人人背诵。

平心而论,这几条伦理原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隋文帝是希望人民能够经由学习,移孝作忠,都成为国家的顺民。关键是作法太夸张了。

自南北分裂以来,江南一直以文化正统自居,文化水准比北方高得多,现在你北方人居然到江南推行文化,简直是班门弄斧!而且,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样简单的内容居然要人人背诵,简直就像每天让数学教授背九九乘法表一样,这样洗脑,岂不是侮辱人。不仅世家大族、知识分子反感,普通江南百姓也无法接受。

总之,可能正是因为平陈战争过于顺利,隋朝的统治者对江南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结果,造成统治政策的简单粗暴,因此激起江南人民普遍不满。

开皇九年(五八九年)时,隋军进入江南地区,老百姓还望风迎降,转过年来,到开皇十年年底,民间的风向就转了。老百姓纷纷谣传,隋朝不仅要把官员、文人迁到北方去,还要把普通老百姓也统统迁到北方去。

中国人安土重迁,故土难离。这个谣言一传出来,马上,江南就开始造反了。大的队伍有几万人,小的队伍有几千人,一路攻城掠地,见到隋朝派来的官员就杀,杀了还不解恨,还要抽他们的肠子、吃他们的肉,一边杀,一边骂:“更能使侬颂五教耶!”我吃了你,我看你还能让我背五教吗?

这场起义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江南户籍人口一共才两百万人,其中三十多万人都加入造反行列。差不多意谓着全民皆兵、全境皆反。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_第十七章_再平江南_江南叛乱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第十七章_再平江南_江南叛乱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