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_第十五章 殷鉴不远 二、殷鉴不远

蒙曼
中国历史
总共44章(已完结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精彩片段:

第十五章 殷鉴不远

二、殷鉴不远

说到这里,恐怕有读者会意识到一个问题。恰恰就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死后不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唐太宗。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或者说,隋炀帝到底给继之而起的唐朝带来了什么?

毫无疑问,这两者之间太有关系了,没有隋炀帝,恐怕也很难有后来的唐太宗。因为隋炀帝给唐太宗送了一份最难得的大礼——教训。如果没有这教训,没准儿唐太宗也会是第二个隋炀帝。因为这两个人太像了。

像到什么程度?历史学家胡如雷先生说过一句话,“李世民之于杨广如影随形,但不是相似的形影,而是一个头脚倒立的水中倒影。”既然叫倒影,可见两个人确实很像。甚至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像。

第一,身份像。两个人都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正是唐太宗的姨奶奶,唐太宗见了隋炀帝,还得叫一声表叔。

第二,经历像。这两个人都是皇帝的二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都没有资格接班。但是他们早年都功勋卓著,因此也都野心勃勃,为了能当上皇帝,两个人都搞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隋炀帝搞了“仁寿宫变”,唐太宗更是搞了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当皇帝的来路,都不怎么正。

第三,理想像。两个人都自视甚高,都想青史留名,为此,当皇帝也都当得兢兢业业。

可是,就是这么两个极端相似的人,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却天悬地隔。唐太宗成了明君中的明君,流芳千载;而隋炀帝则成了暴君中的暴君,只能遗臭万年。两个相似的人,为什么结局会判若云泥?关键的原因就是隋炀帝给唐太宗提供了教训。有两个教训至关重要。

第一,人民值得尊重。

第二,君主需要节制。

先看第一个教训。要知道,唐太宗亲身参与过隋末农民战争,亲眼见识过人民力量的强大。所以,他对老百姓的看法和隋炀帝截然不同。他知道,单个老百姓看起来固然软弱,但是,把一个个老百姓汇到一起,就会成为一股巨流。正因为认识到老百姓这种令人畏惧的力量,所以,唐太宗认可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皇帝怎么当?第一要素就是爱养百姓,如果靠损耗百姓的利益来成全自己的利益,那就如同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该死了。

把这两句话和隋炀帝那句“天下人不欲多,多则相聚为盗”放在一起,精神境界高下立判。正因为有这种认识,唐太宗才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兴工役、不夺农时、休养生息,这样一来,隋末流离失所的老百姓才能在唐初迅速安定下来,才会捧出一个君明、臣贤、民安的“贞观之治”。

再看第二个教训,君主需要节制。节制什么?节制欲望,节制权力。隋炀帝就是因为超迈周汉的欲望太强烈,权力又太大,所以才会不停地大兴工役,东征西讨,直至最终走上逆天虐民的道路。

作品简介:

隋炀帝霸道激进的作为,使得他的雄才大略变成了残暴不仁,千秋伟业变成了人间噩梦。鼎盛辉煌的大隋王朝,也迅速掉头坠入了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

亲征高句丽的壮举,强如唐太宗者也只尝试了一次,隋炀帝却做了三次:一征高句丽,损兵折将,民怨沸腾;二征高句丽,后院起火,功败垂成;三征高句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下江都这事儿,酷爱巡幸天下的隋炀帝同样做了三次:前两次都是风风光光,挣足了面子,摆尽了排场。但到三下江都时,却弄了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与“三”有缘的隋炀帝,终究毁在了三个李姓之人手中:曾经东躲西藏的通缉犯李密,却成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渊、李世民父子是隋炀帝的近亲,却也是大隋王朝的真正终结者。

作者:蒙曼

标签:蒙曼大隋兴衰四十年自杀王朝历史中国历史隋朝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十五章 殷鉴不远 二、殷鉴不远3第十五章 殷鉴不远 一、赫赫暴君4第十四章 隋亡唐兴 三、杨侗之死5第十四章 隋亡唐兴 二、杨浩之死6第十四章 隋亡唐兴 一、杨侑禅让7第十三章 江都宫变 三、南北分途8第十三章 江都宫变 二、隋炀帝殒命9第十三章 江都宫变 一、江都宫变10第十二章 禁军谋叛 三、逃亡变造反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