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红军(1934—1936)_第十三章 隔壁的中华民国

师永刚刘琼雄
中国历史
总共19章(已完结

红军(1934—1936) 精彩片段:

第十三章 隔壁的中华民国

1934年11月底,湖南境内的湘江战役,是红军史上最惨痛的一仗,部队由8万多减到3万。然而这样的战乱并没有让城市的生活停止下来。

就在红军奋死突破湘江的同一天,12月1日,上海的《良友》画报举办了一次标准女性的评选。她们当中有尽心尽力孝敬长辈、帮助丈夫事业成功的古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有受过现代教育、多才多艺、热爱运动的时髦女性。30岁的女作家丁玲被放在了十位女性中的第一位。此时的丁玲已经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走红文坛。这位进步女性还没有对红军,或者她在其后几年内,到达的延安,有着任何预感。因为她刚看到,红军仍在流浪与被追杀的边缘。

1935年6月27日夜晚,易卜生的名剧《娜拉》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演,成为本城最大的新闻。第二日《民报 》登出专文,对娜拉的扮演者蓝苹(也就是后来到了延安与毛泽东结婚的江青)的表演大加赞赏。报纸的推波助澜令市民们狂热地涌进了戏院。这一年甚至被称为上海的“娜拉年”。这位其后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的女性,对于毛泽东还没有任何认识。甚至没有听到过他的夫君的名字。至少,在遥远的关于红军与匪的传言中,摩登的上海人,对于阿拉乡下们并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同一天,1935年6月27日,长途跋涉的毛泽东和他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同事们刚结束在四川小金县城两河口的会议,决定了红军北上陕甘,大批部队正在做爬雪山的准备。而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则在这一天翻越了长征的第二座雪山——梦笔山。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由于消息的闭塞,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长征这回事,只有极少留意战事的人或许知道有股“共匪”正在逃窜。

大多数时候,红军这支漫长的队伍只是默默地在人烟稀少的山区里行进。

20世纪的三十年代中期,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角色均已陆续登场,并且在文化上创造了一次繁荣。站在历史的某个部分看去,中国史上的黄金时代正在三十年代开端。文化奇迹,政治变迁、战乱、西方常识、英雄、 汉奸、国难,这一切如此令人目不暇接,奇迹与失败的声音如此交替,光荣与梦想,至少在那个时代令人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群星闪耀。这个奥地利人所宣称的“……我想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那些群星闪耀的某些时刻——我这样称呼那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如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那些星辰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在闪现。

如果把眼光从长征转移,切换镜头做一个时间的蒙太奇,那么在在红军们默默地长征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其他精英人物又在忙些什么事情呢?

胡适:1935年1月胡适应邀到香港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这是他一生所得35个名誉学位的第一个。接下来他就前往广西游历,此时红军正结束遵义会议,向赤水挺进。胡适的身份为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在1935-1936年间,他也在奔走忙碌,足迹遍布南京、上海、香港、梧州、南宁、柳州、桂林、阳朔、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四处演讲和出席会议。1935年7月还专门走平绥路旅行。

梅兰芳:在莫斯科向列宁幕献花圈。1935年2月梅兰芳以国宾身份应邀去苏联演出,为期两个月,以独特魅力征服了苏联观众,并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接着再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丁文江:1935年12月地质学家丁文江视察粤汉铁路沿线的煤矿和学校,登衡山勘测,赴谭家山勘矿,走下斜深170公尺的矿井,因煤气中毒于1936年1月5日逝世。胡适说他是“最科学化的中国人”。

李叔同(弘一法师):已经出家多年的弘一法师抱着病躯四处宏扬佛法,他主要活动在福建的厦门、泉州 、惠安等地开讲《一梦漫言》和《律学要略》,此间仍撰写了《净宗问辩》。

沈从文:由于小说《边城》1934年在《国闻周报》开始连载,此时沈从文已在文坛受到关注。1935年5月19日 他发表反映共产党人遭屠杀的小说《新与旧》。第二年初他路过南京,特意到丁玲被软禁处看望,这一年他还出版了《湘行散记》。

顾颉刚:1935年初顾颉刚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7月,调查河北省古迹,编纂《北平志》; 第二年5月,当选为禹贡学会理事,不久转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作品简介: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

“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

红军 (1934-193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

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

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

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标签:师永刚刘琼雄红军历史

红军(1934—1936)》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附录二 红军是怎样过雪山草地的?3附录一 西方的眼镜:70年来西方关于红军长征的著述4第十五章 流散的红星5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6第十三章 隔壁的中华民国7第十二章 外国人8第十一章 长征器物手册9第十章 她们10第九章 敌人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