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利比亚战地日记_Day 1 出埃及记

闾丘露薇
政治经济
总共37章(已完结

利比亚战地日记 精彩片段:

Day 1 出埃及记

在中东国家的陆地边境过关,一直觉得需要足够的耐心。这次也是一样。

站在埃及边境站的办公室门外,看着我们三个人的护照被放在桌上,一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官员拿起一本翻了很久,我猜想可能是在找我们的入境图章,这让我产生一些担心,因为我的护照已经差不多盖满了,即便是我自己,要找到从开罗入境的图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非常的仔细。

结果,他把护照放下,开始从身边的窗口接收一叠叠的埃及护照。这些都是在利比亚工作的埃及人,根据利比亚政府的数字,有一百万人,军事冲突开始到现在,他们还在陆续地撤离利比亚的不同城市。

边境站办公楼门口,一批孟加拉国难民正在示威,他们高举着用纸皮做成的标语牌,上面写着:“we want bus.”(我们要巴士。)这些难民已经在这个边境站滞留了差不多两个月。同样的,在突尼斯和利比亚边境,一批孟加拉国难民等待着孟加拉国政府派出巴士,把他们接到市区,登上返乡的飞机。只是,和那些同样滞留在边境站的非洲难民一样,他们的政府无法像中国政府那样,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撤侨行动。他们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似乎还缺少动力。

办公楼内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孟加拉国大使馆”,旁边则是联合国难民署的标志。边境站外有一辆大型的流动厕所,上面醒目地写着联合国难民署,里面相当的整洁,不过只是提供给女性使用。当这些来自非洲的女性难民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她们很有礼貌地用阿拉伯语和我打招呼。从外表上看,她们的状态还算不错。旁边的办公楼下,难民署的工作人员正在派发午餐。虽然三餐不是问题,但是这种住在墙边临时搭起的帐篷里面的日子,不知道还要过多久。

看着那位官员似乎根本不打算处理我们护照的样子,我开始焦急,开始敲打玻璃。终于,另外一个年轻一些的官员走了过来。我指着那三本远远地放在桌边的护照,请他是否能够快点处理。其实我最担心的是,这三本护照会不会被混淆在其他护照里面,再也找不到。看着这些官员工作的样子,实在觉得会有这样的可能。

通过办公室的玻璃窗,看到那个年长的官员,拿着我们的护照,和那个年轻的官员比划着。很快,这个年轻的官员拿着护照走了出来,不再带有笑容,很严肃,目光穿越过我,直接和我身后的我的埃及司机用阿拉伯语说话。我听不懂阿拉伯话,但是因为里面有VISA两个字,我有些明白,应该是说我们没有签证。我想解释,持香港特区护照进入埃及,本身就是免签证。但是,司机很怕事地拉扯我,让我跟着他离开。从进入这个办公室开始,司机一直很小心地站在一边,不敢和官员对话。看到我忍耐不住的样子,他会在一边朝我挥挥手,示意我不要着急。

跟着司机上了二楼。因为他只会几个英文单词,所以我无法搞清楚,是说我们没有埃及签证,还是没有利比亚签证。虽然我们是离境,但是根据我旅行的经验,比如坐飞机的话,航空公司如果发现你没有下一站要去的国家的签证,是可以拒绝你登机的。但是我们要去的是利比亚东部,这里已经被反对派控制,再说,所有的记者都是这样进入利比亚的,因为很难从正规途径取得利比亚签证,前往首都的黎波里。

二楼显然是这栋楼里面最高级别官员的办公室。当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在打电话。我想敲门,司机马上制止我,看得出来,他很怕因此惹得这名官员不高兴,把事情弄得更糟。

官员的电话很长,眉飞色舞了大约十分钟。就在他打电话的时候,另外一个年轻人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显然他们是认识的,而且有事情要谈。还好,两个人讲了一半,官员终于把头转向了我们。司机向他解释了情况,递上我们的护照。他看了一眼封面,然后在我们的出境表格上写了一行字,边写边用英文向我们解释:“香港是免签证的。”

我自然陪着笑脸,反正这样的情形遇到了太多次,第一线的官员经常无法分别中国护照和香港特区护照,在找不到签证之后,总要花费不少时间进行解释。也许,对于这些出入境官员来说,他们实在是分不清楚,为何一个国家会有两种不同的护照,而且待遇还不太一样。

走到楼下,我实在是担心自己管不住自己的脾气,于是让司机把护照再交到那个年轻官员的手上。也许是因为有了上级官员的批注,司机显得底气足了很多,不再像刚开始时那样唯唯诺诺。

看着他面对官员的样子,我颇有感触,至少说明在埃及,普通百姓和这些官员之间的关系一点都不平等。这样的场景我并不陌生,在中国的不少地方,人们不也是用这样的神情对待那些公职人员的吗?即便这些公职人员正在做的,只不过是他们份内的事情。但是问题在于,他可以毫无理由地把你撂在一边,不加理睬。当然,这里不算过分。最让我心惊胆颤的,还是每次在莫斯科机场过关,我所知道的最长一次记录,是我的一名香港同行,过关的时候被晾在一边,长达三个小时无人过问。这一点,中国边检的进步真的好快,不管态度还是速度,表现都是一流的,每次过关的时候,我总是要在打分机上摁一下。当然,我从来没有经过陆路边检,不清楚那里会是怎样的。

年轻的官员取走了护照,依然把它放在桌上。负责盖章的那位年长的官员,依然没有采取任何动作的意思。他还在埋头处理那些埃及护照。这回是司机忍不住了,推推我,让我去找那位年轻的官员。我心里暗笑,看来司机的忍耐同样也是有限的,所以已经不再担心我可能冒犯官员。还好,也许是对自己刚才犯的低级错误感到有些愧疚,这名年轻的官员很快把盖完章的护照拿了出来,交到我们手上。

作品简介:

本书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本书讲述的是记者在当地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方式呈现,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态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天也在不断的变化。

透过这些记叙,作者希望向读者呈现,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也希望让读者看到,稳定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战乱,冲突,人民总是最大的受害者。

作者作为在美国反恐战争打响之后,第一个进入阿富汗采访的华人记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第一个进入巴格达采访的华人女记者,在书中也进行了纵深的比较,希望透过这些观察和记录,尝试让读者看到,国际关系在过去十年发生了不少变化,也因为这样,面对像利比亚这样的国家所发生的变革,任何政府都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国家利益。

作者:闾丘露薇

标签:闾丘露薇利比亚战地日记随笔政治新闻战地报道

利比亚战地日记》最热门章节:
1Epilogue 后记2Day 36 埃及的解放广场3Day 35 告别班加西4Day 34 战乱中的受害者5Day 33 美国人的到访6Day 32 欧盟的到访7Day 31 真假难辨的时刻8Day 30 不受欢迎的美国9Day 29 利比亚的学术自由10Day 28 东边和西边的相互想象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