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_第十章 冲破核垄断 三、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洪向华
政治经济
总共129章(已完结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 精彩片段:

第十章 冲破核垄断

三、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早在1960年底,在大力研制原子弹的同时,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摸索氢弹☾1☽原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听取有关部门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明确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开始全面开展关于氢弹理论的研究。

1965年,周恩来在听取刘杰关于中国还需要三年到五年时间才能爆炸氢弹的汇报时指出:三年爆炸氢弹,太慢了,要快。他要求核工业部尽快研究提出加快氢弹研制的计划,上报中央专委。

当时的二机部组织人员对氢弹理论进行了探讨。人员分两个组:一个组是由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周光召等人领导的九院理论部,另一个组是由于敏、黄祖洽等人领导的北京401所(原子能研究所)。1964年12月,九院副院长吴际霖提出用一年时间突破氢弹理论设计。1965年初,二机部党组决定将两组人员集中到九院,同心协力进行原理攻关。

1965年2月3日,二机部向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加强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主旨是尽快突破氢弹技术向战备核武器的高级阶段发展,周总理主持专委会审议并批准了这个报告。于是,一场研制氢弹的攻坚战悄悄地打响了。

在吴际霖、朱光亚的具体组织领导下,整个九院和核工业厂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与此同时,二机部和全国相关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兰州核燃料厂克服重重困难,于1966年按期拿出了合格产品,许多具有特殊要求的元件、电子仪器、多用设备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氢弹生产制造厂,保证了氢弹研制工作的需要。

1966年5月9日,中国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爆炸试验,这次试验给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1966年12月28日,中国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这实际上就是一次小当量的热核试验。

1967年2月,国防科委、核工业部、核试验基地、空军等单位共同研究后,向周恩来汇报了氢弹爆炸试验的准备情况,并建议批准在1967年7月1日前进行试验,得到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专委的批准。同月,第一颗氢弹部件完成了图纸设计,生产部旋即组织加工生产。

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对氢弹的研制工作非常重视,从1967年3月起,他们先后向核工业重点生产厂、研究机构、核工业基地签发了22份电报。

1967年4月,空投轰炸机改装完毕,模拟飞行训练在试验基地上空飞行。5月,第一颗氢弹所有部件都已制造安装完毕,当月,中央专委批准了氢弹国家试验计划。

6月初,周恩来在国务院小礼堂接见国防工业系统的群众组织,并于会后批准聂荣臻前往核试验场主持氢弹爆炸试验。

作品简介:

国家命运如人的命运,紧要处只有几步。本书选取了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影响中国命运、推动民族复兴进程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以更多的细节讲述,对中华复兴这一历史脉络作了追溯梳理,勾勒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线性轨迹。在故事性叙述的基础上,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和解读,包括对大量解密档案的运用,力求使读者全面了解历史真实,感悟历史规律。

随着十七大的即将召开和央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的热播,探寻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成为近期图书市场一大热点。本书是“复兴”类书中少有的以全景式故事叙述为主要展开手法的书目,充满细节,可读性强。

本书选取了自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命运、推动民族复兴进程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叙述,清晰勾勒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买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线性轨迹。全书在唯物史观框架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选用和整理,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和解读,其中不乏对新闻公报和部分解密历史档案的运用,力求使读者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真实,并透过具体事件,感悟历史规律。全书在立论、取材和叙述风格等方面,力争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写历史事件而不沉闷,写政治理论而不枯燥,写哲学思辨而不说教,体现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对实践的参考价值。

作者:洪向华

标签:洪向华政治中国历史历史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最热门章节:
1第十五章 香港澳门回归 五、解读2第十五章 香港澳门回归 四、一国两制又一例3第十五章 香港澳门回归 三、香港回归梦圆4第十五章 香港澳门回归 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5第十五章 香港澳门回归 一、中国之痛6第十四章 共和国外交风云 五、解读7第十四章 共和国外交风云 四、中苏关系正常化8第十四章 共和国外交风云 三、恢复联合国席位始料未及9第十四章 共和国外交风云 二、中美建交内幕10第十四章 共和国外交风云 一、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出访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