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詹宏志私房谋杀_其他作品 《艾伯比的终点站》

詹宏志
文学理论
总共114章(已完结

詹宏志私房谋杀 精彩片段:

其他作品

《艾伯比的终点站》

Appleby's End

●Michael Innes/著

伊尼士的语言

就像《特伦德最后一案》(Trent'sLastCase,1913)并不是爱德蒙·班特莱(E·C·Bentley,1875~1956)笔下最后一部特伦德小说一样,当神经紧张的日本推理小说评论家们发现《艾伯比的终点站》(Appleby'sEnd,1946)也并不是麦可·伊尼士 (MichaelInnes,1906~1995)的最后一部神探艾伯比的推理小说时,就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艾德蒙·班特莱写《特伦德最后一案》时,心中想的是如何用一本小说把所有的侦探小说嘲讽一番,他本来以为他的小说一出,读者大众就会看穿侦探小说的虚妄,从此不再沉迷于无意义的作品之中。没想到他的讽刺小说一出现,推理小说迷争相把他的小说当做“最新流行”的推理小说来看,成为洛阳纸贵的作品,于是这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反推理小说”,反而被吸收到推理小说无边无界的大传统里,班特莱在名利双收之余,也只好“快乐地加入了他们”,后来又勉力写了好几本以特伦德为主角的长、短推理小说。班特莱原来是诚心诚意要让这本书成为特伦德以及所有侦探的“最后一案”,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最后一案倒变成了班特莱自己的第一案。

《艾伯比的终点站》命名却不是出于这一类的原因,这倒是典型的麦可·伊尼士“炫技式”的双关语。首先,我应该指出,小说中的“Appleby's End”本是一个地名,你很容易联想到英国名小说家福斯特(E·M·Forster),他有一本着名的小说就叫“Howard's End”(中文译本叫做《绿苑春浓》,联经出的),书名中的Howard是姓氏,End是宅第的名称,通常位置在一条街道的尽头,也许我可以仿上海人的方式把它译做“郝家界”,至少译做“郝园”是大家都可以明白的,但那就少了一种暗示地理地形位置的意趣或内涵。

神探艾伯比乘坐火车远行,不料被大雪所困,只好在一个乡间小站下车,火车站的站名就叫做Appleby's End,这样的站名通常表示附近曾经有一个“艾家界”或“艾园”之类的名宅。但“Appleby's End”又有“艾伯比的尽头”或“艾氏末路”的意思,神探艾伯比来到一地竟然叫做“艾氏末路”,这岂不是像《三国演义》里的凤雏先生庞统来到了“落凤坡”一样,意头不祥?幸亏推理小说不是宿命论者的园地,庞统绝命于落凤坡,那只是中国宿命主义的体现,艾伯比一开场虽然也困在坠入急流的马车,但艾伯比命不该绝,别忘了艾伯比是推理小说传统中的神探,神探的“宿命”是办案解谜,绝不是死于意外,案子没破,神探是绝对不会死的,这是我们读推理小说的人都知道的事。

伊尼士在书名里玩游戏文字,一语多义,让读者会心一笑,就他的“犯罪历史”而言,也是前科累累的;另一个有趣的例子,也许我可以举出《新出的苏妮亚》(The New Sonia Wayward,1960)。小说故事里的苏妮亚·韦华是一位畅销的罗曼史小说女作家,所谓的“新出的苏妮亚”第一个意思当然是指一本新出版的苏妮亚作品;但是故事一开场没几页,畅销书女作家苏妮亚就在船上意外死掉了,她那位吃软饭的丈夫舍不得财源中断,不但想继续出版苏妮亚的新书,也得弄到一位新的苏妮亚出来冒充才行,所以,书名中“新出的苏妮亚”的第二个意思,指的就是苏妮亚的再现替身。故事里,贪心的丈夫、小气多疑的出版社老板及想勒索作家丈夫的仆人,共同演出一场妙不可言的荒谬喜剧,评论家兼小说家基亭(H· R·F·Keating,1926-)甚至还说,这本书是他“私人的最爱”(personal favourite),对麦可·伊尼士的幽默致上了最高的礼赞,可见伊尼士的语言趣味是不乏忠实追随者的。

艾伯比的引文

我在上一次介绍麦可·伊尼士的第一本作品《校长宿舍谋杀案》(Death at the President's Lodging,1935)的时候,就已经大致介绍了本名约翰·伊尼士·麦金托许·史都华(John Innes Mackintosh Stewart)的作者生平,正因为他自己那深厚学养的学院背景,才让他创造出所谓的“掉书袋故事”(donnish story),以及一位推理小说史上最博学多闻的侦探艾伯比(John Appleby)来。

说到“掉书袋故事”的特色,我们再拿今天的《艾伯比的终点站》来说吧。小说一开场,神探艾伯比已经坐在火车上,从他看入窗外的景色,加上和同车厢的旅客攀谈,几页之后,小说已经提到哈代(Thomas Hardy)的诗句、半人半羊的牧神潘恩(Pan),以及希腊神话冥神布鲁托掠夺美女普罗丝波潘(Prosperpine)等等的掌故。有人或者会以为学究掉书袋,那不是难读、枯燥至极吗?事实上恰恰相反,我猜想,与其说麦可·伊尼士的“掉书袋故事”是嘲讽侦探小说,不如说这种新类型的目的是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学术与学问”的玩笑。在小说里,不仅博学侦探摇头晃脑、引经据典的模样令人发噱,而学术内容也被作者嘲弄得不成样子,你一点也不感觉到学问艰涩,反而觉得课本如果这样写可就好玩多了呢。

艾伯比是一位有趣的侦探,上一次在《校长宿舍谋杀案》里出场时,他来到犯罪现场的死者书房,竟然不急着寻访证人与嫌犯,却忙着浏览书架,赞叹架上的珍本与古本,不知不觉中也流露出令人会心一笑的爱书人性格来。在伊尼士的小说里,艾伯比是最爱引书掉文的角色,对任何处境,艾伯比都有恰当的“僻典”可以引述,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问是真才实学的底子。

但也因为引文实在引得太妙也太多了,有一位评论家忍不住嘲笑他说:“(侦探)忙于寻找适当的引文,甚于寻找适当的嫌犯。”但这句话其实不尽公平,伊尼士和艾伯比的出现,的确是增添推理小说另一种宽度,增添它的“百官之富”;伊尼士的小说带来一种语言的敏感、语言的细致与语言的趣味。本来推理小说读者只知道要一个好看的故事,如今他们又知道原来语言与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好看的故事。

作品简介:

本书精选36篇詹宏志为“谋杀专门店——世界推理小说精选”丛书(101种)所撰写的导读,换言之,亦是对36部经典名著与36位推理名家的专业且翔实的介绍。

全书分三大单元:正统推理(22篇),犯罪推理(9篇)、变体推理(5篇)。此三大方向正是150年来欧美推理小说的沿革路径。作者在每篇导读中均精辟而生动地分析了每位作者及其著作在推理历史长河中的特色与价值,借由各篇的独立介绍,可清楚看出欧美推理小说的发展脉络,领略各创作者充满奇思妙想、百花盛开般的创意。

宏志的文字现在才在这里出版,虽然耽搁太久,总算让我长出一口气。

——阿 城

詹宏志是当代极少数能写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绝不抽象,将复杂的来龙去脉说得有趣、帅劲,令人神往,他是此中高手。

——朱天文

我和宏志各有各的“动物领域”,同一代人,相与三十载,能够成为渐行渐近的朋友是不容易的事,关键在于我们都还保有一点不堪凑附热闹的好奇心,在惯于接触种种未必能和正常人交换心得的琐碎知识之际,相濡以沫也许正是难得的缘法。

——张大春

这些作品当然可以让大陆读者一窥詹宏志那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配备与无线电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也当然能够略显这位绝代才子的蕴藉光华;我唯一担心的是,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梁文道

作者:詹宏志

标签:詹宏志詹宏志私房谋杀推理台湾随笔理论研究

詹宏志私房谋杀》最热门章节:
1其他作品 《黑狱巢枭》2其他作品 《延迟给付》3其他作品 《最后神探》4其他作品 《布朗神父的天真》5其他作品 《黑衣女子的香气》6其他作品 《金丝雀命案》7其他作品 《44号神秘怪客》8其他作品 《烟中之虎》9其他作品 《动向飞靶》10其他作品 《体内杀手》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