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_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十节 中国的印度学和印度的中国学

薛克翘
科普学习
总共41章(已完结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 精彩片段:

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十节 中国的印度学和印度的中国学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先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以印度的沦陷为例子,力陈变法之急迫,后有孙中山、章太炎吸取变法失败的教训,进一步分析印度受制于英国的原因,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在此期间,他们对印度政局、经济和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研究,是中国印度学开始萌芽的标志。

这里要重点提起的是中国佛学的复兴问题。中国近代的佛学复兴也与西学东渐有密切的关系。这次复兴的第一人杨仁山居士,曾两度随曾纪泽出使欧洲,考察过法国政教民生和英国的政治科技,对西方文明很重视。他于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1907年创办佛学学堂“祗园精舍”,学堂虽仅维持了两年,但从其课程设置可知,那是一所受了西方教学影响的学校,不仅设有佛学课程,而且还有史、地、语、算和外文等。著名诗僧苏曼殊就曾在那里教授梵文和英语。学堂还培养出一批很有影响的佛学研究人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0年间,中国知识界对印度的政治动向反映敏感,对时局的分析更加深入中肯。当时中国的一些著名报刊,如《新青年》、《东方杂志》、《少年中国》、《申报》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印度人民的苦难和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的揭露,常常十分及时,对印度民族主义运动成败得失的评论也往往切中要害,对甘地其人其事的介绍和研究则已形成规模。这说明当时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密切注视着印度的时局变化,在研究印度的政治经济现状。随着泰戈尔的来华,中国又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译介和研究印度文学之风飒然而起。这是与政治研究相呼应的文学研究,也是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相一致的文学运动。

在此期间,中国佛学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1914年至1934年,全国各地建立起许多佛学院,恰如雨后春笋,为中国印度学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大学也开始设置印度学方面的课程。1916年,许季上率先在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之聘,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直至1924年。1918年,蒋维乔建议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佛学课。同年,汤用彤先生赴美学习哲学,兼攻梵文、巴利文,1922年回国,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讲授过中国佛教史、小乘佛教研究、佛典选读、印度哲学史等课程。1931年,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佛典翻译文学课。李证刚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曾在沈阳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讲授佛学课程。

20年代,中国有了去印度的留学生。近代以来去印度留学的第一人是曾圣提。他于1924年泰戈尔来华后不久,即渡海到印度去投奔泰戈尔,先在国际大学学习,后到甘地的真理学院学习,1925年归国。1929年,海维谅在印度德里穆斯林大学学习伊斯兰教哲学数年。他在学期间兼为学校服务,并曾给国内《东方杂志》写过文章,介绍印度民族运动与穆斯林的情况。这时,中国还出现一位专门从事中印文化交流活动的学者谭云山。

谭云山先生于1927年在新加坡会见泰戈尔,1928年9月来到泰戈尔的国际大学,从此他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介绍印度文化,不仅为国内印度研究提供了及时而又准确的信息,而且他有关印度时局的评论文章也写得很深入精彩。1931年,他周游了印度,不久即写出《印度周游记》一书,1933年出版。1935年,他的《印度丛谈》出版,其中介绍了印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这一时期去印度的学者还有许季上(1919年)、许地山(1926年6—9月在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学习梵文、研究佛教,1934年再度到浦那学习梵文和研究佛教三个月)和高剑父(1931年到加尔各答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好评)。30年代去印度留学的学僧有体参(1931年)、岫庐(1936年)等。通过不同途径去印度留学的学生有杨国宾、魏凤江等。

30年代建立的中印学会是中国印度学兴起过程中的一件大事。1924年泰戈尔访问北京时,何雯曾提出组织中印学会的建议,泰戈尔表示赞同。1931年,谭云山与泰戈尔再度商量此事,泰翁积极支持,并写信给蔡元培。9月谭云山回国。1933年,在蔡元培和戴季陶的大力支持下,中印学会的筹备会议召开,发起人有谭云山、周谷城、太虚、梁漱溟等43位,赞助人有于右任、蔡元培、林森、戴季陶等24位。6月,中印学会的发起书《中印学会:计划、总章、缘起》出版。1934年初,谭云山返印,5月,印度一侧的中印学会正式成立,泰戈尔任主席,尼赫鲁后来任名誉主席,普拉沙德、拉达克里希南等名人曾任各地的负责人。11月,谭云山回国,次年5月,中国的中印学会正式成立,蔡元培为理事会主席,戴季陶为监事会主席。中国的中印学会建立初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向印度国际大学捐赠了一批中国古籍,二是向国内呼吁教育界和学术界在大学里设立印度佛学和印度文明史讲座,三是帮助泰戈尔的国际大学募集资金建立中国学院。中国学院建立于1937年4月14日,谭云山先生被任命为院长。从此他一边做学院的工作,一边从事学术研究,共写有英文著作38种,中文著作10余种,为中印人民的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中国去印度从事讲学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金克木(1941年)、吴晓铃(1942年)、徐梵澄(1942年)、陈翰笙(1944年)、常任侠(1945年)、陈洪进(1945年)等。他们回国后都成为中国印度学界的著名学者,写出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我国当代最著名的印度学家季羡林先生于1935年至1946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主攻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并从事语言学研究。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

1943年3、4月间,中国文化访问团访问印度,双方协议,当年即互派10名研究生。自此以后的几年中,中国派往印度的留学生主要有杨瑞琳、巫白慧、巴宙、李开物、陈祚农、裴默农、法舫、周达甫、周祥光、杨允元等。他们后来也都成为中国印度学的学者。

1942年,中国在云南呈贡建立了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设有印度语文科。这是中国大学里首次设置印度语言专业。该校除教授印地语外,还设有印度历史、印度宗教、印度社会等课程。朱杰勤当时在该校讲授印度史。抗战胜利后,国立东方语专迁至南京。1946年,北京大学成立东方语言系,教学内容包括印度的语言和文学。1949年,东方语专合并于北京大学东语系。1946年,金克木在武汉大学开设印度哲学史课,1948年到北京大学又继续开此课,原武汉大学的课程由石峻接任。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我国学者发表了一大批有关印度学的著作。

作品简介: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而四大文明古国中,就有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又是近邻。尽管两国之间有长海巨川的阻隔,有高山崇峦的屏障,但它们从来就没有阻挡住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这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简要地回顾一下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

作者:薛克翘

标签:薛克翘中印文化交流史话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文化专题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最热门章节:
1附录 辅文图片2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十节 中国的印度学和印度的中国学3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九节 尼赫鲁访华与蒋介石访印4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八节 陶行知、徐悲鸿访问印度5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七节 柯棣华永远留在中国6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六节 泰戈尔访华的风波7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五节 甘地主义在中国的反响8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四节 孙中山、章太炎与印度9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三节 康有为登上大吉岭10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第二节 印度鸦片和鸦片战争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