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造纸史话_第十章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典籍

潘吉星
科普学习
总共11章(已完结

中国造纸史话 精彩片段:

第十章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典籍

中国是造纸术的故乡。我国古代不但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制造纸的技术、设备和完整的工艺体系,还提供了有关造纸技术的丰富的文献记录。我国古代数量繁多的文献典籍中,不少与造纸技术有关,有的是谈论造纸的专门著作。这类原始文献,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关于纸谱的著作,第二类是关于造纸技术的著作。

众所周知,纸、墨、笔、砚四者,我国古代号称“文房四宝”。古代的文人墨客对文房四宝甚为重视和讲究,在使用和欣赏之余,常有考据其源流,收罗其典故,籍文房四宝以著书立说者。宋代翰林学士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就是从历史典故的角度论纸的早期代表作。此后,有关文房四宝的谱录著作越来越多,其中亦含有相当多的关于造纸技术的资料。如果说,纸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引起文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兴趣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纸作为一种手工业产品,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成为他们研究的对象。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的《杀青》卷,就是专门从技术角度论纸的代表作。这两方面的著作,成为研究我国造纸技术史的有价值的文献来源。下面仅就其中有代表性的常见著作,按成书年代的先后顺序,介绍它们的内容,供对造纸技术史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文房四谱》 撰者北宋人苏易简(公元958—996年),字太简,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宋太宗时进士,以文章知名,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出入秘府,得以阅读其中所藏各种图书典籍,后来写成此书。

原书五卷。卷四为《纸谱》,专门论纸。全书按笔、砚、纸、墨四者的顺序,分为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项加以述说。引用古书,集以杂说、逸事,尤其是作者记述当时耳闻所及的事例,更值得我们注意。其中所引用的书,有的今天已经散佚,但仍然可以在其他类书中寻得。

有关造纸的资料,早在唐宋时已经有人搜集整理。如虞世南(公元558—638年)的《北堂书钞》卷一○四,欧阳询(公元557—641年)的《艺文类聚》卷五十八,徐坚(公元659—729年)的《初学记》卷二十一,李昉〔fang纺〕(公元925—996年)的《太平御览》卷六○五,在论纸的条目下,都收集了纸史的资料。这些书属于百科全书式的类书,不是论纸的专书。

较全面论纸的专书,是从苏易简的《纸谱》开始的。作者在书中提出:“汉代已有幡纸代简……至和帝元兴(年),中常侍蔡伦剉〔cuo错〕故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如蒙恬以前已有笔之谓也。”他认为蔡伦前已经有了纸,蔡伦的时代不过是对造纸的技术进行改进,如蒙恬以前已经有了笔一样。这个结论1000年后被证实了。《纸谱》中关于黟〔yi一〕、歙(今安徽境内)间制巨幅良纸,江浙间以嫩竹为纸,浙人以麦茎和稻杆造纸,蜀人造十色笺的方法等记载,都是作者以其耳闻目见,所提供的新颖资料,对于后人探讨竹纸、麦杆纸、稻草纸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房四谱》问世后,虽受到欢迎,但后世流行不广,传本稀见。清代《四库全书》的《子部·谱录》类,道光年刊本《学海类编·集余六》(有影印本)中,收录了这部书,但误漏较多。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路心源将此书收入《十万卷楼丛书》中时,才进行文字校勘。1936年,此本收入《丛书集成·初续·应用科学类》。1941年,日本刊行便利堂本。

《蜀笺谱》 撰者费著(约1303—1363年),生卒年不详,元末时(14世纪后半期)蜀(今四川)华阳人。进士及第,后授国子助教,历任汉中廉访使、重庆府总管。1362年,明玉珍攻城、立大夏于蜀时,费著遁居犍为(今四川乐山)而卒。

《蜀笺谱》一卷,即在四川时所作,约成书于1360年。顾名思义,此书专讲蜀笺,旁及苏州笺、广州笺。书中详细介绍了谢师厚十色笺、薛涛小红笺。还谈及蜀笺的沿革、种类。

此书曾收入《续百川学海·癸集》、《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九十八,《宝颜堂秘籍·岁华纪丽谱》,《美术丛书·三集·五辑》中,《墨海金壶·史部·岁华纪丽谱》(嘉庆本)中亦有附录,还附于东京便利堂本《文房四谱》之末。北京图书馆藏康熙时顾氏秀野草堂刻闾邱辩囿本,书名题为《纸笺谱》。后来为避免与鲜于枢的《纸笺谱》相混淆,遂称之为《蜀笺谱》。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的《纸笺谱》一卷,抄录古籍中关于纸的纪事,价值不大。

《格古要论》 撰者曹昭(约公元1354—1410年),字明仲,明代松江(今江苏松江)人。该书基本上是一部关于鉴赏古代器物的书,凡13门,计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帖、古琴、古砚等,门下又分子目,多者三四十条,少者亦五六条,论述古今器物的优劣,考究其典故源流。古画、古墨迹、古碑帖等门中,都有关于纸的论述,对元明时赣、浙等地所出产的纸的种类和产地的记载极为生动。因此书描述的对象繁杂,内容难免有遗漏。如古纸不提宋藏经纸。故《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书不过自抒闻见,以为后来考古之资”。

此书成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问世后,刊本体例不一,文字多有错误,故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王佐(字功载)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予以增订,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刊出名为《新增格古要论》的版本。曹著原书曾收入《夷门广牍》,三卷。后来《惜阴轩丛书》根据舒敏、王佐增补本收载至13卷。1933年,商务印书馆根据《惜阴轩丛书》本,再排成《丛书集成》本。

《考槃余事》 撰者屠隆,字长卿,明代鄞〔yin银,今浙江宁波〕人。

全书四卷,杂论文房清玩之事。卷一讲书版碑帖,卷二评书画琴纸,卷三、卷四述笔砚炉瓶,以至器用服饰之物,各卷都与纸有关。书中论述唐、宋、元、明四代各种名贵纸张的品种、名称、产地,介绍了造蔡笺法、染宋笺法、染纸作画不用胶法、造捶白纸法、造金银印花笺法、造松花笺法等技术方法,常被研究造纸史者所征引。

作品简介:

早在公元21世纪我国就制成了麻纸,比欧洲早1400多年。后传至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囊欧洲。造纸术是我国科学技术中最值得骄傲的一部分。

作者:潘吉星

标签: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史地专题

中国造纸史话》最热门章节:
1辅文图片2第十章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典籍3第九章 中国造纸术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4第八章 中国造纸术在中亚、西亚和北非5第七章 中国造纸术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6第六章 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技术7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造纸技术8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造纸技术9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造纸技术10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技术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