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渡江战役实录_附录 亲历者说

姚有志李庆山
纪实报告
总共12章(已完结

渡江战役实录 精彩片段:

附录 亲历者说

战争是血与火的搏斗,最令人难以忘记。参加指挥这次渡江作战的二野、三野和四野一部分高级指挥员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撰写了大量回忆录,他们在谈到渡江作战的一般情况的同时,以亲历者的感受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这里辑录几篇,以飨读者。

渡江计划曾改变4次

粟裕在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委员、三野副司令、渡江战役东集团总指挥,他在回忆渡江战役中说:

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揭开后,中央曾对华野渡江作战有过几次计划:

第一次是1947年7月23日,当刘邓大军挺进鲁西南之时,军委提出“叶、陶两纵队(指华野第一、第四纵队)出闽浙赣,创造闽浙赣根据地”的设想,并要两广纵队随同南下。在刘邓大军决定提前进入大别山,华野第一、第三、第四、第十纵队转入鲁西南后,中央军委认为在鲁西南需要重兵钳制敌人,保障刘邓南下,分散南进,对全局不利,放弃了这一计划。

第二次是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命我率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一个兵团,渡江南下。5月初,中央同意了我提出的关于3个纵队暂不过江在黄淮地区歼敌的建议。要求在4个月至8个月内,华野主力在汴徐线南北地区歼敌。豫东战役的胜利,证明了在黄淮之间确有大量歼敌的条件,军委于7月13日电示:“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1949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14日提出华野“争取夺取徐州”,9月中央会议又决定解放战争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作战。这就又一次推迟了渡江时间。

第三次是1948年10月11日,军委改变了“冬春夺取徐州”的计划,提出:淮海战役(当时,战役目的仅是歼灭黄伯韬和海州、两淮地区之敌)结束后,估计此时“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华野“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5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并指示1949年1月休整,2月西兵团转移至中原,3月至7月协同刘邓开始上述作战,“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第四次是1948年12月12日,军委决定大约在1949年5月或6月渡江。当时淮海战役即将结束,杜聿明集团已被我紧紧包围,黄维兵团即将全部就歼,淮海战役胜利的大局已定。中央指示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中野两军休整两个月,大致准备好渡江作战所需诸件(雨衣、货币、炮弹、治疗药品、汽船等)及初步完成政治动员,占领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平汉以东、大海以西诸城镇,主要是安订至南通一带诸城镇,控制长江北岸,然后再以相当时间最后完成渡江的诸项准备工作,即举行渡江作战。并指示华野、中野两军协力经营东南,包括皖南、苏南,浙江、福建两全省,江西一部,并夺取芜湖、杭州、镇江、苏州、南京、上海、福州诸城而控制之。这次军委渡江决定与以前几次不同,这是在南线同敌人进行了战略决战,将南线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之后渡江。

我党的“八项条件”,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真正和平的条件,它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这时,已经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方面民主人士,于1949年1月24日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支持毛泽东主席的声明。这是1949年2月25日,在北平东站欢迎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各方面民主人士抵平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左起:叶剑英、罗荣桓、彭真、薄一波、林彪、聂荣臻、董必武

关于渡江问题,我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也经常在考虑。我是把它和未来的南线决战联系起来考虑的,这涉及以什么样的战法、在江南还是在江北和在什么时机同敌人进行南线决战的问题。豫东战役的胜利证明,适时扩大战役规模,组成更为强大的野战兵团,以对付敌人的高度集中,比以较小的野战兵团,寻歼较小目标的敌人,对我更为有利,发展下去,势将成为我军同敌人主力的决战。济南战役,敌人南线3个兵团在前沿徘徊,不敢北上交手,说明敌人是在避免不利条件下与我打大规模之仗,也说明我对敌进行决战的有利条件已逐渐成熟。同敌人进行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保障条件。我认为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又以在徐蚌地区决战最为有利,因为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宽阔,通道多,适宜于大兵团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山东和华中老根据地,距华北也不远,人力物力的支援将更为充裕和便利。但是,是否在江北决战,还要看全局形势的发展。中央决定中原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的胜利,把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这个现实性显示出来了。于是我们于1948年11月8日辰时电报中央军委,提出如果各老解放区尚能对战争作较大支持,以迫使敌人在江北与我决战为有利,我们于歼灭黄伯韬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转向徐蚌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而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我们的建议符合中央军委的意图。9日毛泽东同志为军委起草的复电指出:“齐(八日)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重大决策将大大有利于我军而后的渡江作战和在长江以南的作战。因此,当决战胜利即将到来之时,接到中央军委12月12日的来电,我不禁为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决策的英明和战局发展的顺利而感到格外振奋。

总前委于12月17日开会对中央12日指示进行了讨论,由刘伯承、陈毅二同志亲赴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并参加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国民党反动集团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已濒临总崩溃的境地。

国民党军在两年多的作战中,共损失495万人,蒋介石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主力部队,已被我歼灭殆尽。残存的作战部队不足150万人,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政治上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愈演愈烈,逼迫蒋介石下野。一些高级将领公开要求蒋介石停战言和。经济上财政已山穷水尽,物价飞涨,工商企业纷纷倒闭,农村经济迅速破产,民怨沸腾,岌岌不可终日。总之,国民党当时的形势是军事上主力被歼,士气丧尽,政治上众叛亲离,人心失尽,经济上财政崩溃,力量耗尽。

我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多的作战,已经由120多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其中野战军已发展到218万人,装备进一步改善,士气高昂,大兵团作战经验更加丰富。南方各省游击队武装也有很大发展,总兵力达5万余人。两年来,我军已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总面积达26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有2亿。

作品简介:

长江中下游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渡江战役实录》向您披露,那座丰碑背后一段段珍闻秘事,一幕幕内情实况,国共两党两军惊心动魂的大搏杀,震撼世界的大决战,关系中国历史命运的42天,人民解放军一役歼敌43万余人。

作者:姚有志 李庆山

标签:姚有志李庆山渡江战役实录解放战争纪实文学

渡江战役实录》最热门章节:
1主要参考资料2附录 亲历者说3尾声4第八章 会攻上海5第七章 追歼逃敌,截断浙赣线6第六章 百万雄师过大江7第五章 “紫石英”号事件8第四章 人民解放军渡江部署与准备9第三章 国民党长江布防10第二章 真和假和
更多『纪实报告』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