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_第七章 投身教育 四、《挂画》

沙垚周劼人
传记回忆
总共42章(已完结

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 精彩片段:

第七章 投身教育

四、《挂画》

《挂画》这出仅40分钟的京剧花旦折子戏,自1980年列入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材,流传至今已有35年了。一出新创的剧目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得以流传是很不容易的事,当然,创作是首要的,但是创作后的成果必须经过两个过程的检验:一是,能不能横向传,即在同时代被广泛接受;二是,能不能纵向流,即能不能在京剧史上有一席之地。这两个过程绝不是靠人为的“炒作”或“运作”所能完成的。只能依靠该剧目本身的艺术含金量。这包括题材与剧种的对位、人物与行当的对位、创作设计与观众审美的对位、剧目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对位,等等。只有这种种元素走到一个交叉点,剧目才能得以流传下来。京剧优秀传统剧目哪一个不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呢。

张正芳说,这出戏的流传,“首先要感谢的是六十多年前我的恩师、梆子名家周咏堂先生;另外,还要缅怀慧眼识珍的中国戏曲学院史若虚老院长”。

事实上,《挂画》这个剧目并非出自京剧传统戏,而是来自梆子的传统剧《梵王宫》,是张正芳根据自己的舞台实践和教学思考的再创作,将原先梆子中全剧的“闺怨”“游春”“病房”“洞房”“私奔”等折子,浓缩为一折戏。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张正芳就从周咏堂老师处学习了《梵王宫》,这也是上海戏校的老师们根据她没有小嗓的先天缺陷,为她“量身定做”的梆子戏。张正芳说:“我从小也很喜欢,叶含嫣这个人物性格天真、善良,对爱情追求执着、大胆,剧情又曲折新奇,很适合我以表演为主的特点。”所以,在60年代初,张正芳将梆子《梵王宫》改编为京剧《叶含嫣》,重新梳理了剧本,创作了唱腔和舞蹈。

比如,在前面《姑嫂游春》一场中,用“南梆子”的板式替代了原梆子腔,来表达叶含嫣像飞出牢笼般的欢快心情。姑嫂二人都用折扇,边唱边舞,编了很多合乎剧情的舞蹈和造型。后面《病房》一场的“四平调”唱腔设计,表达了叶含嫣的相思成疾。《洞房》一场,处理为全剧的高潮,编排了飞手绢、上椅子挂画,还用水袖功耍出多种花样,来表达她要去迎接心上人到来,那种心花怒放的喜悦心情。该剧也成为了张正芳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之一。

张正芳来到中国戏曲学院任教之后,首先教授了《杨排风》和《百花赠剑》。1980年的初夏,史若虚院长对她说:“你的两个戏都打红了,还有什么花旦戏,再露露?”

张正芳回答说:“学院的老师多,花旦的基础戏大家分摊,我不愿争抢。”

史院长说:“找你自己的代表剧目啊,七三班再有一年就要毕业了,拿什么大戏汇报呢?比如耿巧云这孩子怎么样,你看是不是个好苗子,我也正想跟你合计一下,想让你教她一出有特点的拿手花旦戏,让她明年作为毕业汇报剧目。我看《叶含嫣》就很不错,你觉得呢?”

史院长风趣地说:“别的戏慢慢来,今天就点《叶含嫣》了。”

张正芳的《叶含嫣》在北京从未演过,原来,史若虚是1962年去大连招生的时候看上的这出戏。张正芳听了非常激动,一是,这位教育家始终前瞻着戏曲各个行当的发展,在外出招生的同时,也没忘了物色教师,物色戏;二是,对张正芳这个外来的花旦老师给予了莫大的信任。

史若虚还继续说服张正芳:“京剧和梆子本来就有血缘关系,这就体现了在继承中发展。教给学生,也是为了让他们能体会到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你通过教学还可以再对这出戏整理提高,并通过传承,让这出戏争取保留下来。”

张正芳终于同意了。

1980年,中国戏曲学院七三班的耿巧云、高阳、金建苹、顾雪芹、谷彤五名学生,成为了第一批学习这出戏的学生。1981年,这五名学生从表演、技巧到如何对一个大戏中的人物进行把握,都有了明显进步。耿巧云在毕业公演该剧目时,史若虚还特地请来了当时文化部的顾问周桓(原辽宁省委主管文教副书记、张正芳的老上级)、学院顾问张君秋老师、著名歌唱家王昆等来观摩指导,演出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肯定和赞扬。当天被邀请的还有中国京剧院的领导,他们来现场选材,耿巧云也由此顺利入选了中国京剧院,后拜刘长瑜为师,成长为了当今舞台上璀璨的明星。

作品简介: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本书主人公张正芳,作为上海戏校的第一代传人,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女教授,其从业、授业的人生经历代表了自民国以来大多数戏曲行业从业者的真实状况。

本书由点及面,通过深入讲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为反映中国20世纪的京剧变迁、时代精神和历史选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对当下京剧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沙垚 周劼人

标签:沙垚周劼人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传记京剧艺术

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最热门章节:
1附录 五、“正”字辈的学生们2附录 四、“好同学张正芳”3附录 三、“正”字辈同学的世纪聚会4附录 二、故友情兮音未绝5附录 一、不同寻常的“正”字辈同学演出盛会6第七章 投身教育 五、奉献终身7第七章 投身教育 四、《挂画》8第七章 投身教育 三、《百花赠剑》9第七章 投身教育 二、《杨排风》10第七章 投身教育 一、初到北京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