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吃蜘蛛的人_16 “壮士一去不复还”

杨瑞
惊悚悬疑
总共24章(已完结

吃蜘蛛的人 精彩片段:

16 “壮士一去不复还”

失眠症缠了我一年半,到了1968年6月,我再也不愿受此煎熬。我对自己说,得想点什么办法改变一下现状。这点办法便是自愿报名到东北的一个农场去,那地方人称“北大荒”。

我用“自愿”这个词,是因为我这番下乡还不同于后几届的中学毕业生,在1968年那会儿我们仍有选择的余地:不愿远行的可以留在北京。当然,分配的工作不是什么叫得响的,也就是补补鞋子,修修自行车,扫扫街道,卖卖豆浆油饼之类,而且共事的多是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头儿老太太,典型的“小市民”。这些人鸡毛蒜皮的事可以从早聊到晚,茶杯里都能掀起风暴。我想到这样的前景就不寒而栗。原本以为考人了一零一中就可以永远告别这种生活,谁又料到5年后我仍旧摆脱不了它的威胁,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北大荒。

于是我选择了北大荒。在我想象中,这是一方遥远。神秘而令人神往的水土。辽阔的处女地,一望无边的雪山松林,小木屋,篝火,狩猎和滑雪,野兽出没,暗藏的敌人,夜间苏修特务偷越国界,殊死的战斗……

死?我倒不怎么怕。与其一天天地熬这漫漫长夜,倒不如轰轰烈烈像个荚雄似地去赴死。最近我的身体每况念下,生病令我心烦,父母令我心烦,小炼和小跃更是令我心烦。我不想在这个家再呆下去,呆着徒然浪费时间。是该走了,而且越早越好。

1968年7月15日,我登上征途。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我的家人都到北京站为我送行。父亲。母亲。小炼、小跃从西郊过来,二姨从市里她自己家中过来,还有几个同学。吴当然没露面,我记不太清同学中都有谁来了,只记得有两个工人出身的女孩,她们的父母比我们的家长要实际,让孩子留在北京工作了。

那天火车车厢里挤满了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约有千把人吧,都是奔北大荒去的。站台上的人更多,亲朋好友纷至沓来。开车的时刻逼近,有人哭了起来。我的同学中,那两位留在北京的女孩哭得眼睛都肿了。

她们究竟哭什么呢?难道她们是因为不忍与我分别才伤心?我无法相信这一点。犯得着么?众目睽睽之下丢人现眼的。也许她们是为自己伤心。想想将来的平庸生活,再没机会去冒险和体验做荚雄的乐趣。不管怎么说,我不喜欢别人在这儿哭我,我也不喜欢别人在我面前哭他们自己。我只觉得浑身不自在,不知该拿他们怎么办。

我只好仰头望天。天色晴朗,万里无云。无数红旗迎风飞舞,锣鼓喧闹声搅得我什么都听不清。这倒正中下怀,反正我什么也不想听。

有那么一瞬间,我的思绪游离到了另一个世界,两千多年前的一幕展现在我眼前: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豪气干云的荆轲在易水边长叹,他刚刚离开燕国的首都。为他送行的人中有燕国的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他们一身缟素,深知荆轲此次远征断不会生还。他要去咸阳行刺秦王——中国历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暴君。

河岸上,盛开的芦花一片茶白。风刮得正紧,高渐离击筑,荆轲即兴引吭而歌。他的朋友们止不住垂泪涕泣,荆轲却沉静从容。曲毕,他慨然登车,绝尘而去,终不回顾。

“文革”前,我在《史记》里读到的这段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荆柯一样,我从此离去,也再不回头。历史上,荆柯为了拯救万民于水火,舍命刺秦。他被秦王手下残忍的卫士剁成了碎片。今天我们作的牺牲乃是为了一项更崇高的事业:建立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不再有上下贤愚之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成为过去。在我们的社会里,城市的知识青年志愿到农村去,农民的孩子进城上大学,这样城乡差别最终消弥。也许我们这代人看不到这一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白白付出了。但这样的牺牲是光荣的。历史会铭记我们这代人,就像铭记长征的红军战士一样。

作品简介:

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激的。

  ——鲁迅

作者:杨瑞

标签:文革知青十年动乱上山下乡

吃蜘蛛的人》最热门章节:
124 尾声223 我何所得?我何所失?322 我的初恋,大错特错?421 朋友及其它520 悔恨619 壮士之死:奶奶最后的故事718 树欲静而风不止817 做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916 “壮士一去不复还”1015 半透明之夜
更多『惊悚悬疑』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