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_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一曲相思情未了

刘澍
传记回忆
总共62章(已完结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 精彩片段:

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一曲相思情未了

其实,在观看空政集体创作演出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上海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的一段时期内,周恩来就存在着一些想法: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和建国15周年的庆祝,需要有一台规模更大的文艺节目来迎接1964年的国庆盛典,来鼓舞人民和增强人民的斗志,因此,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动机,便提上了周恩来的案头。

60年代初以来,周恩来在多种场合提到:“在歌舞方面,我们还没有搞出一个称心的东西来。建国初期,看大秧歌还可以接受,现在还保持那样的水平,就不行!”陈老总力主推荐周恩来到上海观看大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以此促成了周恩来下定决心,为组织创作大型歌舞《东方红》,提供了客观的前提条件。担任“总策划”、“总指挥”、“总导演”的周恩来,的确为了《东方红》的创作,耗费了他许多心血,这其中,同样也包含着他的良苦用心。

众所周知,1964年的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从轰轰烈烈的前台背后,出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候,文艺界的形势已经相当紧张,1963年12月12日和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主席对文艺政策的两个批示的发表,使文化艺术界开展的整风愈演愈烈;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康生、江青之流又对建国后“十七年”的文艺进行蛮横的批判和无理的责难,无疑对建国后文艺界的人员来说是心存芥蒂。为此忧心忡忡的周恩来,在这样一种令人压抑的氛围下,刻意筹划和批准了一个有3700多人的大型歌舞,其用意除了证明建国以来的文艺成就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想通过一批国内优秀的艺术家和权威人士,参加到《东方红》当中来,为其艺术生命涂上一层“保护色”,因为以红色为主基调的《东方红》,是热情歌颂共产党、努力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题的,这无疑是向内部敌对势力的巨大挑战。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集音、舞、诗、画等多元化文学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世纪舞台经典,其创作是建国以来中国歌舞艺术的一次巡礼,同时,也是对广大文艺队伍的一次重要检阅,演出效果达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境界。

在大歌舞筹备创作之初,就调集了全国各文学艺术等门类的创作精英,搭建最强大豪华的艺术班底。大歌舞指挥部另下设各专业大组,即:导演组,组长:丁里,《东方红》舞台总导演;文学创作组,组长:魏风;音乐编导组,组长:时乐蒙;舞蹈编导组,组长:查列;舞美设计组,组长:张敦仁;文学创作组成员另有乔羽、徐怀中、张士燮、章明、贺敬之、郭小川、陈光锐等人组成;舞蹈编导组则包括了以著名舞蹈家查列、胡果刚、金明、李仲林、李群、黄素嘉、孟兆祥等为首的30人,仅空政文工团的舞蹈队就来了60多人,空军司令刘亚楼明确表态:“排《东方红》,我们空军全力以赴,要人给人,要枪给枪。”

1964年8月12日,全体演员在北京西苑宾馆报到,随后,全面铺开,分场次、段落几十个团,责任“包干”。北京地区所有文艺团体的训练场馆,以及各戏院、体育馆、博物馆,甚至旅馆大厅都用作训练用地,以供应演员分场次的同时训练,日以继夜,加班运作。

9月25日,合成排练节目统一审查;凌晨,离当天晚上节目审查只有十几个小时。在中南海西花厅,当周恩来把《东方红》朗诵词逐字逐句精心修订后,东方初露鱼肚白。周恩来提笔在朗诵词空白处批道:“特急,即送周扬同志,请予阅正。如改稿可用,请即转陈亚丁、周巍峙两同志,如无困难,可于今晚照此朗诵……”

9月27日,周恩来最后一次审查,他对文艺界的辛勤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为了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完整地展现这一恢弘的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周恩来亲自批准,同意《东方红》作为向国庆15周年庆典的重要节目之一,于国庆节期间,对外公演。

经过国庆活动组委会慎重商定,特别将《东方红》定于10月2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公演。因为9月30日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举行的国庆招待会;10月1日的白天首都天安门有70万人的大游行,晚上天安门广场还有重要的观礼活动。而演出定在素有“万人大礼堂”之称的人民大会堂,也是几经深思熟虑,因为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够全方位、多视角、广焦距地以最佳效果,来欣赏到这样一部全面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进行气壮山河、翻天覆地的革命斗争的史诗性巨作。

《东方红》从初创到形成,70多个文艺单位,3700多名专业和业余的演员,前后排练过程,实际上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区区45天,短短的1080个小时,《东方红》不但在艺术上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神话,树立起一座形象化的革命丰碑,而且在演出作风上也创造了一次突出的奇迹。这在绝大程度上主要得益于已经“前创”问世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过渡”成型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作为其坚实厚重的基础。全剧的歌曲和部分舞蹈均取自于《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个别几首来自《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因此,则直接加快了排练演出的速度和进展。参加演出的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约3700多人的演出队伍,整个演出大大小小、中外形式的服装共有4000多套,有的演员整场要换五六次服装,全部人员都以严肃认真的政治热情,完全军事化管理,在后台分一、二、三梯队上下场,从头到尾,井然有序,无一点声息,丝毫不见忙乱的迹象。晚会结束5分钟后,外国记者到后台参观时,演出人员已全部离开剧场,这种严谨的舞台作风令外国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那时,无论前台或后台、分内或分外、直接或间接,在大歌舞背后辛勤工作、忙碌和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就有近一万人。

1964年10月2日晚,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晚会,首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万名中外观众从四面八方,身披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地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来到被誉为祖国心脏的天安门广场,走进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在这万名观众当中,人们欣喜地发现和看到,红光满面的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朱德、陈毅、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盛情陪同特邀前来中国参加庆祝活动的各国贵宾,也信步走进演出剧场。出席晚会的还有工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陆海空三军战斗英雄、少数民族代表、归国华侨、港澳同胞、来自各地的观摩人员以及首都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干部、学生、少先队员及各界著名人士等共一万多人,晚上8时正,演出准时拉开彤红色的大帷幕……

1964年10月2日正式公开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共分为序目“东方红”和8幕,分别定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全部演出由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东方红”、“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农友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秋收起义歌”、“双双草鞋送红军”、“(西江月)井冈山”、“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战士想念毛主席”、“会师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七律)长征”(即“红军不怕远征难”)、“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解放区大生产”、“南泥湾”、“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国际歌”等30多首和20多个舞蹈组成,90%的歌曲都是从《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拿来统一使用,此外,还新创作了“戴镣铐长街行”、“遵义会议放光芒”、“飞越大渡河”、“情深谊长”、“过雪山草地”、“坐牢算什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赞歌”、“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等10首歌曲,其中包括舞蹈、歌舞、表演唱和大合唱35首,革命歌曲39首,还穿插了18段朗诵,不同的场景表现和变换33处。王昆、寇家伦、邓玉华、贾世骏、郭兰英、胡松华、才旦卓玛等著名演员担任独唱、重唱和领唱,林中华、白慧雯出任全剧朗诵。

作品简介: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一是歌词朴实,旋律优美;二是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最重要的第三点恐怕是歌曲唱出了许多听众的心声,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作为人们生活当中喜闻乐见的电影,也正是如此。而那些在广大观众脑海里根深蒂固的经典老电影,更是如此。

为隆重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10周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顺应海内外忠实影迷、广大观众和文化市场的迫切需求,本书以《中国电影幕后故事》为题,作为中国影坛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片当中首批介绍的文章,作者选取其中一部分在民间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优秀影片,以各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史海沟沉,通过专题记实文学的体裁,融故事性、文学性和史料性于一体,向广大影迷朋友讲述那些影片背后不为人知的往事。

作者:刘澍

标签:中国电影幕后故事刘澍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最热门章节:
1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一曲相思情未了2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歌舞开篇当自强3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四十五天创奇迹4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紧锣密鼓大开场5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一曲难忘 醉情怀6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忽如一夜春风来7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哨兵”背后命运异8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噪剧坛 声名扬9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10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出力不讨好的重拍片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